“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周必大三首诗词,意境开阔

发布时间:2025-04-03 19:00  浏览量:4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南宋著名官员、文学家。祖籍河南郑州,其祖父周诜因任职庐陵(今江西吉安)而定居此地。他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中进士,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建康府教授、枢密使等职,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谥号“文忠”。

本文周必大的三首诗词:《行舟忆永和兄弟》细致描绘了水上旅途的孤寂和挥之不去的乡愁,用冻云、无风浪等景象烘托心境,最后因可能到来的家书而生出急切期盼,情感真挚动人。

《点绛唇》则抒发了一种深沉无底的忧愁,但并未沉溺,而是借助欣赏佳词和寄情山水,寻求解脱,将世事看作浮云,最终在自然美景中获得释然,体现了文人的排遣方式。

《谒金门》作为一首祝寿词,格调明快,借初放的梅花巧妙赞誉友人品格高洁、风采独步,并寄寓了共同辅佐朝廷和功成身退、归隐自然的双重理想,典雅而富于期许。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诗题点明了,这是在船上想起家乡永和的兄弟们了。永和是诗人的老家,这份思念,是漂泊中最实在的情感。

开头两句,“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lǎn)几回行”。诗人坐的船挂起了吴地的风帆,一路向远方驶去,也不去计算走了多少路程。这“不计程”三个字,透着旅途的漫长,或许还有些许无奈。

船儿行行停停,不知靠岸系缆绳多少次,又解开缆绳出发了多少次。这反复的动作,写出了旅程的单调和疲惫,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生活仿佛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停泊和启程中向前。

接着写景,也是写情。“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天气很冷,就算出了太阳,天上的云彩也像是冻住了一样,不怎么飘动。江面很宽阔,明明没有风,水上却自己生出波浪来。这天气和江景,都带着寒意和不安。天冷云冻,加重了旅途的艰涩,也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而那无风的江面偏偏浪涛起伏,多像诗人此刻的心情,表面看似平静,内心却因为思念而波澜翻滚,难以平静。这句“江阔无风浪自生”,写景非常传神,也把那份难以言说的乡愁,刻画得入木三分。

画面转到内心最深的牵挂。“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家乡的山,哪怕在想象中只是模糊的几个小点,也时常出现在眼前,挥之不去。这是心里最放不下的地方。“常在眼”,说明这份思念无时无刻不在。

这时,恰好听到一声孤雁的鸣叫,在寒冷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凄清。古人常说鸿雁传书,雁叫也容易勾起旅人的愁思。杜甫就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慨,那份羁旅之愁,古今相通。这声雁鸣,正好触动了诗人思乡、思亲的神经,让他的情绪更加低沉。

正当乡愁浓得化不开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长年”二字,再次强调了离家的长久和旅途的辛苦。

忽然,他得到了一条从南边来的鲤鱼。古时候有“鱼传尺素”的典故,出自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所以这里的“鲤鱼”,其实是指书信。

诗人离家这么久,突然得到可能是家书的“鲤鱼”,心情一下子激动起来。他担心里面真有家人的消息,赶紧要“烹鱼”,也就是急着拆信看看。

这个“恐”字用得特别好,既有害怕错过消息的急切,或许也带点害怕收到不好消息的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乡情怯般的激动和期盼。“急烹”二字,把那种渴望知道家乡情况的迫切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语言朴素,就像日常说话一样,却把行舟途中的孤寂、对天气的敏感、内心的波澜,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一层层写了出来。从旅途的漫长艰辛,到触景生情的愁绪,最后到收到家书的惊喜和急切,情感自然起伏,真切感人。

醉上兰舟,羡他沙暖鸳鸯睡。

月波金碎。愁海深无底。

太守新词,解释无穷意。

高歌起。浮云间事。

浑付烟中翠。

词人喝了些酒,登上了华美的兰舟。他看到沙滩上,暖洋洋的,一对鸳鸯正依偎着酣睡。这景象让他心生羡慕。鸳鸯成双,安稳而眠,对比之下,词人自己或许是孤单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你看,简单的“羡他”二字,就透露了词人当时的心境。

接着,他望向水面。月光洒在水波上,碎成一片片金光闪闪。这景色很美,但“碎”字用得有讲究。它不仅写出了波光粼粼的动态,似乎也暗示了词人心绪的纷乱,或者某种美好的破碎感。

果然,下一句就直接抒情了:“愁海深无底”。这四个字分量很重,把内心的忧愁比作深不见底的大海。前面写景的闲适、月色的美丽,都成了反衬,更突显了这份愁绪的深广和沉重。

什么样的愁,能像无底的大海一样呢?周必大是南宋重臣,历经宦海沉浮,家国之事、个人遭际,都可能成为这“愁海”的源头。

下半片词意一转。有人送来了太守新写的词作。这位太守是谁,词中没说,或许是友人,或许泛指地方长官。重要的是这“新词”的内容。“解释无穷意”,说明这首词写得非常好,意味深长,好像把人生的许多道理、复杂的情感都说明白了。它触动了词人,或者说,开解了他。

于是,“高歌起”。这歌声,可能是读了新词后的情绪抒发,也可能是众人一起唱和。它打破了之前的沉闷,带来一种振奋感。唱的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那首新词,或许是别的慷慨之歌。紧接着,词人给出了排解愁绪的方法,也是他读词后的感悟:“浮云间事,浑付烟中翠。”

“浮云间事”,指的就是那些让人烦恼的世俗之事、官场纷扰、个人得失。这些事就像天上的浮云,变幻不定,最终都会飘散。要把它们怎么样呢?“浑付烟中翠”。“浑”是全都的意思。“烟中翠”指的是烟霭(ǎi)笼罩下的青山翠色。

想象一下,在迷蒙的、带着绿意的山景里,一切烦恼都好像被这大自然的美景和空濛(méng)所吸收、消解了。这是一种超脱,一种看淡。

这首词从个人的愁绪写起,通过欣赏一首好词,最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释然。它写景、抒情、说理,层层递进,展现了宋代文人面对忧患时,如何借助文学艺术和自然山水来排解内心苦闷,寻求精神寄托。语言明白晓畅,意境却很深远。

梅乍吐。趁寿席、香风度。

人与此花俱独步。

风流天付与。

好在青云歧路。

愿共作、和羹侣。

归访赤松辞万户。莺花犹是主。

这首《谒金门》是南宋名臣周必大写给朋友的生日贺词。题目写得很明白,是应和朋友的原韵,祝他长寿,还特意请了姓段和姓马的两位歌者来演唱。这样的场合,词写得喜庆又不落俗套。

词的开头很美。“梅乍吐”,梅花刚刚绽放一点点。这既点明了时节,大约是冬末春初,也带来了一种清新、坚韧的气息。梅花是古代文人特别偏爱的意象,象征着高洁、不畏严寒。

紧接着,“趁寿席、香风度”,这阵梅花的香气,仿佛是特意乘着这个机会,飘到了生日宴会上,为寿星助兴。一个“趁”字,写得很有情趣,好像这香风也通人性,懂得来凑热闹。

上片的高潮是“人与此花俱独步”。周必大直接把朋友比作了这初开的梅花。说他和梅花一样,都是“独步”天下的,无人能及。这份赞美非常高。梅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开放,朋友的人品、才华也是如此出众。

“风流天付与”,这种出众的风采气质,不是后天刻意学来的,而是上天赋予的。这里的“风流”,不是指男女情事,而是指一种潇洒、儒雅、有才华的风度,是宋代文人很欣赏的一种格调。

下片转入对朋友未来的期许和祝福。“好在青云歧路”,是说朋友正在“青云路”上,也就是仕途顺利,前程远大。“歧路”在这里不是贬义,更像是说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进程,而朋友正走在通往高位的路上,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周必大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愿共作、和羹侣”。“和羹”这个典故出自《尚书》,说的是伊尹、傅说这些贤臣辅佐君王,就像调制美味的汤羹一样,要各种味道和谐搭配,朝廷才能治理好。周必大希望和这位朋友一起,做辅佐朝廷的伙伴,共同建功立业。这体现了他们之间志同道合的情谊,也可见周必大对朋友能力的认可。

然而,宋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往往不只是建功立业。“归访赤松辞万户”,这是更高层次的祝福和期许。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仙人,汉代张良功成名就后,就说要追随赤松子而去,表示要隐退,看淡功名利禄。“辞万户”就是推辞掉万户侯的封赏。

周必大希望朋友将来功成身退,能有张良那样的智慧和境界,不贪恋权位富贵,回归自然,寻求精神的逍遥。

最后一句“莺花犹是主”,描绘了这种理想的归宿:到那时,每日与黄莺、鲜花为伴,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成为自然的主人。这既是对朋友未来人生境界的美好设想,也寄寓了文人普遍向往的那种出世与入世相结合的理想人格。

这首词用语精炼,情感真挚。从眼前的梅花写起,赞美朋友的人品风度,进而表达共同合作的朝堂理想,最后落笔于功成身退、寄情山水的圆满人生,层层递进,意境不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