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明日4月4号清明节牢记:1不穿,2不带,3要戴,4要出

发布时间:2025-04-03 15:52  浏览量:6

不是迷信!明日4月4号清明节牢记:1不穿,2不带,3要戴,4要出

最近的天气,还是挺多变的。北方多地刚经历了一轮气温往上升,华北和黄淮部分地区,最高温度也是往20℃靠拢了。南方则还是下雨为主,正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说的。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天清明节那天,我国华东和华南的部分地方会有中雨到大雨。大家要多留意,提前把相应的防护准备做好。

今天4月3号我们九江这边天气还不错,刚刚去庐山脚下逛了逛,看到不少人已经开始准备4月4号明天清明节的各种祭品和花束。明天我打算先去祭拜祖先,然后和几个朋友去附近逛逛踏青,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说起清明节,它是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处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通常在公历4月4日到6日这个时间段之内。清明节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据说是为纪念晋国之忠臣介子推而设立。

晋文公重耳于流亡之时,介子推曾将自身腿中之肉割下,接着煮成汤让重耳饮用。重耳即位之后,便将介子推之事抛诸脑后,未曾赏赐于他,于是介子推毅然决然地隐居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得知后去请他,却因为放火烧山导致介子推抱着老母亲死在了老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进行了规定,定为寒食节;后来又把寒食节后的那一天予以确定,定为清明节。

如今的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扫墓的习俗,以及上巳节的踏青的习俗,成为了一个既缅怀先人,又亲近自然的重要节日。

明天就是清明了。提醒大家:1不穿,2不带,3要戴,4要出。这些并非是迷信,而是蕴含着祖先智慧的传统讲究。

1不穿

不穿着过于鲜艳的衣服。老一辈流传着“清明三不穿,福禄自然來”的说法意思是不要穿得“暴露、鮮艳、奢侈”。红色、紫色以及亮黄色等鲜艳的色彩,在民俗当中大多与喜庆、庆典有着关联。而在祭扫的场合穿着这些颜色,便会被当作是对祖先不太尊重。

我国向来存有“素服”这般传统。于清朝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语:“清明节上坟,各家皆素服。”穿着素雅得体的服装,既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所谓的着装礼仪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2不带

祭祖时有些物品最好不要带。古人认为,镜子等这类反光物品,容易惊扰亡灵。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因为对场合有着应有的尊重。祭品方面,清明节拜拜时最好不要带整串的水果,比如葡萄、香蕉等民间认为这样会把一整串不好的运气带回家。

《礼记·祭义》中提到:“祭而不敬,何以为也?”意思是祭祀若不怀敬畏之心,又有什么意义呢?从健康角度出发,传统上不建议孕妇、重症病患以及3岁以下小孩去扫墓。确实有其合理性,因为墓园通常在偏远的地区,环境卫生条件比较差,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来说,确实不太适宜。

3要戴

这说的是清明扫墓时应该戴些什么。清明时节,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较为明显。带上一顶帽子,既能够起到防晒的作用,又可以达到保暖的效果。

古人在清明这个时候有着佩戴柳枝的风俗,《燕京岁时记》里记载道:“都人插柳,或簪于首,或结于臂。”传统认为柳枝生命力强,可以纳吉。

从实用角度来讲,清明时常会下雨带一把伞,或者穿上一件防水外套,这是很有必要的。《古今杂记》中说:“清明之日,常风且雨”这句话揭示了清明时节天气多变的特点。选择舒适的鞋子也很重要,毕竟墓地多在山坡行走不便,一双防滑的运动鞋比华丽的皮鞋要实用得多。

4要出

“4要出”是指清明节应该走出户外。清明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还被称作“踏青节”,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好时机。

古人认为清明前后阳气上升,正是郊游的大好时节。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刘铁梁认为:“踏青的习俗形成得很早,它与先秦时代的‘上巳节有关在这一天,青年男女,会相约去野外郊游,并且在《诗经》之中也有关于踏青游春的描写。”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户外活动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和精彩,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涌现,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国内本地游、周边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211%、350%,露营、骑行、攀岩、放风筝等户外活动,受到广泛欢迎。

综上,不是迷信!明日清明牢记1不穿,2不带,3要戴,4要出。

正如我国社科院民俗学的博士施爱东所讲:“清明节是我国相当重要的传统节日当中的一个。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这样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一种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促呵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