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郡望,文化根脉——我为何自豪称“陇西人”
发布时间:2025-04-03 15:23 浏览量:5
在西北黄土高原的褶皱中,渭水蜿蜒而过,陇西县静卧三千余年。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古城,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当我说“我是陇西人”时,背后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是血脉中对“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傲骨,更是对中华文明重要支点的文化自信。
一、从秦陇咽喉到丝路枢纽:刻在基因里的历史厚度
陇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战国秦昭襄王设郡之时。作为中原王朝西陲的战略屏障,这里既是秦人“霸西戎”的崛起之地 ,又是汉代张骞凿空西域的起点 。考古发现的毛家坪遗址铁镰与陶仓,印证了秦人早在西周时期便以农耕文明浸润这片游牧沃土 。当秦始皇将陇西纳入三十六郡体系,汉武帝在此设立凉州刺史部,陇西完成了从“华夏边缘”到“文化核心”的蜕变 。如今的陇海铁路与连霍高速穿境而过,恰似现代版丝绸之路,延续着陇西“西北咽喉”的千年使命 。
二、李氏龙脉与彩陶文明: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陇西堂的香火跨越千年不熄,李家龙宫的飞檐斗拱镌刻着盛世风华。自唐太宗诏令“天下李姓郡望陇西”,这里便成为全球1.2亿李氏族人的精神原乡 。考古学家在马家坪遗址发现的旋涡纹尖底彩陶瓶,将陇西的文明史前推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技艺与仰韶、齐家文化层叠交融 。这种文化积淀在当代转化为“中国药都”的产业优势——300余种道地药材在此集散,“天下药仓”的美誉让当归、黄芪的芬芳飘向世界 。
三、从李广故里到现代新城:写在黄土上的精神图腾
汉代飞将军李广的箭镞曾划破陇西苍穹,唐代李渊家族在此守护龙脉,宋代李觏的理学思想影响东南学派 。这片土地孕育的不仅是战功赫赫的武将,更有重塑文化坐标的智者。今天的陇西北关,明清商铺林立的青石板路与中药材现代交易市场的电子屏交相辉映,威远楼的晨钟暮鼓与物流园区的汽笛共鸣 。这种古今交融的活力,正如当地剪纸艺人手中旋转的云阳板舞,将传统非遗化作文旅新IP 。
四、为何不说“定西人”?——文化认同的深层逻辑
定西与陇西的行政隶属变迁,恰是文化认同建构的生动注脚。自曹魏至清末,陇西作为郡、州、府治所长达17个世纪,其文化辐射力远超地理边界 。当海内外李氏子孙捧着族谱来到陇西堂,他们寻找的不仅是血缘坐标,更是对“李广射石”“秦王破阵”等集体记忆的朝圣 。这种跨越时空的认同,早已突破现代行政区划的框架,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的鲜活例证。
站在威远楼上俯瞰陇西,渭河两岸的梯田如同文明的年轮。从秦长城的夯土残垣到中药材博览园的玻璃幕墙,从李家龙宫的祭祀鼓乐到AI大模型DeepSeek对陇西的文化解码 ,这座城市始终在古老与新生中寻找平衡。称“陇西人”不仅是对辉煌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宣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每个生活于此的人都是文明传承的活态载体。
- 上一篇:刘宗金书画作品欣赏(八十二期)
- 下一篇:打造家门口的“零碳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