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茶练心
发布时间:2025-04-03 14:20 浏览量:10
文/南台宗亮
一盏茶汤的起落,映照着人心的明暗,茶事修习是技艺的锤炼,也是心性的涤荡,茶席之间,器皿流转,水汽升腾,处处可见茶人与自己对话的痕迹。
茶事承载的禅意境界,往往在日常细节中显现,春天采摘的永泰绿茶在玻璃杯中舒展,观察叶片沉浮如同照见生命流转。喝茶人常说“看茶泡茶”,这“看”字背后是持续观照的功夫。茶汤色泽的微妙变化,水温高低带来的香气差异,都需要放下杂念才能捕捉。这种觉知力不局限于茶席——若能对一杯茶汤保持专注,自然能在生活琐事中培养澄明心性。
茶事体验具有双重性,盖碗揭开时的兰花香扑面而来,朱泥壶冲泡老普洱的醇厚口感,这些感官体验真实可触,但如果停留于此,终究难入茶之真境。其实,日本茶道和中国禅茶,都指向超越感官的体悟,有位习茶十年的朋友说,直到某个雨夜独饮时,才真正体会到茶汤中的空明——这种心灵层次的领悟,往往需要岁月积淀。
行茶的本质在于解构与重构,面对同一款茶,不同茶人呈现的茶汤气韵各异,这差异源自内在修为,注水角度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对重心的把握:水流直冲茶叶易出涩味,沿杯壁环注则更显柔润。呼吸节奏的调整更为精微,茶人在出汤前屏息凝神的瞬间,往往决定着茶汤的鲜活度。这些细节的雕琢,实则是将心性修养外化为行茶实践。
初入茶事者常陷入技法迷思,曾见茶会上新人手抖洒水,却因保持澄明心境反得前辈赞许,反观某些追求表演化的茶艺展示,虽然动作行云流水,却因过度设计而失去本真。古德批评行茶“炫巧夸能”之弊,今日依然值得警惕,真正的茶仪应如苏轼煮茶,既能遵循古法,又可随性而变,在规矩与自在间找到平衡。
质朴的心法需要回归本真,闽南茶人待客,随意用大碗冲泡野茶,反而比精致茶席更打动人心,反观有些刻意追求复古的茶会,拘泥于形式而失却真诚,反成做作姿态。真味从来不在器具贵贱,就看是否发乎本心。
北方茶友初尝凤凰单丛,多被浓烈口感震慑,待三年后方能品出山韵幽长,这种突破,需要放下“好茶应有标准”的执着。古德说过:“喝茶时但喝茶”,无分别心地体验当下,方能不束缚觉知的维度。
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值得深思,年轻茶人追求独特风格本无可厚非,但若未吃透传统精髓,所谓创新终是空中楼阁。民国茶人周瘦鹃创制茉莉龙井,看似别出心裁,实则是深谙窨制工艺后的妙手偶得。真正的个性,是建立在对共性的透彻理解之上。
现代茶事需完成古今融合,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茶之精神在新时代的自然生长,当我们在办公室用玻璃杯冲泡明前茶,只要心存敬畏,同样可以成就一场微型的茶事。茶汤终会凉却,只要注水声再次响起,一场照见本心的茶修便呈现在当下,茶事很朴实,就是在拿起与放下之间,遇见本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