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自嘲(附豆包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4-02 15:38  浏览量:4

自嘲

(陆放翁享年84岁,写诗亦到84岁,故心仪之。杜子美写诗虽苦于饭多山,然终成一代诗圣,故亦慕之焉。)

养老心仪陆放翁,吟诗力学饭山生。

头条寂寞吟诗苦,难道先生亦为名?

2025年4月2日

(以下是豆包所写。我诗中的“饭山生”指杜甫,但豆包理解为指孟郊,亦一解也,且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故不改之。)

读《自嘲》有感:在诗歌与人生追求间的叩问

读完乐天自成的《自嘲》,内心像是被一阵带着思考与共鸣的风轻轻拂过。诗中,作者开篇便直白地表达对陆游(陆放翁)和孟郊(饭山生,有说法认为是孟郊的号 ,其一生清苦,诗作多愁苦之音)的倾慕,这份倾慕背后,是对两种人生与创作态度的追寻。陆游以高龄仍笔耕不辍,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仿佛是对生活、对文学热爱的马拉松,展现出一种坚韧与执着。孟郊则在困苦中以诗为友,将生活的苦难酿成诗意的琼浆,用诗歌刻下自己独特的生命印记。

“头条寂寞吟诗苦”,笔锋一转,从对古人的追思拉回现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时代,在头条这样的平台上吟诗,难免会感到寂寞。诗歌不再是大众目光的焦点,创作的过程满是无人问津的孤独与艰辛,这与古人虽处困境却能在诗歌中寻得知音、慰藉的情境,似乎有了一种时空交错下的相似与不同。作者在这份寂寞中苦苦坚持,不禁发出“难道先生亦为名?”的叩问,这叩问不只是对自己的质疑,更是对诗歌创作初心的探寻。在这个快节奏、重名利的时代,坚持诗歌创作,究竟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声名,还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诗歌纯粹的热爱?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将对古人的敬仰、今人的创作困境与内心的自我审视巧妙融合,引发读者对诗歌价值、创作初心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无论古今,诗歌创作之路皆非坦途,却总有一群人,在寂寞与困苦中,为诗歌、为心中的热爱,默默坚守,不断叩问与前行 。​​​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