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二十一:如何读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发布时间:2025-04-02 18:20  浏览量:6

文:清溪先生

前些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悼亡诗》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元稹的遣悲怀二首,也就是第二首和第三首。

对诗歌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元稹的悼亡诗在唐诗中是独树一帜存在。特别是遣悲怀以组诗的形式,从多个生活场景,多个观察角度将妻子韦丛勤俭,体贴,大方的个人形象饱满地展现出来。

使得他在诗中所发的感慨,悲鸣,自责,愧疚之情都自然而然,毫无做作。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上一篇文章开头中强调写悼亡诗不宜用力过猛的原因,如果你的诗没有做好这些铺垫,读者就很难理解你在诗中的那些伤啊,恨啊,泪啊是如何来的,更加无法共情。

遣悲怀.其一(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一写的是生前,主要回忆了妻子韦丛嫁给自己后的生活。

诗中的“谢公”,指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相传他在子侄辈中,谢安最欣赏的是侄女谢道韫。

这段话的意思是妻子韦丛是岳父的掌上明珠,其人才可与谢道韫媲美。我这个穷小子不知道有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岳父大人的赏识,让他将掌上明珠下嫁与我?

元稹八岁丧父,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苦。在此处元稹自比战国时期的隐士黔娄,黔娄因为安守清贫而隐居山林。生前家徒四壁,死后衣不蔽体。

“自嫁黔娄百事乖”用来反衬韦丛出身名门,家境优渥。但是,自从下降于“我”之后,甘于清贫。百事乖,乖不是乖巧的意思,而是乖张的意思,就是与从前表现得完全不一样,展示了韦丛吃苦耐劳,贤良的品德。

接下来颔联和颈联,具体地描写了两人共同生活场景,进一步展现了韦丛“百事乖”的细节。

“顾我无衣搜荩箧”,看到我没有合适的衣服穿,她翻遍了自己的箱子,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布料给我做衣服,或者看有没有合适的旧衣服可以缝补,翻新(荩箧可以看做是荩草编织箱子)。

“泥他沽酒拔金钗”,“泥”(nì)“泥他”,(这里泥字可以看做是昵字,昵他,也就撒娇,央求的意思),明明家中已经很穷了,韦丛却捱不过丈夫的撒娇耍赖,从拔下头上的金钗给元稹换酒喝。

“野蔬充膳甘长藿”,拿野菜长藿充饥却毫无怨言。“藿”是豆叶的意思,这个藿到底是种什么植物?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得到明确的信息。不知道是否可以理解为豆角类的植物。甘,甘愿,甘之如饴。

“落叶添薪仰古槐”,古代不像我们现代,有煤,有电。那个时候是非常依赖木炭,柴火做为取暖和生活燃料。

元稹因为没有钱买柴,韦丛只能盼望着大槐树落叶的时候将叶子扫起来做柴火烧。

也别说古代了,我们在农村生活过的七零后谁没有打过柴,扫过落叶的经历?过去别说田埂小路,就是连山上也是被人扫得光秃秃的。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养家糊口本来是元稹做为丈夫的责任,但他出身贫寒,又是手无缚鸡能力的读书人。以至于起初生活的重担都压在韦丛身上。

加上七年之中韦丛为元稹生了四男一女,身体虚弱导致韦丛27岁便撒手人寰。

后来元稹一路高进,到他“俸钱过十万”,生活开始好转的时候,妻子却离他而去。只留下共患难,却未能同享福的人生遗恨。

所以,“营奠复营斋”,元稹不停地祭奠亡妻,也经常斋僧布道。以求忏悔,救赎自己。

可那又能怎么样呢?人死不能复生!这种恨,这种痛成为元稹一生中永恒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遣悲怀.其二(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的第二首主要讲身后,描述了元稹在妻子亡故之后自己的生活以及思念。

“昔日戏言身后意”,这一句我的理解是“昔日戏言身后事”的误抄,我也找到有些版本不是“意”字,是“事”字。

身后事是夫妻、情侣间经常会讨论的话题。例如我的妻子在一场大病之后就和我说:“如果我不在了,你一定要再找一个人,你一个人会很孤独的。只要你把我的父母照顾好,我一定不会怪你的。”

只要提到这个话题,妻子每次都会被我骂:“我才不管你的父母,谁的父母谁养,我是一个翻脸无情的女婿,不要对我有任何期望!”

“衣裳已施行看尽”,你穿过的衣服大都已经施舍送人了,到现在已经没剩下几件。

“针线犹存未忍开”,你以前做过的那些针线活,我舍不得送人,也不忍心找开看,只好把它们封存在箱柜之中。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看到家中的奴婢和仆人,想到他们都是你一手调教的,便忍不住对他们多出几分怜惜和关照之情。

“也曾因梦送钱财”,在梦中看见你还和活着时一样为了生活发愁,醒来后就不停地给你烧纸钱,希望你过得比从前好。

中二联描写的都是生活中一些最平凡、最琐碎的小事,正因为这些平凡琐碎的事情才显得那么诚挚。

我们看这两联,就像看到元稹把这些话在妻子的坟前念叨一般真实。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只有读懂第一首,才能明白韦丛带给元稹的是什么,韦丛又是以什么身份嫁给元稹的,韦丛与元稹婚后又做了什么感动他的事情,才能够在此时深切体会到为什么“诚知此恨人人有”。

在前面的文章里有位朋友提到元稹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原文的意思,我的回复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为什么?因为我们通过读第一首诗就可以明白元稹与韦丛的婚后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无衣搜箧,拔钗换酒,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这些不正是贫困人家的日常生活吗?这不正是贫贱夫妻面对的无助吗?

抛开第一首诗中的酸楚和凄凉,就不能理解为什么留有旧衣裳,旧针线活和昔日婢仆勾起的回忆;没有亡妻入梦、殷勤烧纸钱的深情,那么我们也无法体会到元稹的“哀”,反而可能认为他在作秀。

“贫贱夫妻百事哀”,不仅是对过去艰难生活的咏叹,更是对曾经“共患难”的爱人深刻缅怀,是时间和金钱不可能弥补的伤痛。

遣悲怀.其三(唐·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前两首从妻子的生前写到去世后,第三首则是将视角从外在转到了诗人的内心,写尽了心中伤痛。

“闲坐悲君亦自悲”,开篇第一句承上启下。前两首都是“悲君”,这一首转为“自悲”。

所以,在这一首诗里边,我们要搞清楚元稹的自悲是什么?

“百年多是几多时”,人生苦短,长则不过百年,上天为什么不能多给一些时间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多相处一些时间呢?

百年多是几多时,几乎所有的版本写的是“都”字,但我认为这个“都”字是传抄错误,应该做“多”字。

为此,我前天下午和Deepseek争论了一个多小时,Deepseek引经据典,认为从古至今只有那一个版本。都字做副词用,表示终究之意。

Deepseek先后用“都”字和“多”字存在韵律差异,后来又认为“多”字表达过于直白等理由反对我的观点。我问它多字是否违背了平仄声韵?Deepseek承认没有出律问题。

我又问Deepseek,如果你认为“百年多是几多时”表达过于浅白的话,那么“贫贱夫妻百事哀”难道不过于浅白吗?Deepseek思维陷入混乱.......

后来我又追问Deepseek,如果让你写,你会是会写“百年多是几多时”,还是“百年都是几多时”?这下直接把Deepseek干宕机了,思考了一会儿后Deepseek不得不承认如果由它来写,会写“百年多是几多时”,并且承认我的论证是正确的。

“邓攸无子寻知命”,邓攸是晋朝人,曾经在战乱之中为了保护亡兄的儿子而舍弃了自己的儿子,最后落得无子而终。元稹感慨邓攸行大义却终生无子,进而引出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无奈之愤。

寻知命,意思是常常当作是命运的安排。在这首诗里是这个意思吗?我翻看了很多个版本,历来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一首诗的基调是是诘问。从第一句百年多是几多时就奠定了问调。只有搞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元稹要在颌联写这两个人物和故事。

这首诗其实就是元稹对命运不公发出的天问。

“潘岳悼亡犹费辞”,潘岳是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给妻子的《悼亡诗》三首,是公认的开悼亡之先河。

然而,就算潘岳的悼亡诗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也无法使逝者重生,等于是浪费笔墨。

潘岳如此,元稹何尝又不是如此?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这一生我就希望死后能够与妻子合葬在一起,共眠于泉下。至于有没有下一世,有没有可能投胎后再续前缘就只能是奢望了。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在无数个难以入眠的夜晚,我整夜都在想念你的模样和过往,我不能让岁月冲谈我对你的记忆。

只有这样,才能些许报答你为我辛劳操持的一生和未曾舒展的双眉。

通过这三首诗我们可以完整地理解元稹对韦丛不仅仅是爱,更有敬、有愧、有悔。

也正是因为元稹对韦丛有如此深沉而复杂的感情,才能使得遣悲怀三首能够成为千古悼亡诗代表作。

元稹的遣悲怀不仅仅以情取胜,布局谋篇也是倾尽苦心。

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在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给了《遣悲怀三首》极高的地位:“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