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短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4-08-15 08:00  浏览量: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下,文旅短剧持续火热,有力地助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然而,短剧虽然迎合了当下大众文化心理,但也容易减弱大众对文化的深度体验。基于此,文旅短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就需要从实现“表现画面”到“传承文明”的升华、以“视觉快感”深挖“文化自信”、借“快”的经济效益思忖“慢”的文化浸润等方面进行审视,具体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

深刻把握文旅短剧的文化向度

文旅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文化自信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文旅短剧的制作,首先要突出当地文化的特色。这一类的短剧,以当地的文化脉络为主线,在突出风土人情的同时,有效地承载了当地文化,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沁润人心。同时,要保证内容可靠可信。“可靠可信”是文旅短剧制作的底线,也是让观众发自内心地产生文化认同的基本品格。文旅短剧应通过充分调动和运用丰富的观赏元素,以喜闻乐见、拍案叫绝的艺术形式,原汁原味地表现当地生活风貌和文化精髓,让观众在带入自身时,叠加感受真实生活与品味理想愿景的双重体验,实现“爱上一部片,奔赴一座城”。“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时才会产生反应。”文旅短剧亦是如此。在讲述中国故事中触摸“真实、可靠、可信”的历史,文旅短剧带来的文化之旅,可以有效唤醒植根于中华民族心底的文化记忆,增进文化认同。

充分考量文旅短剧的市场价值

文旅短剧属于文化市场中的文化商品之一,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当下,文旅短剧“爆款”频现,很多作品都有不俗的表现。“爆款”要保持热度叫好卖座,就不能忽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文旅短剧既不能沉溺在毫无时代感的文化说教中,也不能一味“猎奇”,要在吸引大众走入文化体验场景的同时,予以思想的启迪、净化、共鸣。当下,观众并不缺乏知识的普及,而是渴求身份的认同和个体价值的审视。因此,可以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打造“旅游+演艺”的全新参与模式。观众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身临其境地参与演艺活动,在古今关联的“仪式”中穿梭于时空场景之中,最终实现历史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生成新的人生体验。同时,文旅短剧要兼顾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心理。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恰如其分地加入流行元素,能提升整部剧的时代感;反之,片面地追求时髦,便会消解短剧的文化韵味。而由短剧衍生的文旅产品,如文创产品、景区特色产品、剧中人物同款服饰等,更能从“看”“食”“用”等方面立体式嵌入生活,让体验得以长久延续。说到底,观众在生理体验和精神追求得到双重满足时,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文化旅游消费,并由此去热烈地拥抱生活,这也是实现文旅经济持续发展,达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基础。

探索多样的文旅短剧艺术形式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媒介的影响下,文旅短剧衍生出IP度假小镇、创意生态等多种形式。当前,好口碑的文旅短剧具有吸附效应。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而每一代的“美”又蕴含着大众的朴素追求。一是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感。文旅短剧的内容需基于当地真实的生活背景。如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以“穿越”的视角,讲述河姆渡的前世今生,基于考古而不囿于考古,让观众在还原的历史“故事”中体验思考,进而萌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二是要用好文化符号。“文化是活的,从旧的当中诞生新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文化记忆,文化标识鲜明,观众记忆才深刻。基于共有的文化记忆,文旅短剧自然不缺丰沃的土壤。如《我的归途有风》设定了人文治愈路线的剧情,在讲述主人公们自我成长的同时,结合了只有四川乐山才出现的美食美景,传递出蜀地的风土人情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三是要讲好新的文化故事。“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文旅短剧让观众来到当代人奋斗、建设美好生活的地方,产生归属感和参与感,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过去”和“当下”场景中的主人公,短剧也有了新视角、新资源、新寓意。在文旅体验中,大众潜移默化地从行为方式到精神追求上向榜样靠近,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

释放文旅短剧的经典效应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文旅短剧具有“快餐文化”的消费特质。形式方面,文旅短剧以时长短、节奏快、成本低的特点迅速吸引大量观众,契合视听信息碎片化的规律;内容方面,文旅短剧以清新、治愈、疗愈为底色,符合当下的文化消费心理。然而,提供深层次的情绪价值才能长久。制作“精品化”显得十分必要。一是立意要“精”。要能真正反映当地的人文风貌,做到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文化地标,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二是故事要“精”。“故事是活的,具有意识,能够对人类情感和愿望做出反应。”切忌断章取义、凭空捏造、随意拼接、简单堆砌,怀古而不思今、自大而不自省。三是与文学艺术共成长。“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精品”一定是厘清了文化的缘起、发展和衍变,讲清了“来龙去脉”,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创作“精品”,更需要打破壁垒,跨越专业,跨界合作。根据《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显示,“综艺、影视剧、动画取景地的影响”是中国游客出游的第二大动机。经典的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宣传地域形象的功能,引导观众对地理空间景观的认识,这也成为文旅短剧与旅游产业“互动”下产生的新的文化名片。

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提出创作播出100部该主题的优秀微短剧,重点围绕乡村旅游、重大考古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微短剧拍摄。国家扶持将旅行与短剧相结合,这是一次破壁行动,满足多圈层需求,赋能文旅IP消费,共享历史人文知识,是一项多赢的举措。在当下多种影视作品充斥大众视野、占据文化消费市场的背景下,打造文旅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或将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文学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