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诰身南北宋,两姓家族荣古今!风云见证、盛衰密码、书法华章

发布时间:2025-04-02 10:35  浏览量:5

《北宋范纯仁进封高平郡开国侯告身》

北宋,在华夏历史中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却也面临着朝堂上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范纯仁,这位范仲淹的次子,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而《北宋范纯仁进封高平郡开国侯告身》正是他人生高光时刻的见证。

范纯仁自幼受父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家国情怀熏陶。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及第后,他踏上仕途。初任襄邑县知县时,当地民生凋敝,赋税繁重。范纯仁深入民间,改革赋税征收方式,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在他的努力下,襄邑县经济复苏,百姓生活安稳,他也因此获 “范青天” 的美誉。此后,他历任江东转运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职,始终公正廉洁,为百姓和朝廷尽心尽力。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虽在理论上有益,但在实际推行中,因部分官员执行不当,弊端丛生。青苗法被强行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范纯仁敏锐察觉这些问题,多次上书指出变法弊端,力求在变法与守旧间找到平衡,在党争中坚守自己的政治理念。

元祐三年是范纯仁人生的转折点。他凭借卓越政绩和忠诚,被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并进封高平郡开国侯。建中靖国元年,范纯仁去世,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 “忠宣” ,他的一生与北宋政治紧密相连。

这件告身诞生于元祐三年(1088)四月五日的北宋,由官方专用的优质丝帛制成,典型卷轴装,轴头以名贵木材雕琢,刻有瑞兽、花卉等吉祥图案,尽显皇家威严。现藏南京博物院,诉说着那段历史。

北宋末年,局势动荡,告身被迫踏上漂泊之路,一度消失。南宋时,社会渐稳,文物收藏兴起,一位文人偶然在旧贵族后人手中发现并买下它。此后,告身在不同收藏家间流转,被视为珍宝。近代,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资深文物专家历经艰辛寻到它,并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丝帛纤维,发现与北宋丝帛样本特征一致;研究文字,书法工整秀丽、笔力刚劲,书写习惯等细节也符合北宋官方文书规范,印章真伪也顺利通过鉴定。

告身的书法以楷书书写,笔法严谨,结构端庄。起笔锐利,行笔流畅,收笔沉稳,尽显书法韵味。告身书法虽难确定作者,但明显受北宋书法潮流影响,兼具颜真卿的雄浑大气和欧阳询的严谨规整,在端庄中蕴含灵动,是北宋书法艺术在官方文书中的杰出代表。

《宋人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

北宋文风昌盛、政治格局复杂,司马光以卓越才学与坚定政治立场闻名,其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史学巨著。

《宋人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由书法名家书写,采用北宋上等丝绢,质地细腻、纹理清晰。通篇多大字行书,笔法流畅,结构紧饬,表现出挺健、开张的气势。 结构紧凑:结构紧凑,展现出挺拔、开阔的气势。笔画呼应连贯,布局疏密得当,起笔藏锋蓄势,行笔流畅自如,收笔果断有力,展现宋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是书法与公文的完美结合。

在流传过程中,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汴京沦陷,文物多遭劫掠焚毁,此后多次易主,收藏印记与跋语记录着流转轨迹。运用显微镜对丝绢纤维进行高倍观察,发现其纤维粗细均匀,且具有自然的磨损痕迹,这与人工老化的特征明显不同。同时,借助光谱分析技术,检测丝绢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其成分与北宋时期丝织品常用的桑蚕丝成分高度一致。再结合染色工艺分析,告身上的颜料历经千年仍保持色泽稳定,且颜料颗粒细腻均匀,符合北宋时期的染色技术水平。

《南宋司马伋诰身卷》

那是 2015 年的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一场艺术与历史的盛宴在此上演。《南宋司马伋诰身卷》仿佛一道光,最终以 2012.5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文字内容也是考据的关键。诰身卷上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司马伋任职的相关信息,从对南宋养兵局势的描述,到具体官职任命的语句,用词、语法都符合南宋时期的公文规范。其中提及的诸多官职、军事与财政事务,均能在《宋史》等权威历史典籍中找到对应的记载,相互印证,足见其内容的真实性。

印章与题跋同样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卷首的 “林朗庵鉴藏印” 阴文长方印、卷末的 “节庵秘玩”“宝宋室” 与 “磊斋所藏” 三方阳文方印,经过对印泥成分、印章风格的研究,以及与同时期其他文物印章的比对,确定为南宋至后世收藏者的真实印记。盒盖内面日本长尾甲的跋语,其书法风格、用词习惯与长尾甲本人的其他作品一致,且纸张材质也符合当时的年代特征。

中国古代的 “告身”,相当于官人任官授职的公文凭证,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任命书。在唐宋时期,告身尤为流行,它不仅是官员身份的象征,更是朝廷政治制度运行的重要体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告身逐渐销声匿迹。到了元代,统治者甚至下令销毁宋告身,使得存世的宋代告身极为稀有。司马伋诰身卷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保存下来,实在是幸运至极。

司马伋,这位北宋名臣大贤司马光的曾孙,本身就备受关注。诰身卷上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中户三家之赋,仅活一兵;步卒五人之粮,可赡一骑。此前史养兵之论,亦后人计费之言。悉仰给于度支,宁不伤于国力。” 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南宋时期养兵的艰难,以及国家财政的压力。而司马伋,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家世,被委以重任,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提领措置屯田。

《诰身卷》的用笔较为稳健、含蓄,以中锋为主,笔画粗细变化不大。用笔圆润饱满,起笔和收笔多藏锋,行笔缓慢而沉稳,体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例如,“右”字的横画起笔轻顿,收笔回锋,整个笔画显得圆润而有力。竖画则垂直挺拔,力度均匀,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诰身卷》注重字体的对称和平衡。内部空间分布较为均匀,笔画之间的搭配合理,字形端庄大方。例如,“郎”字的左右结构对称,左边的“良”和右边的“阝”相互呼应,整个字重心平稳。同时,通过对笔画的长短和位置的调整,使每个字都具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如“部”字的左右比例协调,左边的“咅”稍高,右边的“阝”稍低,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诰身卷》采用了纵有行、横有列的布局方式,行列整齐,字距和行距均等,给人一种严谨、规整的感觉。这种布局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秩序感,使每个字都能在整齐的框架内展现其独特的美感。虽然行列整齐,但通过字的大小和笔画的轻重变化,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诰身卷》的风格端庄稳重,充满文人气息。用笔的稳健和结构的对称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典雅的美感。与宋徽宗的《恭事方丘敕》相比,《诰身卷》少了几分凌厉和潇洒,多了几分含蓄和内敛,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趋向。

司马伋诰身卷用笔潇洒飘动,带有浓厚的徽宗书法风气,是徽宗建制书学成果的体现,书写者可能为徽宗书学的书学生。 它展现了南宋在书法上建树不彰的陆游、朱熹、范成大等士人之外的、虽然衰弱却更为多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宋代院体书法的流变,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书法史材料。

盒盖内面有日本长尾甲的跋语,他虽未能考出司马伋的详细事历,但已认识到这件告身 “可以备史家参稽” 的价值。卷轴外裱题签由长乐黄葆钺题写,卷首有 “林朗庵鉴藏印” 阴文长方印,卷末有 “节庵秘玩”“宝宋室” 与 “磊斋所藏” 三方阳文方印。

我们将《北宋范纯仁进封高平郡开国侯告身》、《宋人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南宋司马伋诰身卷》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