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启国:浙江毛天哲答《》撰稿人毛启国提问
发布时间:2025-04-01 16:08 浏览量:7
2025年3月25日,著名的先秦史研究专家、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资深理事毛天哲先生,接受《今日头条》撰稿人、中华毛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毛启国先生专访,毛天哲先生就中华毛氏祖源地、毛国封地问题谈了个人观点和看法。
毛启国问:天哲先生好!很高兴与您相会在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自2010年10月我与您在“2010年浙江江山•第二届毛姓文化节”上相识,到今天“2025中国西安•毛公鼎与毛姓起源研讨会”,十五年间我俩十度相聚,已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请您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氏”与“姓”的区别:
毛天哲答:谢谢启国老兄采访我!哲一直以为:毛氏是西周初年就有的氏称,源自文王太姒嫡幼子季载的次子中旄父“以名为氏”更称毛伯。因周公成王大封建的缘故,周初皆是次子承继其父的氏称爵秩封地。班簋铭文“皇公(毛叔郑)受京宗懿釐,毓文王王姒圣孙隥”。即毛叔郑封地在京宗一带的釐城。杜预《春秋释例》注邰为始平武功县治釐城。明代方以智《通雅》云“邰城亦称釐城、氂城”。毛叔郑受封地与周始县后稷弃封地同在一地,即在周西五土之邰地,为宗周圣地邰城。
文王太姒幼子季载在其次子未受土受氏更称毛伯前,既不叫毛叔鄭,也不称冉季载,盖以季载、叔鄭为称而已。周原周公庙遗址出土有甲骨片辞:“叔奠(其)取妆”,考古专家认为此叔鄭就是毛叔鄭。受“京宗懿釐”之后,或以采为名称釐季,或釐季载。左传称聃季,盖是釐(斄)季的音误。实际上,毛是“以邑为氏”或“以名转氏”,是以故,史官也把文王幼子称作毛叔郑,谥号毛懿公。
唐宋以来学者都指出“毛叔郑封于毛,地在畿内。”但“毛”地在哪里一直没考证出来,这是因为古今学者没有搞清毛叔郑的宗族身份问题,历来被误说为文王庶子,没意识到毛叔郑和文献中的文王幼子是同一个人,根本想不到毛氏封地会在周祖圣地宗周邰城。后稷封邰,毛公受釐,这八字就概括了毛氏的神圣起源,以及大始祖受封在周祖圣地邰治理宗周事务的无上荣耀。因此,毛氏的起源和封地问题,必须是从周初始说,而不是所谓春秋“毛国”灭亡后,子孙才以毛为氏(姓),这是本末倒置了。
毛启国问:请天哲先生解释一下“汤沐邑”含义。
毛天哲答:汤沐邑在王畿外,不在王畿内。礼记郑玄注:“左氏说诸侯有功德于王室京师有朝宿之邑,泰山有汤沐之邑。鲁,周公之后,郑,宣王母弟,此皆有汤沐邑,其馀则否。”看明白了吗?只有王之母弟才有汤沐邑,且汤沐邑是在京师之外的,不在畿内。毛叔郑是武王母弟,文王太姒幼子,故在畿外有汤沐邑,是在古荥阳这一带。
毛启国问:请问京宗是在陕西周原地区,还是在河南
毛天哲答:班簋中“京宗懿釐”是地名,是毛叔郑的封地。京宗作地名可参考清华简《楚居》篇,另出土何尊、毳尊毳卣铭文中亦有类例。《尚书•毕命》中王命毕公以成周之众保釐东郊,可知王命毕公接替君陈职,分正成周镐京,保卫屏障“釐”之东郊,此“釐”乃是“宗周”之代称。
《楚居》是楚人追忆先祖事迹的篇章,出现三处“京宗”名称,目前学术界多数认为是早期荆(楚)人先祖所居地名,有可能是荆(楚)人早期都城的名称,时间从季连晚期一直延续至舍(熊)狂时期。《楚居》整理者、李学勤及李家浩等大部分学者甚至进一步认为京宗的位置可能就在今湖北西北部传说中的所谓荆山之首景山。
但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京宗”是妥妥的周人地名,楚人是以周人地名在说先祖事迹。班簋中的“京宗”是复合地名,京指文王旧都程邑,宗指后稷封邑宗周邰城。楚人的先祖亦是生活在周原的,文王的父亲王季就葬在楚山之尾,这楚山是终南山的又一别名,盖是与楚人有关的。
安大简中,老童之子有四个:重、黎、吴、回,只有黎为祝融。黎生六子,一为季连,也叫穴熊,被称为荆王。季连娶了盘庚之女,“爰生郢伯、远仲”,又娶了妣厉,生了侸叔和丽季。文王时代,丽季这一支系投靠了周人,子孙中的鬻熊就是周文王师。鬻熊的孙子熊绎被成王分封为子爵。这是楚国建国的开始。
楚人早期是没有都邑的,子孙追说先祖事借用的就是周人地名。京在出土周人彝器和文献中多见,皆在周原。“殷士肤敏,祼将于京。”语出《大雅.文王》,说的就是武王克商后,降服的殷商贵族勤敏地在周王都京邑对周文王举行祼祭。宗指宗周,即周人始祖后稷封地邰。诗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在此立周后稷庙,武王克商后以镐京为成周,以丰邑邰城为宗周。宗周是周人的圣都,镐京是王都,京是文王时代的旧都。楚人以“京宗”说事,正是表明了楚人和周人的先祖都共居于周原。
毛启国问:用各地的《毛氏家谱》论证祖封地可行吗
毛天哲答:通观各地编修的《毛氏家谱》,对毛氏始祖的身份和封地问题是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魏晋以来传下的旧谱内称大始祖为毛叔聃,北宋毛渐据欧阳修集古录始改大始祖为毛伯郑,但还是以当时学者观念认为是文王庶子。
其谱序中所谓“伯郑为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四年,封毛伯于司州榮(应为“荥”)阳郡,后为成王卿士。后有为周司空者,有与召伯立王子朝者。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榮(荥)阳,子孙因以为姓,五十一世居江北。”西周至于秦始皇八百余年,文献和史料中绝无闻有“毛国“在荥阳,对于这点,古今学者不知有过多少考证了。毛渐对始祖封地荥阳本身就是揣度之辞,怎么能用后人的说法来否定班簋铭文记录的铁证呢?
浙江《鳌川毛氏族谱》有记载:“毛氏祖宗坟墓所在,始祖坟在荥阳郡都乡治下里,去邑三十三里;毛遂墓在赵郡;毛苌墓在荥阳郡武阳县安平乡,八世合葬,八十五坟;毛义、毛玠墓在荥阳郡西十里。”来证明毛氏始祖封地在荥阳,这完全是出于看不懂家谱。不要说西周时代墓葬是不封不树的,毛氏始祖就算葬在荥阳也是无坟墓的。毛渐公所谓“始祖坟”盖是汉代毛苌之前的某位始祖的坟墓,并不是之文王子毛叔郑的坟墓,至于是哪位,也是失考的,不然毛渐在谱内为啥写的含糊呢,大可以在族谱内写上文王子毛叔郑墓在荥阳。
河南毛海根先生曾讲到,“近期荥阳发现的一批先秦时期带有毛氏铭文的青铜器,印证了荥阳曾经毛氏先祖的聚居地,毛伯鼎、毛虎壶、毛虎簋等青铜器,铭文略。鉴于以上青铜器铭文以及各地毛氏族谱记载可以相互佐证,西周时期毛国封地在荥阳一带。”
众所周知,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更多的如班簋、周公东征方鼎、天亡簋、师汤父簋、师遽方彝、师毛父簋、毛伯诩父簋、縣妀簋、龚伯彝、此鼎此簋、毳系列器、盩系列器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西周时期毛氏相关青铜器都出自陕西周原这一带。因此,周原地区才是真正的毛氏始封地。
毛启国问:请问中旄父是不是毛叔郑
毛天哲答:《逸周书作雒》:(周公)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毛注:柬之讹,柬在管地)。孔晁注云康叔代霍叔,中旄父代管叔。陈梦家认为中旄父即顾命毛公,余亦以为然。,且进一步考证认为中旄父就是毛叔郑次子,顾命中的司徒芮伯是毛叔郑长子。
西周时期文献、出土彝器的“中(仲)某父”“白(伯)某父”都是以排行称谓,这是搞过西周历史研究者的共识。你毛海根既然抄说了我指出的“毛叔郑是文王太姒幼子聃季”独家观点,不会糊涂到连“伯仲叔季”都不分了吧?
周文王的儿子中,不论嫡庶,都无称“中某父”的辞例。很多人写文章以及毛氏一些家谱内,将毛氏始祖称作“毛伯郑”,这是不够严谨的。文王子皆称“叔某”,无称“伯某”的。如管叔蔡叔康叔毛叔,这都是史官以成王角度对他们的敬称。唯有文王孙辈方有“伯某父”、“中某父”这类称谓出现,如康叔长子伯懋父、周公长子伯禽父,中旄父就是毛叔郑的次子,也就是尚书顾命中的毛公。
毛氏起源与始祖封地的确立,不仅关乎家族史的重构,更是对先秦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毛叔郑作为文王嫡幼子,其封邑选址于宗周邰城(今陕西杨凌),深刻体现了周代“子承父业”的宗法原则与“幼子守灶”的政治传统。邰城作为后稷受封之地,承载着周人始祖崇拜与宗庙祭祀的核心功能,毛叔郑受封于此,既是对其嫡系身份的认可,亦是对其“守祧”职责的赋予。后稷封邰,毛公受釐,这八字就概括了毛氏的神圣起源,以及大始祖受封在周祖圣地邰治理宗周事务的无上荣耀。
毛启国问:您对陕西、河南二地争抢毛氏起源地、毛氏封国地”怎么评价
毛天哲答:争抢毛氏起源地、毛氏封国地,这种为地域争荣耀的观念,大家都能理解,但不能罔顾事实。对于毛氏来讲,班簋铭文已经铁板钉钉地表明了毛叔郑就是文王太姒嫡幼子季载,受封地就在京宗懿釐。即周西五土之邰地(今扶风杨凌武功这一带)。盩鋞铭文也佐证了毛叔郑次子(顾命毛公)成王十五年受毕土方五十里,地就在今眉县盩厔交界这一带。周初毛叔郑家族的受封情形和受土之范围之广,与周公旦家族、康叔封家族是等同的。
毛叔郑长子伯达封于宝鸡汧阳为芮侯,入为成王卿士,世称芮伯。实际上是受封侯国,地有方百里。毛叔郑受封实为周西五土之邰地,亦是方百里。次子顾命毛公(盩伯毛、中旄父)初为子男身份,受毕土方五十里,后继承父亲爵秩封地氏称,封地范围实有方百五十里。周初平三监之乱时,周公俾中旄父宇于柬(郑州古荥这一带),这是毛叔郑家族在东土受赐的汤沐邑。
这还没包括毛叔郑庶长子南宫(伯适)在康王时期建于南土随地的曾国,光是周初成王世的受封范围就可以看出,文王基业(周西五土)至少有五分之二授予了毛叔郑家族,从中可以洞见毛氏在周王室中的地位。这与始祖毛叔郑为文王太姒嫡幼子的宗法身份,以及尚书顾命篇、班簋、毛公鼎铭文中所反映的史实,都是可以前后照应,互为佐证的。
毛启国:谢谢天哲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毛天哲:谢谢启国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关注和支持。
- 上一篇:天心区的观音港路拆迁了!或经过这些地方!
- 下一篇:诗评:心动鄂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