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南山外——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31)
发布时间:2025-04-01 21:31 浏览量:6
结庐南山外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31)
艾 慧
结庐南山外,净心灵隐远。
闲看极目处,静听天地间。
随然庄周美,游艺子昂叹。
谁思故我在,谈笑九歌还。
吕国英哲慧诗章中的多元哲思与超然意境
这首《结庐南山外》,以八句四十字的凝练语言,构建了一座跨越东西方哲学的精神园林。诗中融合了道家隐逸、禅宗净心、西方理性主义与楚辞浪漫主义等多重维度,在古典意象的骨骼中注入现代哲思的血脉,形成独特的诗性智慧。
空间建构——从南山到九歌的哲性漫游
诗作以“结庐南山外”开篇,巧妙运用陶渊明“南山”的经典意象,却以“外”字破局,暗示对传统隐逸范式的超越。灵隐寺的禅意与庄周的自然美学构成纵向的精神轴线,而“极目处”与“天地间”则拓展出横向的宇宙视野。这种“十字打开”的空间结构(纵向求道,横向观物),恰似中国山水画中的高远与平远透视法的诗意转译。
“九歌”的引入更将空间维度神话化,屈原笔下的人神对话场域,在此化作哲学思辨的终极剧场。从具象的南山到抽象的九歌之境,诗人完成了一次从地理隐居到精神漫游的升华。
时间辩证法——瞬间与永恒的互文
诗中时间意识呈现多声部交响:“闲看”与“静听”定格当下永恒,陈子昂“怆然涕下”的历史苍茫感被“游艺”二字柔化,笛卡尔“我思”的理性瞬间与九歌的神性永恒形成张力。这种时间层叠如同敦煌壁画中的“异时同图”技法,让庄周蝶梦、幽州台叹、笛卡尔沉思共时性绽放。
“谈笑九歌还”尤具深意——将哲学沉思转化为从容谈笑,在举重若轻间消解了古今中西的时间壁垒。这种“还”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经过理性淬炼后的螺旋式上升,暗合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逻辑。
思想对话——跨文明的哲学和鸣
诗中精心设计的文化符码形成对话网络:陶渊明的素朴与灵隐寺的禅寂构成“净心”的双重注解;庄周“天地大美”的忘言美学,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慷慨悲鸣形成儒道互补;笛卡尔的理性主体性(“我思故我在”)与九歌的神性维度,则演绎着启蒙精神与诗性智慧的和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谁思故我在”对笛卡尔命题的创造性改写。疑问代词“谁”的植入,将绝对的认知主体相对化,既保留了理性反思的价值,又为东方“无我”境界留下接口。这种哲学嫁接,堪比海德格尔对道家思想的创造性误读。
诗学策略——意象的哲学转译
诗人将抽象哲思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意象群落:“结庐”动作的物理性平衡“灵隐远”的精神性;“闲看”的视觉与“静听”的听觉构成全息感知;“庄周美”的审美愉悦与“子昂叹”的情感震颤形成情绪复调。即便是“九歌”这样的宏大意象,也通过“谈笑”的日常化处理获得亲切感。
在韵律经营上,“远”“间”“叹”“还”的押韵选择颇具匠心:先闭合后开放的元音变化,暗示着从修行内敛到精神飞扬的过程。平仄安排打破近体诗规范,以自由节奏呼应现代哲思的流动特性。
现代性启示——重建精神家园的尝试
在技术理性膨胀的当下,这首诗提供了重建精神家园的诗学方案:它既不沉溺于古典隐逸的桃花源幻想,也不陷入现代性的虚无漩涡,而是在文明对话中开辟“第三空间”。诗中“南山外”的定位极具象征意味——既保持对传统的敬意,又坚持批判性距离,与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现代性未完成”的论断形成隐秘共鸣。
“游艺”二字堪为诗眼,将庄子的“逍遥游”与孔子的“游于艺”熔铸为新的生存美学。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姿态,或可为现代人提供对抗异化的精神资源。
哲性诗学的当代突围
吕国英先生此作,堪称“理趣诗”传统的当代活化。它挣脱了传统哲理诗“以象喻理”的单向度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多维度的哲学对话场域。在文明互鉴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这种诗性智慧提示我们:真正的哲学沉思,既可以“闲看极目处”的从容展开,也能在“谈笑九歌还”中抵达深刻。诗的最后回声,或许正在于提醒我们: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时代,人类依然需要守护那片让庄周、子昂、笛卡尔与屈原共聚畅谈的精神星空。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