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王粲死后,曹丕为什么在他的葬礼上学驴叫?

发布时间:2025-04-01 21:31  浏览量:35

建安二十二年,东汉大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在跟随曹操返回邺城时不幸感染瘟疫去世。曹丕闻讯决定前去送王粲最后一程,但令人不解的是曹丕提议让众人一起学驴叫,一时间驴叫声此起彼伏,路过的人都大为不解。

王粲去世时刚好41岁,在他二十多岁时医圣张仲景曾预言:“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但年富力强的王粲根本没把张仲景的话放在心上。

岂料张仲景一语成谶,王粲在40岁时眉毛突然掉落,其后一百八十七天而死。魏国世子曹丕得知噩耗后悲痛不已,亲率众文士为好友送葬。

这本该是一件令人无比悲痛的事情,但在王粲的棺椁即将下葬时,曹丕突然对众人说:“仲宣生前喜欢听、学驴的叫声,我们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曹丕首当其冲学起了驴叫,“啊——呃——啊—一呃”。现场所有人也都纷纷效仿,于是人们的痛哭声被此起彼伏的驴叫所淹没。

驴的叫声高亢嘹亮、尖锐刺耳,倔强中带着一丝凄凉之意,这种特殊的送葬方式实乃古今奇闻,想必只有王粲的挚友们才想得出来。

荒诞不经的“驴鸣悼亡”载于《世说新语·伤逝》:“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公元177年,王粲出生在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官至太尉,祖父王畅官居司空,皆是位列三公的股肱之臣。

王粲的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

据史料记载,王粲自幼记忆力极佳,能将打乱的棋盘重新复原,为此小时候就被誉为“神童”。在官僚世家长大的王粲家学深厚、外加名师指导,少年时期便已富有才名。

十几岁时王粲崭露头角,深受东汉文学大家蔡邕赏识,想以征辟的方式让王粲担任黄门侍郎。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指的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蔡邕是的才学天下闻名,家里经常有慕名而来的访客,每天都是高朋满座。但蔡邕却认为王粲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奇才,听说王粲前来拜访急于出门相迎连鞋子都穿倒了。

足见王粲在蔡邕等大文豪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只可惜当时长安的局面十分混乱,王粲并没有赴任黄门侍郎一职。

大约在公元193年左右,王粲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当时,刘表治下的荆州堪称乱世中的一方乐土,而且他对士人非常优待。

据《后汉书 刘表列传》记载,关西、兖、豫地区的诸多学士,不远千里纷纷前往荆州投靠刘表,王粲只是其中之一。

刘表对前来投靠他的士人阶级进行安抚和赈济,使他们得以在乱世中安享太平。此外,刘表作为东汉末年的宗室,在士人中有很高的声望,所有投靠他的人多如牛毛。

但王粲在投奔刘表之后并没有受到重用,究其原因除了和高手如云有关之外,主要与王粲的外形和性格有关。

剧照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粲至,幼弱,容状短小,一座尽惊。”

王粲身材矮小、瘦弱,相貌丑陋、猥琐,举止不拘小节。这样的身高、长相和行为,不符合当时人们对文人雅士的评价标准,所以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王粲在荆州时大有怀才不遇之感,遂于同年创作《七哀诗三首》。

第一首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开篇,描写了初离长安时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表现出了对时局的关切之情。

第二首则写出了客居荆州、怀乡思归、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在第三首诗中王粲写出了“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的荒凉景象,痛斥了百姓为战争所苦的深重灾难,阐述了对汉末动乱的哀思。

公元208年,汉末群雄之一刘表病逝,妻族蔡瑁等人得权,大行废长立幼之事,奉其次子刘琮为主。

同年九月,曹操大军逼向荆州进发之时,一直没有被刘表委以重任的王粲决意降曹。于是,苦劝刘琮归降曹操有功,被委任为丞相掾,并赐爵关内侯。

王粲是曹操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正是在这一时期结识了曹操次子曹丕。曹氏父子都非常重视有才能之人,并没有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而疏远他。

这也让王粲对曹操和曹丕父子感念至深,曹丕十分欣赏王粲的文学才能,后将王粲列入“建安七子”名单。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曹丕为了论证自己的这一观点,又在《典论·论文》中补充道:“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后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又号“邺中七子”。其中,除孔融与曹操有政见分歧外,其余六人均在投入曹操幕府后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王粲在依附曹操后,终于凭借个人才能得到了曹操父子的信任和赏识。他的建议多次被曹操采纳,期间还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有一次,曹操设宴款待百官,王粲趁着给曹操敬酒时献言:“冀州袁绍、荆州刘表虽兵多将广但却不能重用,那些奇士终归离他们而去,当今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人非曹公莫属。”

曹操闻听此言甚是高兴,王粲又举杯说道:“等主公平定江、汉,便可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

虽说王粲此言又阿谀奉承之嫌,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是一个特别有野心之人。

据《典略》记载,鱼豢:“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曹丕的文学天赋和功底虽不如曹植,但也是一位颇具文学才华之人。他对王粲之才大为赞赏,二人虽相差十岁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即便在曹操遴选世子之时,王粲也并没有表现出支持曹丕的倾向。但曹丕却并没有因此忌恨他,相反更加敬佩他的高尚品格。

曹丕经常和王粲等人饮宴、出游,期间大家吟诗作赋好不快活。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是在酒酣之际应运而生。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

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对王粲的才学钦佩不已,同时对他的脾气秉性和个人爱好也了如指掌。

王粲早年在荆州时郁郁不得志,养成了听驴叫、学驴叫的怪癖,借此发泄内心的郁闷情绪。

曹丕、曹植和当时的文人雅士,非但没有对王粲的怪癖嗤之以鼻,反而出于爱屋及乌的想法,经常跟着他一起学驴叫。

王粲英年早逝后,曹丕带领众人在灵堂学驴叫,并不是为了搅扰王粲的葬礼,相反他以魏国世子之尊,能放下颜面和众多好友一起放生学驴叫,反而体现出了他和王粲之间的深厚友谊。

据《后汉书》记载:“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曹植)而下,一人而已”。

这一评价不仅基于王粲的文学成就,还因为他与曹植并称“曹王”,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结 语

王粲的人生十分短暂,但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却创作出了令后世为之倾倒的文学作品。

王粲的文学成就足以掩盖身体和容貌上的不足,正所谓一才遮百丑,他的文学形象自此高大、俊逸起来。

曹丕在好友王粲的葬礼上学驴叫,大家认为合适吗?欢迎评论区聊聊!

【参考文献】

《典论·论文》

郑光祖《王粲登楼》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