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峰新著《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出版

发布时间:2025-04-01 18:33  浏览量:3

李逸峰教授《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

书 名: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版社:中华书局

书 号:978-7-101-17024-5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定 价:128

页数:420

内容简介

汉字书写有何规律可循?字体演变如何在日常书写中完成?两千年前的汉代简牍墨迹,隐藏着哪些汉字书写与字体演变规律?

本书以敦煌汉简为研究对象,以汉字书写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字样笔形、部件、结构体势等的全面分析,探讨了影响书写的诸多因素以及书写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考察了敦煌汉简书写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书写规律与隶变、草化、楷化等字体演变规律。

作者简介

李逸峰,1972年生,湖南隆回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书法》杂志主编,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中国书法教指委高教委员会副主任。

目 录

序:书法学与文字学汇通的一种可能 叶培贵

序 董琨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敦煌汉简概述

第一节 简牍形制与书写内容

第二节 敦煌汉简相关问题

第二章 敦煌汉简字体分类

第一节 敦煌汉简中的篆书

第二节 敦煌汉简中的隶书

第三节 敦煌汉简中的草书

第四节 敦煌汉简中的行、楷字体特征

第三章 敦煌汉简与其他书刻材料之比较

第一节 与银雀山汉简、马王堆简帛书书写之比较

第二节 与汉代碑石书刻之比较

下篇

第四章 敦煌汉简书写参数与基本笔形

第一节 汉字书写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参数设置与研究指向

第三节 敦煌汉简基本笔形

小结

第五章 敦煌汉简隶书简的书写

第一节 横向笔形书写分析

第二节 纵向笔形书写分析

第三节 斜向笔形书写分析

第四节 转折笔形书写分析

第五节 敦煌汉简隶书特征分析

小结

第六章 敦煌汉简草书简的书写

第一节 转折笔形书写分析

第二节 连笔映带书写分析

第三节 敦煌汉简草书特征分析

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敦煌汉简隶书简笔形参数分析表

七材料笔形参数分析表

敦煌汉简隶书简转折笔形分类统计表

七材料转折笔形分类统计表

敦煌汉简隶书简、七材料转折笔形参数分析表

敦煌汉简隶书简、草书简转折笔形分析表

敦煌汉简草书、王系草书书写参数表

敦煌汉简编号对照表

图版

后记

序:书法学与文字学汇通的一种可能

⊙叶培贵

逸峰学兄的大著即将付梓,因他与我就本书的若干重要问题有过近三载的切磋商量,乃命序于我。“序”固不敢,但略述缘起以供展阅本书的大雅批判,却是应当的。

我忝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后,即特地开设了专门的读书课程,主要阅读两个方面的书籍,一是当代重要的文字学著述,二是人文社科方面在方法论上较有创新的著述。前者以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为主,后来又增加了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讲座》。理由很简单,不了解中国文字,书学研究的某些领域就没有起点和底座。

然而随着读书课的推进,却逐渐发现了一些“缝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和机制,导致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更具体地说,到底“书写”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我们在传统书学著作中,当然能够读到一些解释,比如说“趣急速也”“趋便适时”“务从简易”等。从裘先生的大著中,也不时读到“书写”“方便”等表述,比如“隶书书写起来,要比古文字方便得多”(28—29;1988)。大原则可以理解,大效果也可以感受,但更具体的分析,却似乎未及铺开。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专辟“线条与笔画”“书写生理与汉字字形”两章讨论字形演变与书写的关系,提出“全部字体演进史,概括起来,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212;1989)、“贯穿字形发展的全过程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有两股,就是……和书写对字形的改造”(757;1989)等重要论断以及“趋直”“反逆”等重要观点,对笔画系统的形成与书写的关系进行了十分精彩的宏观描述,但更加微观的分析却未展开。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系列研究告一段落后,开始构建汉字形体学,引启功先生“字是写出来的”,希望建构一个研究体系以描述汉字形体演变的动态过程。逸峰学兄和我从裘先生和两位王先生的大著、报告和讲座中受到启发,萌生了一个愿望:书写是书学研究的本分,有没有可能为文字学领域这一问题的推进做一些贡献呢?慎重商量后,逸峰学兄决定以“汉简书写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且全面借鉴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两人将这一想法向业师欧阳中石先生汇报后,也获得了怹的认可。

之所以选择汉简,最关键的理由是隶变乃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当然也就是“书写”影响字形演变最为聚焦的时刻,具有最为典型的研究价值。

从哪里切入呢?王宁先生曾在讲座中说,“汉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是笔画”,“写字则必须首先关注笔画”,并使用“笔势化”来描述由书写而引起的重要形体演变。裘先生使用“笔画化”概念来描述某些重要变化。王凤阳先生对笔画的研究,更集中反映在两个专章中。形体的演变是积微成著的过程。很显然,这些“微”就发生在由人执毛笔书写的环节里。历史上的书写情形虽然已经无法还原,但书写而成的笔画,却可供推究。于是,对笔画以及笔画系统的微观分析,成为本书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具体的研究结果已呈现在大家面前,无需饶舌。

但我仍要赘述几句。第一,逸峰学兄的微观研究固然聚焦于一点,但所期待的却是为书法学与汉字学的汇通贡献其力量,因此在设置各种参数之时,就十分注重系统性,希望为从书写角度建立汉字演变研究路径探寻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坐标系。我们深知,这只是草创,一定存在着大量不足甚至是根本性误区,因此,有没有可能发挥那样的作用,我们绝不敢自是,还需要更多大雅共同商量研讨。第二,王宁先生在讲座中指出,汉字书写存在“自然美化”与“艺术美化”的区别,自然美化对汉字的演变存在巨大影响。逸峰学兄的研究中,对此并未涉及,这是极为重要的缺憾,是进一步使书法学和汉字学汇通必须充实的视角。

基于以上两点,我期待逸峰学兄一方面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既扩大观察范围,也进一步检验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沿着王宁先生“自然美化”的思路开拓新径,扩宽思维视野,充实研究方法,使书法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与汉字学研究融通互促,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董琨

如今,凡是认同中华文化的人,一般都能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最集中、最优美的体现。

汉字是交流的工具,是用来书写的。唯有书写,才产生了不同的字体,才产生了汉字的书法。易言之,汉字的历史演变,汉字书法的各种流派与风格,都是通过书写得以实现的。

这是基本的和简单的事实,应该是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但是历来对此加以正面揭示并论述的文字,却是相当鲜见。例如东汉蔡邕的《笔论》是我国最早的书法论著之一,文章不长,全文如下: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全文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书写者应当持有的精神状态,二是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书写的效果。但是,如何进行书写以及所追求的书写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则付之阙如了。其他大量的有关汉字书法的文献,大致也是如此。

是否可以认为:从当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启功先生开始,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了。他成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古代字体论稿》,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十分重视书写元素在汉字字体演变和汉字书法风格形成中的作用,其中明确指出:

字体风格变化,手写常是开端。范铸刊刻也先由手写,那些直接刻划的也即是用刀代替笔。因为文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单体或偏旁,常是由表形、表意到表音的基本符号,这是大家公用、约定俗成的。书写风格却每人必然不同,所以签字会在法律上生效,而风格的变化程度,又常是由细微而显著的。

“手写”,就是书写。这里强调了书写对于字体变化、风格即书法形成的重要作用。

在一封谈论书法的信中,启先生谈到楷书与行书的书写:

我常劝人写楷书要当行书写,写行书要当楷书写。怎讲呢?楷书各笔有映带,才活。如每笔只“单打一”地写,便死,于结构也无益。当行书写是说每笔有顾盼,于是一个字便是生动的。行书譬如公共汽车或电车的“快车”,并不是从另一条路走,更不是从房上越过,仍然是慢车所走的路线,每站它也经过,只是有些站不停罢了。楷书在结构上的一些重点(或说据点、车站),行书必须经过。如果行书不经车站,便不好看。(《致徐利民》 )

同样是运用比喻,这里就不是不着边际的,而是说明了楷书与行书,尤其强调了行书在书写中的要点与联系,切中肯綮,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度人 “金针”。

“字是写出来的。”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书写与汉字字体演变、汉字书法风格形成的关系,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众多汉字研究者、书写者的共识。于是,近年来这方面的探讨与研究逐渐升温,我们欣喜地、比较多地见到有关汉字书写的学位论文了。首都师范大学李逸峰的博士论文《敦煌汉简书写研究》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

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于甘肃敦煌县西北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汉代木简705枚,其后又于原地、酒泉以及新疆等地发现并盗掘汉简若干批,携回国内后,由法国汉学家沙畹为其整理,1913年发表了第一批汉简图版、释文。中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随即从中选录并另加其他相关材料,于次年便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三册,至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汉简的著录、整理与研究。随着在西北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汉简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日益繁盛,几十年来持续不断,蔚为显学。其中,虽然有人注意到汉简的字体特点、书法水平等,但是从汉简的书写切入并展开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应该认为李逸峰的论文具有开创之功。

我们说这篇论文对汉简书写形态及特点的描写和论述是专门而深入的,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下篇第四章第二节的“参数设置与研究指向”,论及“用笔方式”,即书写过程中书写者对毛笔运行的控制方式,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作者将其分为几个层级加以说明——

第一层级: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种。

第二层级:起笔分顺锋与逆锋;行笔分提按、转折、连写等,具体表现出的重笔、圆转、硬折、连笔、映带等笔形为本书重点考察参数;收笔分不出锋与出锋。

第三层级:起笔顺锋分直入与斜切,横向、斜向笔形收笔出锋分上出锋、中出锋与下出锋三种,纵向笔形出锋分左出锋、中出锋和右出锋三种。

由用笔方式引入“笔形”,下文从第二章开始,运用敦煌汉简的七批材料对各种笔形即横向笔形、纵向笔形、斜向笔形、转折笔形,逐节加以细致的描写、分析,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如第一节的“横向笔形书写分析”,末了作有表5-1-4:七材料横向笔形参数统计分析表。

花这样的功夫,工作量是巨大的,思路是绵密的,而这种工作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其成果斐然,是可圈可点的。

我曾经忝为李逸峰这篇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当时即对这篇论文赞赏有加。委员会其他同仁接受我的意见,一致评其等级为“优秀”。过后我还很希望他能在北京谋职,以利来日发展。不过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他后来到位于甘肃的西北师范大学从事书法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了。我认为这样也很好,以地利之便,为他这个课题后续的拓宽、加深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用武之地,同样是大有作为的。对此我予以热切的期待。

值此李逸峰论文出版问世之际,欣为之序。

董琨

2016年元月于北京潘家园

《书法报·书画天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80331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

汉兰笔庄

无边茶院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持续招募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