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清明倍思王大哥
发布时间:2025-04-01 15:04 浏览量:7
文/何龙飞
清明时节,我倍加思念天堂里的王大哥,禁不住湿了衣襟,透了心灵。
知道王大哥缘于新浪博友的介绍。我爱好写散文,发了不少作品,欲加入市散文学会,但苦于无门路。幸好,新浪博友把在市散文学会里工作的王大哥的电话号码告知了我,就将难题迎刃而解。
王大哥在电话里得知我的想法后,对我大加赞赏,表示要积极推荐我入会,还要对我从事的宣传文化工作予以支持。
顿时,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地遇到了“贵人”,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说到做到。王大哥带领散文名家常哥、孙哥来到了我所在的小镇,乐意用文学的力量助力我的宣传文化工作,怎能不令我感动呢!
我抑制不住激情,立即带王大哥他们深入到平滩桥、花寨、碑记桥、白鹤湾、三块石等景点采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
不出所料,王大哥他们触景生情,感慨良久,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令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激不已,从而坚定了做好宣传文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接下来的文学讲座,他们三人轮流主讲,激发了镇内三十余名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赢得了口碑。
转眼间,三天时间过去了,我和王大哥他们依依惜别,期待着“再见”。
再次谋面是在我镇举办的梨花节上。王大哥等散文家应邀前来采风、创作,在召开的座谈会上畅所欲言,助推我镇的文旅融合发展。尤其是王大哥不单对镇上的本土文化挖掘提出建议,还对我的散文创作进行点评,诚恳地指出优点、缺点,祝愿我早日加入市散文学会,实现梦想。
聆听王大哥的肺腑之言,我除了感动外,就是捏紧拳头,鼓起干劲,信誓旦旦地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散文家”,以不负他的厚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王大哥的引荐下,笔耕不辍、频繁发表的我先后加入了市、中国散文学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够欣慰而满意的了。自然,我对王大哥的感恩也就与时俱增了。
不过,王大哥欣喜之余,语重心长地提醒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要让文学写作相伴一生,就得执着、持之以恒,爱到骨子里”。
我谙得此理,照办不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大哥的支持、指导、激励下,我的宣传文化工作捷报频传,创造了农耕文化展览馆、将军文化展览馆、古今散文陈列馆、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等一个又一个特色亮点,一时间声名远扬,好评如潮。同时,我的散文写作也迈上了新台阶,出版了三本散文集,还加入了市作协、中国作协,成为了真正的“作家”,不感到荣光与自豪都难以办到。
为此,咱俩的“文友情”“兄弟情”越来越浓烈,着实令人艳羡、称赞不已。
然而,遗憾的是王大哥不慎染上了重病,而且越来越严重,濒临死亡边缘。可他依旧没有忘记我,忍着病痛也要给我提供文艺信息,指导我的工作、写作,真诚地祝愿我行稳致远,丰收连连。
那时那刻,我能说什么好呢,唯有真诚地感激、虔诚地祝福他早日康复,才是对他最好的慰安。
无奈,王大哥还是驾鹤西去,与我永别了。
我知道,千言万语诉不尽我俩的情谊,天堂里没有病痛的折磨,只有快乐,那就只好由着王大哥吧!
于是,我总会在清明时节倍加思念王大哥,只任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浮现在眼前,只任他发自肺腑的话语回响在耳畔,鞭策、激励我一路前行,收获更多,感悟更深,拥有健康、快乐、幸福。
作者简介:何龙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涪陵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涪陵区文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秘书长、涪陵区第四届科技拔尖人才,著有散文集《松荫荷韵》《种瓜种豆种文字》《纸背乡愁》,获得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第三届华夏散文奖最佳创作奖、重庆新闻奖、涪陵区乌江文艺奖等奖项,其中《种瓜种豆种文字》进入重庆文学奖终评。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