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生思乡作文火爆全网,启迪了啥?

发布时间:2025-04-01 12:34  浏览量:8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一篇文章,引发了舆论热议。

这篇题为《旧轨还乡》的文章中,在杭州上学的内蒙古女孩张潇冉,记录自己和姥姥姥爷乘坐火车一起回家的情形。她用细腻的笔触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让网友们深受触动:“这篇作文听着听着眼前全是风景”“女孩的思念因文字变得震耳欲聋”……短时间内就收获了数千万网友观看和点赞,相关话题还冲上了微博热搜,《人民日报》官方抖音号等也转发点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作文的走红,除了文辞精炼之外,更在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当网友们在评论区写下“听哭了”“想起奶奶”时,他们不是在欣赏文字技巧,而是在这些文字中照见了自己的生命记忆,演绎了一次集体的情感返乡。

“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这种超越语言形式的情感共振,正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人类精神密码。作文火了以后,张潇冉也带火了自己的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这份思乡之情通过网络传递到了千里之外的祖国北疆,内蒙古文旅厅通过视频,给潇冉送上了一封回信,寄去一份家乡的礼物,演绎了一场温馨互动。

随着可以“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术席卷互联网,AI正在强势占领文字写作领域。纵观古今、通晓中西的“AI老师”,除了模板化、套路化的文字输出以外,在创意写作上也取得了巨大突破。前不久,70岁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道,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作家一定是会被取代的。他还自认写不过AI,坦言AI只需4秒钟就能写出郑渊洁风格的童话故事。一时之间,“文科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不少人纷纷发出“学语文还有用吗”“人类写作会被替代吗”之类的质疑。

十年寒窗敌不过一行代码。面对AI以“读秒”速度生成的“完美”文章,人类似乎只能自惭形秽。更深层的危机在于,AI可能重塑人类的表达方式。当“模板式写作”成为主流,当“流量逻辑”取代情感逻辑,写作将异化为信息的机械重组。

文字的力量,源自对真实世界的细腻感知。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所言,AI剧本再精致,也缺少“人的温度”。比如,当我们让AI模仿《旧轨还乡》时,它或许可以生成“铁轨蜿蜒成时光的皱纹”之类文采斐然的句子,但却无法写出爷爷听了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而毫不犹豫掏钱背后的情感重量。这种技术复制的精致,恰恰暴露了AI写作的致命缺陷——缺乏与真实世界的血肉联系。AI所做的不过是在既有逻辑下对文字和文学意象的排列重组,而非扎根于生活和人类经验的原创性创造。

《旧轨还乡》的走红,再次向世人证明,人类对真情实感的渴望从未改变,这也提醒我们,人性的温度永远是最珍贵的稀缺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不仅是对一篇作文的赞叹,更是对写作本质的集体反思。当“铁轨锈成记忆里的虚线”这样的文字触动千万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的力量,更是人类情感的不可替代性在AI时代的觉醒。带着体温的文字,是云端服务器永远无法生成的。当我们走出屏幕的包围,去触摸真实的世界,去记录时代的心跳,写作便重新获得了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不是技术可以赋予的,而是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站在技术革命的潮头审视,《旧轨还乡》的走红绝非偶然。当AI试图用代码解构情感,这篇作文以最朴素的文字证明:真正的写作永远生长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于情感的深处。当AI可以替代大部分文字工作时,我们更要守护那不可替代的1%——那份源自生命体验的真情实感。AI时代,人类写作的意义何在,初三女生的这篇作文已经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在算法统治的世界里,唯有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才能叩响人类心灵的大门,这或许就是此事给我们最大的启迪,也是AI时代写作的突围之道。(胡欣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