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65名将战力排行榜:徐达第1,袁崇焕第几?超一流只有5人!

发布时间:2025-03-31 05:29  浏览量:5

大明王朝近三百年,从南征北战的开国元勋,到死守边疆的抗敌猛将,无数人用血汗写下历史。六十五位名将,有的名震天下,有的默默无闻。若按战力进行划分,谁的本事最大?谁的功劳被低估?今天便从战绩和影响力,一探究竟。

朝代:明初(洪武年间)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

明初是猛将扎堆的时代。徐达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北伐元朝、收复大都,稳坐“开国第一帅”。

常遇春打仗不要命,鄱阳湖大战带头冲锋,灭陈友谅、平张士诚,朱元璋夸他“古今罕有”。

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北征蒙古、镇守边疆,功劳不输亲将。

冯胜和邓愈也是开国核心,前者平甘肃、定辽东,后者守江西、战陈友谅。

这五人凭硬实力和关键战功,稳居超一流。

朝代:明初至明中期(永乐至嘉靖)

戚继光、李如松、郑成功、沐英、张玉、朱能、汤和、蓝玉、王守仁、于谦

明朝中期,外敌不断。戚继光抗倭十几年,练出“戚家军”,扫清沿海倭寇,战术革新无人能比。

李如松出身将门,在朝鲜打退日军,收复平壤,扬威国外。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抗清到底,虽败犹荣。

沐英镇守云南,平定边疆,子孙世代守土。

张玉、朱能是朱棣的左膀右臂,“靖难之役”立下大功。

汤和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稳重可靠;蓝玉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可惜结局惨淡。

王守仁虽是文人,却平宁王之乱,用兵如神;

于谦北京保卫战挡住瓦剌,救了大明半条命。

这些人或破外敌,或平内乱,功绩足够进一流。

朝代: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

袁崇焕、李定国、俞大猷、胡宗宪、谭纶、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曹变蛟、吴复

这一层的将领本事不小,但要么被朝廷拖累,要么结局凄凉。

袁崇焕守宁远击退努尔哈赤,却因猜忌被杀;李定国抗清护南明,两蹶名王,可惜孤立无援。

俞大猷和戚继光齐名,抗倭功劳大,但名声稍逊;胡宗宪统筹抗倭,功劳被严嵩掩盖。

谭纶善练兵,和戚继光搭档守蓟州;秦良玉是唯一女将,带白杆兵勤王,忠心耿耿。

卢象升、孙传庭明末苦战农民军,因朝廷混乱兵败身亡;曹文诏、曹变蛟叔侄勇猛,却死于乱军。

吴复早年随朱元璋征战,但记载较少。这些人本事够,但缺了点运气。

朝代:明初至明末

盛庸、平安、毛文龙、邓子龙、朱亮祖、张德胜、孙兴祖、廖永安、胡深、耿炳文、左良玉、张煌言、李成梁、邱福、周德兴、周德胜、金朝兴、吴祯、丁德兴、康茂才、郭英、黄得功

二流武将多是战场上的“实干派”。盛庸、平安在靖难之役对抗朱棣,虽败却尽力;毛文龙守皮岛牵制后金,被袁崇焕所杀;邓子龙抗倭援朝,老将战死露梁海。

朱亮祖随朱元璋打天下,但贪暴被诛;张德胜、孙兴祖、廖永安都是开国旧部,战功扎实。

胡深守处州,耿炳文善守城,靖难时被朱棣击败。

左良玉明末拥兵自重,张煌言抗清不屈就义。

李成梁镇辽东,养寇自重;邱福北伐蒙古轻敌战死。

周德兴、周德胜兄弟早年随朱元璋,金朝兴、吴祯、丁德兴、康茂才、郭英皆是开国中层将领。

黄得功南明四镇之一,忠心护主。

这些人能打,但缺独当一面的传奇战绩。

朱文正、陈贵、铁铉、马芳、刘超、史可法、何腾蛟、王越、杨洪、杨一清、陈璘、石亨、王骥、廖永忠

三流武将大多偏守一方,或名声不显。朱文正洪都保卫战以少胜多,但因过错被囚死;陈贵事迹模糊,铁铉守济南抗朱棣,宁死不降。

马芳守宣府抗蒙古,刘超平定苗乱;史可法死守扬州,何腾蛟联寇抗清,皆无力回天。

王越成化年间守西北,杨洪、杨一清稳边防;陈璘抗倭援朝,石亨夺门之变投机上位;王骥三征麓川,争议颇多;廖永忠沉韩林儿,背了黑锅。

这些人或有功,或有污点,但影响力较弱。

四流武将

曹良臣、胡大海、朱燮元

最后一批武将或因记载太少,或因功绩模糊,难以细评。曹良臣随朱元璋征战,胡大海早逝未展全才;朱燮元平定西南土司叛乱,但细节不详。

六十五位名将,有的光照史册,有的湮没无闻。大明三百年,战场如棋局,有人落子定乾坤,有人挣扎终成灰。若想更近一步了解,不妨翻开史书,亲自探寻这些名字背后的刀光剑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