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三首巅峰诗词,情感真切

发布时间:2025-04-01 05:21  浏览量:4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祖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南宋名臣、文学家。

本文吴潜的三首诗词:《海棠春》将赏花的个人感伤与边关传来的捷报并置,从细微的春雨海棠写到边关战事,体现了士大夫忧乐关怀并存的心境。《满江红》则借助登临滕王阁的苍茫秋景,抒发了浓重的个人漂泊之感和岁月蹉跎的无奈,十年心事化作一声“休休莫莫”,愁绪深沉而悲凉。

《江城子》则像一位长辈的家常话,描绘了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对比官场“碎心田”的烦恼,劝导晚辈珍视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本真。

海棠亭午沾疏雨。

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

报扫荡、狐嗥兔舞。

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这首《海棠春》是词人吴潜,在一个己未年的清明节写的。题目告诉我们,他正对着海棠花,心里有了些感触。

词的开头很安静。中午时分,海棠亭里的海棠花,沾上了一些稀疏的春雨。“亭午”就是正午,“沾疏雨”画面感很强,不是瓢泼大雨,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小雨。这雨水似乎有魔力,让海棠花一下子就把最美的颜色都展现出来了。

“便一饷、胭脂尽吐”,“一饷”(yī xiǎng)就是一会儿工夫,“胭脂”是古时候女孩子用的化妆品,这里比喻海棠花鲜艳的红色。“尽吐”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像花儿憋着一股劲,终于把满腔的红艳都吐露出来,开得又饱满又热烈。沾了雨水的花,颜色往往更加娇艳欲滴。

面对这样盛开的海棠,词人是什么心情呢?“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人上了年纪,看到美好的东西,尤其是像花这样容易凋谢的美,心里就格外珍惜。

他看着花,花也好像看着他,彼此都没有说话。这“无语”里头,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有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也许还有一种沉浸在美景中的忘言。

苏东坡也爱海棠,写过“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那是夜晚赏花的痴迷。吴潜这里是白日对花的默默珍惜,心境更加沉静,也带着一丝老年人的伤感。

上半片写景抒情,细腻委婉。下半片却陡然一转,完全是不同的景象。“羽书万里飞来处”, “羽书”是古代插着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十万火急。“万里飞来”,说明边关战事离得很远,但消息传得飞快。

送来的是什么消息呢?“报扫荡、狐嗥(háo)兔舞”。这是好消息,报告说前线打了胜仗,把那些像狐狸嚎叫、兔子乱跳一样的敌人都消灭了。“狐嗥兔舞”这四个字,生动地描绘出敌人造成的混乱局面,也反衬出胜利的来之不易。

捷报是从哪里传来的?“濯(zhuó)锦古江头”。“濯锦江”是成都锦江的古称。传说古时人们在锦江里洗涤蜀锦,色彩会更加鲜亮,所以叫濯锦江。

杜甫就在成都写下过很多关于战乱和家国的诗句,比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提到这个地名,自然就联系到当时的国家形势。

南宋时期,四川是抵抗蒙古军队的重要前线。吴潜本人是力主抗战的官员,他一生宦海沉浮,始终心系国事。这从遥远前线传来的捷报,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最后一句,“飞景还如许”。“飞景”一般指飞逝的时光,像日影飞过一样快。这句的意思是,时光匆匆,眼前的一切还是这样啊。

这个“如许”很耐人寻味。是说时光飞逝,海棠花开得这么美,这么短暂,就像这刚刚传来的胜利一样,或许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还是说,时光飞逝,但这江山、这春光、这胜利带来的希望,依然如眼前所见这般,值得珍惜?

或许两者都有。它把眼前的美景、个人的衰老、国家的战事和时间的流逝,都淡淡地收拢在一起。

吴潜这首词,把个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和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安静的庭院到遥远的战场,从娇艳的花朵到紧急的军情,转换虽快,却不突兀。

因为词人的心始终是敏感的,既能感受到细微的自然之美,也承载着沉重的家国之忧。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词的婉约,又有士大夫的担当,读来让人低回不已。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这首词的开头很直接,“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没有多余的铺垫,仿佛词人就是被这秋风裹挟而来,站在这座江南名楼上。滕王阁这个地方,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王勃那篇《滕王阁序》,充满了少年意气和华丽辞藻。但吴潜站在这里,感受却很不一样。

你看他看到的景象:“正槛(jiàn)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他凭栏远望,看到的是楚地的山峦云气蒸腾,江水波涛汹涌。这不是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种明净开阔,而是带着一种力量感,甚至有些压抑。

云在涨,涛在作,都是动态的,很有气势,但也暗示着某种不安。接着两句更细致,“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远处的船好像是从树梢那边驶过去的,水边的沙滩上偶尔有野鸟落下。这两句写景很写实,像是随意的观察,但“木末去”的征帆,带着远行的意味,“沙边落”的野鸟,又有点孤单的感觉。

然后,傍晚的雨悄悄来了,“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雨丝飘进帘钩近处,暮色和雨幕笼罩了一切。这景象似乎昨天也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时间好像停滞了,又或者说,这种阴沉的天气和心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词的下半部分,就直接转入了内心的感受。“秋渐紧,添离索。”秋意越来越浓,天气变冷,也让人的心情更加孤寂、失落。“离索”就是孤单、分离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天正远,伤飘泊。”天空那么高远,看不到尽头,更让人感伤自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四处漂泊,没有归宿。

接下来是词眼:“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这十年来的种种心事,经历的坎坷、失意、抱负难伸,真是百感交集。吴潜是南宋的官员,经历过起起落落,这“十年心事”里,恐怕饱含着他对朝廷的忧虑和个人际遇的感慨。

但他不想细说了,用“休休莫莫”四个字带过,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算了吧,不提了”,充满了无奈和疲惫。为什么不提了?因为现实让人无力。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zhuó)。”人生短暂,时光流逝,人很容易就老了。天地虽然广阔,可是满腔的愁绪,却好像没有地方可以安放。“难著”就是难以着落,难以放置的意思。这种愁,不是小情小调,而是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感慨,带着一种普遍性。

最后,这种愁绪在特定的时间和声音里被推向了高潮。“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黄昏时分,一天将尽,本就容易引人愁思。这时,城头又传来了悲凉的画角声。

古时候,城头画角的声音往往比较低沉呜咽,尤其在黄昏响起,更容易让人感到凄凉。这角声仿佛是专门来“断送”客居异乡、满怀愁绪的词人的魂魄,让他彻底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情绪里,难以自拔。

这首词,借着登上滕王阁所看到的苍茫景象,抒发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人生感慨。它不像王勃那样飞扬,也不像岳飞《满江红》那样激昂,而是充满了中年人饱经沧桑后的无奈、悲凉和深沉。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把个人的漂泊之感和时代的忧患结合在了一起,读来让人低回不已。

家园十亩屋头边。

正春妍,酿花天。

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

别馆闲亭随分有,

时策杖,小盘旋。

采山钓水美而鲜。

饮中仙,醉中禅。

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

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吴潜这首《江城子》是写给他的表侄刘国华的。读起来,不像长辈板着脸说教,更像是在自家院子里,沏(qī)一杯清茶,跟晚辈闲聊几句心里话。

词的上片,给我们画了一幅家园小景。开头一句“家园十亩屋头边”,直接点明地方,不偏僻也不张扬,就是屋子旁边有那么十亩地。这尺寸,不大不小,刚好够自家经营,透着一种安稳和自足。

接着写时节,“正春妍,酿花天”,春天明媚,天气暖和得仿佛能把花儿都酿出蜜来。这是视觉和感觉上的享受,一片生机勃勃。

然后,目光转向了具体的景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春天的柳树最有姿态,“多情”二字用得极妙,好像柳条也懂得人的心意,轻轻摇摆,带着早晨或雨后那种朦胧的湿气,如烟似雾。

画面一下子就活了,而且非常温柔、宁静。这样的环境里,主人怎么生活呢?“别馆闲亭随分有”,家里不是什么豪宅大院,但也有些亭子、小屋,够用就好。“随分”二字是关键,体现了主人不强求、懂知足的心态。

有了这些,他便可以“时策杖,小盘旋”,没事拄着拐杖,在自家院子里慢慢走走,看看风景,活动活动筋骨。这上片寥寥几笔,就把一个舒适、自在、恬淡的田园生活勾勒出来了,没有喧嚣,只有平和。

下片转而写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采山钓水美而鲜”,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自己从山里采来的野菜,水边钓上的鲜鱼。贵在一个“美”字,一个“鲜”字,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吃得放心,吃得有味。这种贴近自然的简单生活,却能带来非同一般的精神享受。

“饮中仙,醉中禅”,小酌几杯,飘飘然如同神仙,无拘无束;微醺(xūn)之中,又能体会到佛家禅定般的宁静与空明。这不是追求烂醉,而是在适度的放松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陶渊明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心境,吴潜在这里用“仙”和“禅”两个字,点得更透,更带有一种哲思的味道。

有了这样的心态,日子自然过得舒心。“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清闲的时光最是宝贵,可以什么都不用急,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这和“闻鸡起舞”的奋发是两种人生态度,这里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保养身心,享受生命的闲暇。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田园之乐、心境之妙,最后才亮出词眼,也是对表侄真正的劝诫。“一品高官人道好”,世俗的眼光里,做到一品大员,那是何等的荣耀和成功。

然而,吴潜紧接着一句反问:“多少事,碎心田?”这背后,需要处理多少烦难事务,耗费多少心血精神,简直能把心田都操劳得支离破碎!这个“碎心田”用得极重,和前面的悠闲自在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这绝不是空泛之谈,吴潜自己宦海沉浮,官至宰辅,对其中的甘苦有着切身体会。

这两句,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表侄刘国华提个醒:世人羡慕的高官厚禄,未必是真正的幸福,那风光背后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压力。

整首词,语言朴实,就像说话一样娓娓道来。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却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它把两种生活图景摆在面前:一种是宁静、自足、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能养身也能养心;另一种是人人称羡、位高权重却劳心伤神的官场生涯。

吴潜的态度很明确,他更珍视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本真乐趣。这首词的好,就在于它的真诚和通透,它不是让人消极避世,而是提醒我们,尤其是在面临人生选择时,要看清名利的光环之下可能隐藏的代价,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