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之都到“电力长城”的古今对话

发布时间:2025-03-31 21:23  浏览量:7

作者:李旋

四月初的华北平原,天空像一块澄澈的蓝琉璃。当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组织的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企媒跨省联合采访组的车队驶离太行山最后一个隧道,河北的阳光突然倾泻而下,与山西境内有些许风沙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

“邯郸的天,是自带历史滤镜的。”司机老张摇下车窗笑道。远处,一座座银白色铁塔正沿着地平线生长,仿佛现代版的“钢铁长城”。这些铁塔连接着东西部,将电能从甘肃输送到华北,成为推动中国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大地上,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交织,共同绘制出一幅既具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的美好画卷。

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企媒跨省联合采访组在该工程跨越清漳河段采访。李旋 摄

记者跟随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河北段)山区作业现场负责人兰国兴的脚步,踏上了邯郸市涉县合漳乡台庄村附近的太行山。没一会儿,记者便已气喘吁吁,不得不在半山腰停了下来调整呼吸。

兰国兴却显得从容不迫,他站在一块略微平坦的地上,从背包中取出了一套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小装置——“砼温智绘管家”的简易演示版。这个装置由几块小型光伏板、一个水桶和一些看起来十分精密的电子元件组成。

“别小看它,这可是我们智能建造的秘密武器之一。”兰国兴边说边熟练地将光伏板朝向阳光最充足的方向摆放,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接着,他将一根水管放入了注满清水的桶里,并连接上了一旁的喷淋系统。

国网河北电力公司职工正在演示智能喷淋系统砼温智绘管家。李旋 摄

“哪怕是在这样偏远的地方,只要有阳光,我们的‘砼温智绘管家’就能正常运行。”兰国兴指着手机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道,“而且,通过4G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监控每一个铁塔基础的养护情况。它就像大山里的智慧保姆,当传统的基础养护还在靠工人凭经验浇水时,太行山深处已经诞生了一位‘AI’园丁。”

“‘砼温智绘管家’可以实时监测钢筋骨架间的温湿度,并及时喷水作业。”兰国兴掏出手机演示:“哪怕我在百里外的指挥部,也能通过4G 网络远程‘把脉’”。这套系统让养护效率提升 70%,更让每座铁塔基础都拥有“成长档案”。

记者望着眼前这位在山间挥洒智慧与汗水的电力工作者,心中充满了敬意。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正是有了无数像兰国兴这样的建设者,才让科技之光照亮了最遥远的角落,编织出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传奇。

沿着塔基走向清漳河畔,春水初生的河面倒映着高大的铁塔。兰国兴说,“这跨越架,是不是像极了古邺城的‘铜雀春深’?不过我们锁住的是绿色能源。”他指着对岸太行山高速公路上川流的车辆,“等工程投运,这些车充电的电能里,可能就有陇东的风穿越山河而来。”

在陇电入鲁工程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跨越京广铁路。 冉宝 摄

夕阳西下时,采访组走下太行山。山下,太行山高速上呼啸的列车变成玩具大小,234国道的车流织成金色缎带。那些延伸向山东的银线,仿佛是当年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的邯郸古道,而我们铺设的则是新时代的“奋进线”。每个螺栓都拧着中国特高压的底气。

穿越时空的不仅是技术。在陇电入鲁工程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河北送变电有限公司陇东至山东特高压工程质量专责陈明轩指着跨越京广高铁的铁塔和银线回忆道,“它们就像新时代的‘邯郸学步’,只不过这次是向中国标准看齐。”当被问及如何实现零误差跨越时,他神秘一笑:“我们采用了集控智能可视化牵张联控系统,实现牵张设备的集中控制。”

陈明轩自豪地说:“N1950-N1951铁塔,跨越了京广高铁,这可是我国最繁忙的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河北公司优化施工方案,利用8个铁路检修天窗,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完成导地线展放、紧挂线、附件安装作业。”

转眼间,京广铁路上的列车飞驰而来,一辆接着一辆,仿佛与身后 2000年前的赵王城遗址形成奇妙呼应。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曾经见证胡服骑射的改革魄力,如今又见证特高压的技术革新。

暮色中返程,途经学步桥遗址。霓虹初上的现代都市里,“枕戈待旦”的成语灯牌忽然亮起,与远处铁塔群的警示灯遥相辉映。这一刻,两千年的文脉与21世纪的电流,在燕赵大地上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责任编辑:璇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