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芩”是什么植物
发布时间:2025-03-31 17:44 浏览量:5
《小雅·鹿鸣》里面的“食野之苹”之“苹”,“食野之蒿”之蒿,“食野之芩”之“芩”,或为蒿,或为草,但具体是指什么蒿什么草,或无确指,或有歧义。特别是“食野之芩”之“芩”,可谓众说纷纭,但都没有让人信服的说法。陆玑《毛诗疏》解释的比较详细,但后人不知所指。
先看一下古今文字工具书和《诗经》译释对“芩”的解释:
①黄芩。草药名。古今文字工具书里都有这条注释。如网上介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花淡紫色,或带青白色,根长大,色深黄,可入药。”即今之唇形科黄芩属黄芩。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外用有抗生作用。
②芦苇之类的植物。《现代汉语词典》:“古书上之芦苇之类的植物。”《辞海》:“植物名。或谓即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诗·小雅·食野之芩》”。
古籍出处不明。现在植物分类学里的芦苇属植物,中国产三种:芦苇、日本苇和卡开芦。但《诗经》所覆盖的地域只产芦苇。当然,芦苇也有很多品种,只是生境、高矮、皮厚皮薄和颜色、用途等方面的差别,植株的形态大致相同。与芦苇相似或相近,《诗经》覆盖地域有产的还有荻、芦竹等,但都是植株高大,叶子粗糙,马牛羊不喜食。这些植物在《诗经》里大都有明确的名称。
③草芩。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一说芩,又名草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不知所指。禾本科里的植物,没有叫什么芩的。黄芩是多年生草本,但它不是禾本科,也无草芩之别称。
④蒿类植物。如,《古诗文网》:“芩:草名,蒿类植物。”这种说法的根据可能是《说文》对“芩”的解释。《说文》(芩):“草也”。
⑤水芹。清·阿隆多《毛诗多识》:“《毛传》云,芩草也,而未释芩为何草。本草谓鹿食九草,余则不食。九草者,葛叶、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齐头蒿、山耳、荠苨也。陆疏云,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则是芩,为近水之草,或云即水芹。”
⑥一种蔓生草类。《国语词典》:“一种蔓生草类。《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孔颖达正义引陆机曰:‘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其根据也是陆玑对“食野之芩”的疏释。
⑦菜名。《康熙字典》:“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说文解字注》:“又按《集韵》、《类篇》皆曰“荶”“䕾”“芩”三字同。鱼音切。菜名。似蒜。生水中。考《字林》、《齐民要术》皆云荶似蒜,生水中。此则別是一物。”清《草木典》按:“芩草,《尔雅》、《埤雅》俱不载,不知为何物······及考《图经》云:茎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似与陆《疏》不同种。”
以上种种解释,除了黄芩有具体所指之外,多是根据陆玑《毛诗疏》对《小雅·鹿鸣》“食野之芩”的解释。要弄清陆玑说的是什么植物,不仅要正确断句,还需有一点植物知识。
陆玑原说是:“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碱处为草。真实。牛马皆喜食之。”意思是说,这种植物生在水中时,成蔓状;生在低下的碱性土地里时,是一种牛马皆喜食之陆草。并且强调了一句:这是真的!
从“蔓生泽中,下地碱处为草”可知,芩草是一种水陆两栖植物。而“茎如钗股,叶如竹”的水陆两栖植物常见的有两种:
一是两栖蓼。两栖蓼是蓼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者茎细长漂浮,叶长圆形或椭圆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但两栖蓼的叶脉成羽状(鱼刺状),不像竹。其茎也不能算是蔓生状。此蓼有小毒,牛羊猪马不喜食。可以排除。
另一种是眼子菜(眼子菜和竹叶眼子菜)。竹叶眼子菜别名箬叶藻。是多年生沉水草本,不分枝或具少数分枝,节间长可达10余厘米,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具长柄。眼子菜又称鸭子草,多年生水生草本,通常不分枝。沉水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草质。浮水叶和土生叶披针形、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竹叶眼子菜和眼子菜的沉水茎、叶柄细长,看起来似藤蔓状,叶片很像箬竹叶。
竹叶眼子菜和眼子菜产我国南北大部地区,生于池塘、水田和水沟等静水中,也生于泽地、湾底、库滩、沼泽湿地。竹叶眼子菜和眼子菜的衍生能力很强,湿地生者往往成片生长。鹅、鴨、猪、羊喜食。
可以肯定,陆玑释“食野之芩”之“芩”就是今之竹叶眼子菜和眼子菜。
上述⑦菜名中所说“似蒜,生水中”之荶(音吟)与陆玑所释之芩(音琴)是不是同一种植物,这里不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