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户坡”:门口那点古今事

发布时间:2025-03-31 11:37  浏览量:7

回村走亲戚,最犯愁的就是过门口。好些新盖的房子,院门前都砌着半人高的水泥坡,像道小堤坝横在路中间。推自行车得使劲往上拱,下雨天石板上滑溜溜的,稍不留神就摔个屁股墩。邻居三婶扶着门框直叹气:“现在人盖房,恨不得把门口垫到房梁上,哪像你爷爷那辈人,门脸儿都往回缩,生怕碍着路人脚。”

说起老辈人的门口,那才叫讲究。记得老家祖屋的门,比路面整整往后退了三尺,青石板铺的过道宽宽敞敞,挑扁担的汉子能直着身子过,推独轮车的乡亲能顺路拐进来喝口水。夏天门口摆着竹床,过路人累了能歇脚;雨天门檐下能躲雨,上学的孩子常挤在这儿等家长。爷爷总说:“门是自家的脸,更是大伙的路,门里缩三分,人心宽一丈。”那时候的门口,没有坡没有坎,有的是给过路人留的方便,给自家人积的福气。

如今再看村里的新房子,门口的讲究全变了。有人嫌地势低怕雨水灌院子,就拉来渣土把门口垫高,砌出个歪歪扭扭的斜坡;有人瞧着别人家院子显气派,也跟着把门口往外扩,恨不得把公共过道圈成自家的“前院”。村东头老李家最夸张,门口斜坡足有两尺高,还抹了光滑的水泥面,下雨天路过得像踩钢丝似的打颤。更有人在斜坡边埋碎玻璃、钉铁钉,就为了不让别人停车——说是防雨水,实则是占地方,把好好的村道折腾得像锯齿,苦了往来的乡亲。

为啥现在人爱做“绝户坡”?说穿了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思在作怪。老辈人懂得“路通心才通”,门口留的空地,既是给别人行方便,也是给自己留退路。赶个集、串个门,门口宽敞才能唠上两句热乎嗑;遇个急事儿、搬个重物,门口顺当才能搭把手帮个忙。现在倒好,坡越砌越高,人心却越来越远。以前端着饭碗能串遍半条街,现在路过门口都得绕着走,生怕踩了人家的“地界”。有次跟砌坡的张叔聊天,他闷声说:“都怕吃亏,都想多占点,慢慢就成了这样。”

门口这点变化,照见的是人心的古今之别。古代人把门内缩,缩出的是包容;现代人把坡垫高,垫高的是计较。老辈人明白,日子是大伙凑在一起过的,你让别人的路好走,自己的路才走得长远。就像村口那棵百年槐树,树根把路面拱得坑坑洼洼,却没人舍得砍,路过的人都知道绕着走——这不是傻,是心里装着别人的厚道。

站在老房子的遗址前,残垣断壁间还能看见当年门内缩的痕迹。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仿佛还留着过路人的脚印。其实拆了门前的坡不难,难的是放下心里的“坎”。把门口的斜坡降两寸,让村道平展些;把门前的架子低三分,让笑脸热忱些。当门口不再是隔绝邻里的“护城河”,而变成连通人心的“敞廊”,那些曾经被垫高的“绝户坡”,终会变成老辈人传下来的“方便道”。

老话说:“开门见山不如开门见善。”或许,真正的好门脸,从来不是气派的高坡,而是让人走得踏实、过得温暖的平路——就像古人留下的门楣,刻着的不是富贵,而是“与人为善”的老理儿。这理儿,该捡回来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