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被口诛笔伐的杨朱哲学真那么不堪吗?
发布时间:2025-03-31 11:59 浏览量:8
所评图书:
书名:《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
作者:蒋原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战国诸子百家中,杨朱之学颇为另类。
儒家、墨家等诸家倡导的都是群体、社会利益,而杨朱之学则非常罕见地直接甚至是极端地宣扬个体利益,倡导及时行乐。
在历史上,杨朱之学通常被士子、君王都定义为宵小之辈的无耻言论。当然,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哲学、思想、政治理论的交流,我们也不难发现杨朱之学实际上与西方中世纪以后的个性解放,甚至贪图享乐、物质欲望渴求的一些思想源流是相合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欧洲大航海冒险行动以及近代思想启蒙的,恰恰就源自于物欲的驱使。
事实上,身处21世纪的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互联网革命以来不断推陈出新的软硬件应用创新,基本上都出自发明家、企业家的物质利益驱动,而最受欢迎、在市场能够最快获得成果的创新,恰恰也是瞄准了人们的欲望。
杨朱的思想,记载其实非常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番话,是孟子的转述,而其他一些著述,如《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是进行少量转述,只有《列子》有较多记载。但《列子》这本书的真伪长期也存在争议。
当然,《列子》中的《杨朱》篇比较清晰地再现了杨朱“一毛不拔”观点的原貌。杨朱的意思是,大家管好自己,既不用老是想着为天下作贡献,也不要想着从中谋取利益,天下就太平无事。
禽子(有说是墨家的大弟子)很顶真执著,追问下去,如果以先生的一根毫毛就能救济天下,先生是否愿意。杨朱的回复是,世界上没有这等便宜的买卖,以一根毛发就能换来太平。
禽子后来与孟孙阳继续谈论这个问题。孟孙阳说,如果割下自己的皮肤,能换万两黄金,是否愿意,在得到禽子的肯定回答后,继续追问,如果用你的一截身体来换取一个国家,你愿意吗?禽子对此保持沉默。孟孙阳说,不要因为毛发细微就轻视它们,身体由所有细微的部分包括毛发累积而成。禽子思考片刻后说,自己的观点更接近于大禹和墨翟,而杨朱和孟孙阳的观点更接近于老子和关尹子。
不能不说,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水平和论辩层次,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20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们虽然口头上会表达对远方地震灾民的同情,但最在乎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很少会有人会选择牺牲切身利益而去怜悯与自己距离很远的地方和人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聘任教授蒋原伦所著的《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这本书熔先秦诸子百家于一炉,举重若轻,一方面就诸子百家的价值论辩、理念论争构建出思想对话的场景和议题领域,另一方面,则延伸到当代哲学以及古今西方哲学,通过横向和纵向对照映照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家的杰出智慧。
书作者解释指出,杨朱提出“一毛不拔”说法的背景是,当时诸侯热衷征伐,兼并攻伐不断,生灵涂炭,各个都以救世为名大兴杀戮,所以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如果更多人自律,那么热衷攻伐的诸侯的贪婪就显露得更加突兀;如果大家都自律,才可能实现和平。
杨朱的“一毛不拔”,与墨翟的“兼爱”构成了思想对立和理念交锋。但如《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书作者所解释的那样,这两者实际上都是理想化的价值观念,“极端的利天下或不利天下状态或许只能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控制下完成,人在自然缤纷的环境中不太可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实际上,按照禽子的叙述,杨朱倡导为我,但更接近于老子、关尹子一类的从心所欲、顺其自然的为我,而不是功利主义者定义的“为我”。
《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书中解析说,杨朱的观点其实颇合当代青年的态度:“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违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也就是说,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过完一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杨朱倡导的快乐人生,包括“丰屋、美服、厚味、姣色”,并强调这之外如果再有所求,救赎贪得无厌了。当然,正如《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这四种物质享受其实并没有明确界定标准,因而是否合乎要求,仍然主要归结于人们的自我衡量以及社群、社会的一般价值标准。
杨朱特别反感追求名声而违背本性,累坏了身体的做法。也就是说,追求声名、威名当然谈不上错,但一个人不能为此所累,所以才可能保持必要的超脱性。
杨朱对于行乐持赞赏态度,鼓励及时行乐,认为人无论生前如何彪炳显赫,立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或者恶贯满盈、罪恶滔天,死后都归于尘土,甚至通过对春秋时期的郑国政治家子产与其弟兄的生活态度的对照指出,勤勉工作的方法很难广泛推广,但享乐却可以扩散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