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丨郑开《德礼之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周年纪念版)

发布时间:2025-03-31 10:50  浏览量:7

勾勒以“德”为核心的前轴心时期

追究先秦礼制中隐含的思想史意义

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纪念版

平装,470页,96.00元

ISBN:978710807987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3月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前诸子时期”,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前轴心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德”贯彻于西周以来的政治社会原则、文化模式和精神气质的所有方面,是前诸子时期思想史最重要的特征,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天命神学”。而“德礼之间”,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作者以“德的时代”概括绵延殷周之际和春秋战国之交两条重要历史分界线之间的思想史特征,与诸子哲学开启的“道的时代”形成了鲜明对照,并提诸子哲学(儒、墨、道、法、名和阴阳家)正是从深厚的“德”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哲学创作,这是一种“道”对“德”的“突破”——哲学思想(“道”)对源自宗教、制度的传统思想(“德”)的突破。

作者简介

郑开

1965年生,安徽合肥人。199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偏重中国早期思想史及道家哲学方面的研究。著有《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庄子哲学讲记》《道家政治哲学发微》等。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再版弁言

第 1 章绪论:问题、方法和语文

第一节 问题

一问题意识

二理论框架

第二节 方法

一三个问题

二两个注释

第三节 语文4

一文字

二音韵

三训诂

四疑例举偶

第 2 章德礼体系

第一节 德礼体系

一德礼体系

二“德”:礼的意义结构

三德、礼之间:互动和分化

第二节 封建析论

一什么是“封建”?

二为什么要实行“封建”?

三“存灭国,继绝祀”

第三节 德音诂释

一《诗》无达诂?

二政治、宗教语境中的“德音”话语

三社会语境中的“德音”话语

第 3 章政治语境:以省方、巡守和德刑为例

第一节 省方考

一卜辞

二彝铭

三经传

第二节 巡狩钩沉

一史料

二分析

三旁通:蒐与陟

第三节 “德刑”及其他

一德刑:以《左传》为中心的讨论

二刚柔

三德与力、王与霸

四德与法(刑)

五“德”内面化

第 4 章社会史分析:姓氏制度的思想史研究

第一节 姓氏的社会史线索

一综述

二镶嵌于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姓氏问题

三涉及种族、宗教层面的姓氏问题:以图腾崇拜为中心

第二节 德与姓氏

一社会政治语境:以“赐姓”“命氏”为例

二氏族语境:族、类、姓与德

三宗教语境:德的神圣意味

四多重视境:以“明德”为例

第 5 章文化视野:从文化模式与精神气质的角度看

第一节 宗教传统

一殷周之际的适应与创新

二宗教仪式的文化阐释

三内在体验的理性转化

第二节 政治理念

一德与天命

二德与革命

三德与哲命

第三节 文化模式.

一作为文化模式的礼乐

二民族精神

三文化意识

第四节 精神气质

一民德民彝

二人文理性

三道德价值

第 6 章道德系谱学研究

第一节 德目

一政治社会语境中的酝酿与发展

二道德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聚焦与突显

三“德目”的思想史脉络和历史展开综论

第二节 德性论

一德与善

二德与生

三德与性

四德与aretē

第 7 章 诸子时代的“哲学突破”:从前轴心时期到轴心时期的转折

第一节 “德礼”与“道法”

一“德礼体系”的宿命性崩溃

二变法:“德礼体系”推陈出新与“法的精神”不断滋育

三名:作为礼的抽象形式

第二节 道、德之间:轴心时期的“哲学突破”及其视境

一政治话语的变迁:“德”“道”间的推移

二自然哲学的边缘:以“天德”语词为例

附录

后记

后记

文丨郑开

回想起来,这部书稿草创于1997—1999年,那时我在北京大学求学,师从许抗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期间,受业师许抗生、陈来,以及余敦康、牟钟鉴、李中华、王守常、王博、魏常海、王葆玹、汪晖教授的指教与鼓励,更得到了师友同仁的支持与帮助,比较顺利地撰成了学位论文《略述先秦思想史中德的源流》。其后,我又在旧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持续而且大幅度的拓展扩充、删节改编和修饰润色,终于2006年末勒成了篇幅不算太小的《德的研究》,其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正是目前这部先行刊出的《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不能不提的是,拙稿旷日持久的写作过程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的,而它的最终改编与出版,既受惠于孙晓林女士的中肯建议,亦得益于曾诚先生的内行批评。

北京大学“哲学门”

十年光阴忽然而过,天地之间依然朝晖夕阴,青春华年却已悄然而逝。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又一次“十年磨一剑”仅仅是蹉跎岁月,也一点儿不后悔自己选择了古卷孤灯、捭阖古今的生活方式。景光虽逝,篇什犹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稿其实就是一种见证:它见证了我若干年来的思考与生活,是曾经人生的证明,而且生命绵延竟然在寤寐之间抟虚成实,又可以使过往的陈年旧事恍然如睹,历历在目;它也见证了我与诸位师友间思想上的交流切磋和生活中的真挚情意,是思想感情的纪念,我对师长与亲友们的无私帮助与热情关怀点滴在心,没齿不忘。值此拙稿即将付梓之际,我愿意言不尽意地致谢以下机构与个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及诸位师友,特别是许抗生、陈来、王博教授以及曾客座北大的陈鼓应教授,他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推动了拙著的面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及诸位同仁,特别是余敦康教授的热情鼓励与不吝赐教;三联书店和“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诸位贤达,特别是孙晓林、曾诚两位先生不仅在编校过程中不辞劬劳,而且对初稿的内容与结构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先生、卢国龙、王建教授都很关心拙稿的写作与出版,赵广明学兄则帮助校对了稿中涉及的古希腊哲学文献,语文方面则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志平学兄、历史研究所徐义华学兄的热情帮助,谨致谢忱。

郑开

2008年7月15日于北京

作者拟撰写学术史性质的“再版前言”,回应作品出版以来的诸多反馈,介绍对论题研究的推进与新见

丛书新版封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