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史》还编不出来?因为如实写史会让满清罪恶无所遁形
发布时间:2025-03-30 03:46 浏览量:9
前几年我买了一套《中信新编中国史》,有意思的是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史书都有,但唯独缺了清朝。
而国内不同,清史在海外可是热门,日本的讲谈社,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都大大方方的推出了清史,而国内官方对清史的研究和发表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这不就很是如题,中国在清史的研究话语权被国外挑战了吗?!
所以这就要人心生疑惑,为什么满清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什么官方的清史迟迟无法修出来呢?
民国修的那个清史,只能叫做《清史稿》,不过就是满清遗老遗少们的意淫罢了,没有任何价值!
其实,《清史》前面是修过几版的,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被打了回来。
笔者猜测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完全不客观!
除了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到的满清政府晚期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外,在严肃的官方清史上怎么能不提“满清八旗入关的大屠杀历史呢?”“怎么能不提大兴文字狱呢?”“怎么能不提强制汉族以及其他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剃发易服呢?”“怎么能不提在中国南方搞单独满城监视汉人的历史呢?”
但是一旦在史书上写明就容易激起广大汉族对那段惨痛历史的回忆,激起汉民族的民族意识,从而破坏我国“民族大团结”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是不提又违背了实事求是,唯物史观的原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上无数仁人志士对清朝罪行的揭露,这些地方是想隐瞒也是隐瞒不了的!
而那些修清史的所谓学者,绝大多数都是满遗和清吹,对于满清的罪行是能隐瞒就隐瞒,还在不停地给满清罪行找借口,比如阎崇年、李治亭之流。
(李治亭的《清史》因为太过美化清朝而遭人诟病)
经过他们之手美化的清史,在满清罪恶这方面,必然是大幅缩水的。
一旦这样的史书拿出来,那还有公信力吗?
因此官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导致官方版清史从满清覆灭至今100多年都无法问世。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以及它的发展历程。
在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中,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但此时他主要强调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等文章中完善了这一概念,主张中华民族是汉族与周边民族融合而成的整体。
孙中山早期主张“驱除鞑虏”,但辛亥革命后转向“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将中华民族定义为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梁启超早期作为一个清末立宪派的支持者,是个明确的保皇派,他在流亡海外初期甚至还是“保皇派”的核心人物。
作为一个通学古今的大学者,他深知过去满清所犯下的罪孽,因此他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又提倡“五族共和”,难免不会有为了保全满清皇氏以及满族不被清算的想法。因此最初的中华民族概念是有保皇派的小心思的。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才发展成争取满、蒙、回、藏等族群对新生共和国的认同,防止列强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最后才发展到新中国我们所熟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不管官方的态度如何,但历史就是历史,无论是黑暗的还是光明的,都不得遮掩甚至篡改。
清史的研究乃至官方清史的编著,不能只想着歌功颂德(许多都是满遗胡编乱造的,满清唯一的功德就是它灭亡了),还要揭露满清的各种黑暗面,尤其是被满清压迫了数百年的汉人以及被满清阉割了的华夏文明的种种是非需要盖棺定论。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果为了“团结”而刻意隐瞒,反而会激起民族矛盾,更不利于民族团结。
因为民族团结,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尊重双方生命和个体尊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隐瞒和欺骗!
遮遮掩掩,并不能掩盖满清的罪恶,反而会激发起民众的好奇心,让某些所谓专家学者的丑恶嘴脸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 上一篇:30句上巳诗词,浪漫无限,最适合今天读
- 下一篇:上新了 | 千变万化“这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