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修剪,而是唤醒:“因材施教” 在小学教育中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31 08:40  浏览量:5

我所任职的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于 2007 年创办,是一所公办小学,坐落于甬江北岸的江北区孔浦街道。全校 22 个班,学生总数不到 900 人,其中一半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宁波人。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在教育方面能给予的支持相对有限。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在过去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学校成绩斐然。教育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近年来更是一举拿下多项省、市级荣誉,其中包括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等称号。学校的语文、数学优秀教研组,双双荣获 “浙江省先进教研组” 称号。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都考入了知名学府。

回顾办学之路,我由衷地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 “适性教育” 的办学理念,这也是我们办学的初心 —— 适性育人,自然天成。

理念的萌芽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和独特的成长空间。就如同花园里的花朵,有的娇艳欲滴,适合在阳光下尽情绽放;有的则清新淡雅,更享受在微风中缓缓舒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像那温柔的园丁,顺应每一朵花的天性,为它们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古今智慧的启迪

孔子施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才能给予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提出,人都有多种智能,也各有优势智能,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发掘孩子的优势智能,给予合适的教育方式;庄子那句“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更是点明万物各有其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教育只有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回归教育的本质。

立足本校实际的思考

面对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引导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同盟,要让家长明白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鼓励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挖掘潜力,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

顺应儿童天性

卢梭曾说“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天性”,每个孩子都有着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本能。我们深知这一点,努力去了解儿童的天性,把握孩子们的群体特征,为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园丁培育幼苗,唯有顺应其生长节律并给予适当引导,生命才能舒展枝叶绽放独特光彩。

尊重学生差异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仅具有儿童的普遍特征,还拥有各自独特的内心世界。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光芒,学校努力让每一颗星星都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激发生长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充分、可持续的发展。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随着办学思想的不断深化,我们提炼出“脸上有笑,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育人目标,将“让每个生命自然、充分地生长”作为终极追求,还塑造了“活力、乐学、雅行”的二实验学子精神风貌,让孩子们在充满爱与希望的氛围中成长。

01

适宜的文化:滋养生命的沃土

学校文化就像空气,虽无形却时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在学校文化创建中,我们秉持“儿童立场”,打造孩子们喜爱的“体验式校园”,让校园成为学习与游戏相融合的“天然学习场”。

1、让“百分百”的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生产者

在这所学校,每个孩子都是文化的创造者。“一班一品”活动中,孩子们根据班级特色和自身想法,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书香班级里,孩子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绿色环保班中,大家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爱心班级里,处处洋溢着温暖与关爱。

我们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也都离不开孩子们的参与。从给校园建筑取名,到投票决定校树、校花,再到设计学校吉祥物,孩子们的创意无处不在。校园里的每一处布置都充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一米花田”的木栅栏上贴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文字,涂鸦墙上写满了他们的幻想,图书馆里存放着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名字和作品,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2、保证“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学校活动

童年的快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精心组织“校园四节”——体艺节、数学节、童玩节、悦读节,这些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不进行选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彰显活力。

我们还关注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绘画社团的孩子能举办主题画展,爱唱爱跳的孩子有“超新星Live秀”,甚至几个孩子联合举办的校园画展也能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没有强制和统一,只有引导和支持,孩子们的每一个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一项特长都能得到展示。

02

适学的课程:定制成长的跑道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我们致力于为每个孩子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

1、依据学生需求设置课程

首先,我们构建了“双维”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横向维度,以“乐学、雅行、活力”育人目标为纵向领域,形成多元开放的立体“学习网”。

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充分调研学生意向,结合师资资源,开设了学科拓展类、综合研究类和德育实践类三大类走班课程。这些课程涵盖网球、小木工、女红、科学启蒙等孩子们喜爱的内容,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还特别注重阅读课程。考虑到学生家庭阅读支持较少,学校改建图书馆,打造“书性”环境,开展丰富的图书馆课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考察不同的图书馆,研究各种有趣的议题,并以多种形式呈现考察报告。

德育实践类课程中的校园CEO课程则是从解决校园实际问题出发。针对班级图书角杂乱、校园卫生等问题,大队部设置多个岗位,孩子们根据特长自主申报,在履行岗位责任的过程中学会担当。

2、关注个体差异分层实施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路径,我们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因材施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个性化学习档案和班级学情档案,为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

另外,开展“学导融合”的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提升学习能力。在作业设置上,分为“基础、发展、个性”三个层级,形成“必做 + 选做”的作业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激发个人潜能全面评价

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我们坚持素养导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特长,探索增值评价。

在体艺素养评价方面,实施“体艺3 + X”工程,每个孩子要学会网球、剪纸、口风琴和一项自选“X”项目,根据社团学习和体艺月赛进行评价,既全面又个性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结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让孩子们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在德育实践类评价中,采用全面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卡和“五色马甲”评价:在用餐礼仪课程中表现好的孩子,授予“用餐小雅士”的称号,给予橙色马甲,可以在食堂中管理同学的用餐;在行进礼仪课程中表现好的孩子,授予“青松小雅士”称号,给予绿色马甲,可以成为班级的领队,带领班级出操、放学。这样构成了点面结合的评价体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助力全面发展。

03

适心的教师队伍:点亮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一个好老师就是一种好教育,一批好教师成就一所好学校!我们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助力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1、分级设计,找准教师发展的起点

构建“合格—定格—风格”三级发展工程,让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发展起点,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我们为不同层级的教师提供菜单式培训内容,帮助他们实现适切发展。无论是新入职的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2、团队共生,找到教师成长的路径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为此,我们组建了不同的教师成长共同体。“青蓝工程”让新入职教师与导师双向选择,携手共进;“新竹青年教师成长俱乐部”为35周岁以内的青年教师提供交流成长的平台,大家依据兴趣爱好组成成长共同体;“名师工作坊”则由学科骨干引领,带动教师团队共同进步。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一支“教有特长,育有情怀,不同梯队最有发展”的教师队伍。

3、搭建舞台,点亮教师成长的高光时刻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每一次成长都需要契机,即使是再弱小的微光都有他们的“高光”时刻!我们努力寻找每一个教师身上的闪亮点,为教师搭建了多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盈盈微光,激发他们生长的内驱力。

“大树下·论剑”让青年教师展示基本功和课堂风采;“大树下·论道”成为教师交流教育思想的阵地;“青年才俊秀”“品牌教师日”则是名优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不仅如此,我们还关注职工的价值,保安、后勤、食堂大厨、保洁阿姨等都成为孩子们的导师,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二实验微光”栏目,展现他们的高光时刻,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充分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实施适时的共育。

1、明确角色,培养胜任型家长

首先,设立“学院制家长学校”,开设“爸爸学院”“妈妈学院”“祖辈学院”,帮助不同角色的家长找准定位,提升家庭教育胜任力。

2、提供机会,培养成长型家长

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助力他们成为成长型家长。在孩子入学、十岁、毕业等关键时期,设计阶段性成长课程,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增进亲子感情。“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与孩子一起上课、运动、劳动;“亲子运动会”则为热爱运动的家长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还通过表彰奖励,激励更多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3、落实项目,培养智慧型家长

对于有一定育儿素养的家长,我们推出共育项目,助推他们成为智慧型家长。鼓励家长设立“家庭小书房”,营造书香氛围;通过“校长信箱”回应家长育儿困惑;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开设“家长讲堂”,开展“妈妈故事会”“我是小小银行家”等实践项目,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

在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适性育人,自然天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在适学的课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在适心的教师引导下追逐梦想,在适时的共育中感受家庭和学校的温暖。

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教育,就是不断点燃、唤醒和激发生命成长的过程,使之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希望“适性育人”理念能像一颗种子,在更多教育者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中自然绽放,成长为参天大树。

- E N D -

作者 | 乐碧云(宁波市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责编 | 江山 排版 | 小鸿

初审 | 曹敏 终审 | 邱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