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华】一堂槐影耀古今
发布时间:2025-03-30 18:12 浏览量:6
《诗书文化》原创,汇聚全国文艺爱好者
一堂槐影耀古今
●文字/图片:王光华●
阳春三月,齐鲁大地日丽风和,万物苏复。殷勤的济聊高速擎举块块路牌,敞开个个匝道,温雅地迎送着访鲁宾朋。赏着一路新绿,沿途搜寻标注“冠县”的路标,尤恐错过去往山东弘飞公司的匝口。猝然,一块“莘县”路标哧溜而过,怦然一惊!不会吧?可真是我们王氏子孙魂牵的莘县?顿时热血澎湃!待到冠县办完差事,拽上同行的侯总直赴莘县。
莘县,本一个不显眼的小城,于王姓人家而言却是神级的存在,三槐堂王氏便发祥于这片灵秀圣土。“三槐堂”,打小并无多少认知,只因家族祖龛上皆书“两晋家声,三槐德泽”字样,便动了寻根之念。然生于洞庭山野,不知从何梳理?参加工作后的某天,家族四大爷背来一袋族谱,语重心长的嘱咐:“年轻人中数你稀罕家乘,都交予你了”!接过沉甸族谱,如同接过“尊祖睦族”重棒,传王世家声、扬宗族文明,已然责任加身!
机缘凑巧,因讨生计而北漂京城,有幸阅到北图《王氏世谱》载赵孟頫《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三槐堂经络逐渐明晰。星移斗转,莘县的王世宗祠可否安好?祠前的三挺国槐可否叶茂?
莘县人民广场近了,急切索寻,竟查无结果。检索“三槐堂”词条,与之匹配的除“三槐堂中学”,便是那条“槐堂路”了。千里朝圣,不见宗祠片瓦、三槐只叶,尴尬之极,痛心不已!滑屏腾讯地图久久不肯撒手,寻槐堂路扒拉,突然“王旦墓”弹窗而出,猛然一震!这不是魏国公么?北宋名相,“三槐项背”居然陵寝于此?赶紧正冠端衣,虔诚拜谒!
甘泉文苑小区向东是片开阔农地,小区与农地间夹杂着一方石铺的陵地,不见青松翠柏、玉栏雕砌,只有一堆青砖圈落的土冢傲然北立。其间村民闲顾、畜禽散游,全然没有陵园的凄冷与肃静,简直一处休闲所,深融于民众生活圈,自然而和谐。陵地南向,两尊规制高大的汉白玉碑赫然镌刻“宋相魏国公王旦神道碑”、“三槐王氏祖陵”,字体镏金,昭示着此地的威严与神圣,难怪四海王氏后裔魂绕梦牵、络绎朝祭!
陵地东侧,位列着一排三槐支系的先祖碑林,满刻家世家风,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严良的家训、家教、家规,正是三槐王氏兴盛不衰、传承千年的根本。拜阅欧阳修撰文《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碑刻,敬览苏轼笔叙《三槐堂铭》石文,不觉夕阳西沉。心领祖训、神沐祖德,襟怀自信与自豪,向三槐圣祖贤宗深深鞠躬,依依礼别!
临行之际,侯总突然好奇一问:“赫赫三槐王氏,祖陵如此陋简,怎么应该”?灵魂询叩,不知如何作答,良久铭思,不禁引出三槐堂
不绝话题。
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学士;
公孙父子,七人拜相九封候。
这是三槐王氏真实写照,正本清源,王姓当自周灵王(姬泄心)说起。周灵王太子,姬姓,名晋,字子乔。因出身帝王世室,人称“王子晋”,家族亦称“王家”。太子晋之子王宗敬(2世),便改姬姓为王姓,并尊太子晋为始祖,世代而传。
下传至王戊(17世),生子王离(18世)。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19世)。长子王元,任临淄令,为避秦乱,迁琅琊皋虞城(山东即墨),后徙临沂,成“琅琊王氏始祖”;次子王威,任汉扬州刺史,迁居太原,成“太原王氏始祖”。王姓自此派开琅琊、太原两支。
琅琊支王元之子王忠(20世),为汉后将军。下传至王言(55世),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任滑州黎阳令,因五代战乱,辞官迁居山东莘县。王言生二子:王彻、王永(56世),次子王永,为三槐王氏旁支(见《琅琊谱》载)。长子王彻,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中状元第一。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称帝,擢王彻为杭州临安府太守,不久拜左拾遗;王彻生二子:王祜、王祉(57世),次子王祉,为三槐王氏旁支(见《琅琊谱》载)。长子王祜,后周任魏县、南乐县令。宋太祖代周建宋后,历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等,深得赏识,并许相位。开宝二年,王祜处置大名府镇守符彦卿案,直言进谏,惹怒龙颜,被贬襄州。临行于庭前手植三槐,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立此为志”!三槐堂名出于此。
王祜生四子:王懿、王旦、王旭、王勉(58世)。长子王懿:宋初进士,官致秘书丞、袁州知府;三子王旭:官历兵部郎中、应天知府、户部尚书;四子王勉:宋安抚副使(子早卒而其后无考)。次子王旦:景德三年(1006年),官拜宰相,辅佐宋真宗18载,为一代名相,并以三槐堂王氏著称于世,将王家推向新的历史纬度!
王旦为相,位高而不徇私,己不举亲,屡拒嘉封。不寿宴,不纳妾,节食简居,一妻而终,大宋绝无仅有。真宗不忍其居室陋简,几与资修,王旦皆以“先辈旧居不忍拆除”为由推辞,帝又赏银,坚持不受并差人送返宫中。王旦不置田宅,苛求儿孙自立自强,并留遗嘱:“王家素有清名,需持廉洁勤俭门风,不奢侈腐化,死后薄葬,棺中不装金银珠宝”……
王相“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为官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的官风、家风。王旦而后,严谨务实、勤俭清廉家风深深影响后世子孙,王家群贤辈出,仅《宋史》记载就达11人。大宋清流,家国之幸。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笔落至此,豁然雄襟。祖陵寒简,不正是俭廉厚德家风的最力诠释么?精神内在本与外形物质无关,“厚教薄葬、与民共息”,乃先祖遗风,家族传承,我们崇敬的、传承的、祭奠的不正是宗祖的德业么?一垅土冢,二尊石碑,三槐之魂,四海归心,美哉盛矣!
物华终究归尘土,德馨永世昭后英。
我辈有幸入三槐,此生无悔是王姓!
欢迎点赞转发并留言
投稿或加入我们
花开心上✿时光生香
◎ 投稿邮箱 ◎
汇聚全国文艺爱好者,专推原创首发作品。
投稿及稿费细则详见平台首页“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