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情缘四题
发布时间:2025-03-30 22:06 浏览量:5
作者:卢忠仁(教授)
首都北京,去过多次也游览过很多景点,但静静地想一想,还是最爱西山。下面说4题。
一、 香山赏红叶
北京西山长200余公里,是1000多公里的太行山余脉,称之为“太行山之首”,而20多公里长的香山又是西山的一部分。香山一带有卧佛寺、碧云寺、樱桃沟、曹雪芹纪念馆……
▲香山红叶
香山最有名的是红叶,香山红叶有14个品种,10多万株,以黄栌、枫树、槭树、柿树居多。其中黄栌树叶最有特色,如银杏叶,形似团扇,紫中有红,红中带紫。每当11月下旬,高天在北国降下浓重的寒霜,西山秋风萧瑟,红叶被寒霜染就,红得发紫,一片烂漫。
一年深秋,我爬上香山最高点——香炉峰上海拔575米的“鬼见愁”观赏红叶。我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只见西山起伏如浪,逶迤连绵,横亘在天地之间。
我俯瞰山下,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像一片片晚霞,又像一阵阵红云,还像熊熊野烧……绚烂璀璨,高华壮美。 那红叶啊! 红得热烈,红得瑰丽,红得豪壮,红得辉煌,……
香山红叶,那个红啊!观之,红得叫人难以喘气,红得叫人难以合眼。 套用伟人毛泽东《忆秦娥 . 娄山关》中的词句说,可谓是“西山如海,红叶如血”。 观赏香山红叶中的惊心动魄的梦幻般感受,只能用“震撼”二字表达。
二、 曹雪芹故居朝圣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在北京因多次搬家,有十几个住处,而他在西山住得最长,并在西山创作了那盖世奇书《红楼梦》,又在西山告别了这个悲惨的世界。这些,有曹雪芹的朋友—— 敦敏、敦诚、张宜泉、永忠等多人的诗歌为证的。
如敦敏《赠芹圃》云:“碧水青山曲径斜,薜萝门巷足烟霞。” 如敦诚《寄怀曹雪芹霑》:“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张宜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 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伟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中国自己并没有太多可骄傲的东西,无非是地大物博,历史长一点儿,人口多一点儿,还有有半部《红楼梦》,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他老人家还有名言:“《红楼梦》至少要读3遍才有发言权,我读了5遍。”
曹雪芹在“茅椽蓬牗,瓦灶绳床”的陋室中创作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有作者在《红楼梦》第1回中的话为证:“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因80回以后不知什么原因丢失,所以只有半部存世。红学专家们有说原作是100回,有说是108回,有说是120回,多数人倾向108回。
因曹雪芹欣赏佛教,他有两句充满大乘佛教空观的名言“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5回),有说者此2句10个字是一部《红楼梦》的总纲。
而他写的《红楼梦》是警世钟,而佛教寺院的晨钟是108声,也叫108句。 鼓声是54声,要敲击两次,共计也是108声。所谓“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所以有人推测《红楼梦》应是108回。
曹雪芹西山故居在何处?一直是个谜团。因1971年4月4日,在香山地区正白旗村39号发现一处有300多年历史的带有题壁诗的老式民居,因房主翻修旧房,题壁诗因墙壁夹层脱落而被发现,诗是曹雪芹好友鄂比所题。
▲曹雪芹纪念馆
有专家鉴定此处是曹雪芹在西山的故居,当地政府遂在此处修建了“曹雪芹纪念馆”,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约3000平米,建筑面积300多平米,纪念馆有依次排列的5间展室,馆藏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和与曹雪芹有关的文物。
笔者怀着朝圣般的心情2次拜访过曹雪芹纪念馆。这里单说曹雪芹的卧室兼书房“抗风轩”。
抗风轩中有一木床,床上放一印花布棉被,一只装书的木箱,木床架子上悬挂两个风筝,上写“富非所望不忧贫”、“师于万物”。从中可以窥探到曹雪芹的处世态度和创作原则。
在抗风轩木床旁边的墙壁上还有一个凹进去的小龛,那是供曹公夜间读书放油灯的地方,见之,可想象当年文学巨星在那孤寂的墙壁前的卧床上苦读经史子集、呕心沥血创作《红楼梦》巨典的形象。
据说,就是在这“抗风轩”的木床上,大师唱完惊天动地的顽石之歌后,在无边的悲哀和凄凉中离开了这个苦难而多情的世界。
走出纪念馆,我来到当年曹公“日望西山餐暮霞”、“宿草寒烟对落曛”的一个烟墩上(敦诚《赠雪芹圃》、《挽曹雪芹》) 放眼远眺西山,只见群山苍茫,无数亭台楼阁和民舍庄户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众多寺庙道观散落在山间水湄之旁,一层薄霭轻烟隐约飘浮其上,显得有几分朦胧,又有几分缥缈。啊!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多么令人神往!
三、 卧佛寺礼佛
▲卧佛寺
香山下的卧佛寺,在曹雪芹故居不远处,据说当年曹雪芹经常到卧佛寺游览、礼佛。
卧佛寺正名“十方普觉寺”,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是唐代皇家禅宗寺庙,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雍正12年(1734)重建时雍正赐名“普觉寺”。因寺内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和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铜像,所以人们通常叫此寺为“卧佛寺”。
卧佛寺占地5公顷,院落占地 2 . 8公顷,分中、东、西三路院落,中路为殿堂院,为全寺的中轴线,有五重殿宇;东路为僧舍院庵;西路为行宫院。卧佛寺规模宏大,气势壮伟。寺院后为园林区,建有亭、阁、堂、池等。
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中路院落的建筑。中路院落有琉璃牌坊、山门殿(中有哼、哈二将)、天王殿(中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塑像)、三世佛殿(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卧佛殿、藏经楼等。
传说曹雪芹经常在卧佛寺游览观赏、礼佛参禅,见过卧佛寺的众多文物。 传说以前卧佛寺殿內有12个大木箱,装的是佛经。 这12个装佛经的大木箱可能给曹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创作灵感。
他在《红楼梦》第5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书写的警幻仙姑住的警幻仙境,原型就是卧佛寺;他在此回中,描写了警幻仙境中的12个木厨,木厨中装有36个红楼裙钗命运的册子: 正册12钗、副册12钗、又副册12钗,共36位红楼中美女命运的判词册子。(《红楼梦》第5回)
曹雪芹与卧佛寺的因缘际会,帮助他著就了“悲金悼玉”的旷世奇作《红楼梦》,读之,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四、 樱桃沟寻幽
北京香山下有一处绝妙幽境———樱桃沟。沟长750米,加上沟外一段共有3000多米。
▲樱桃沟石上柏
樱桃沟中: 怪石嶙峋,溪水潺湲、斜径悠长、松柏苍翠,野竹幽绿,藤萝葳蕤,山花烂漫,……真乃是“山花红似锦,涧水湛如蓝”也!(宋代如珙禅师《偈颂36首》) 沟中还有飒飒山风,恰恰鸟鸣,暳暳蝉声,唧唧虫吟。
沿沟旁一斜径往山脚行进,走不远可见樱桃沟内有一立石,上刻“水源头”三个大字(“水源头”是樱桃沟的别名,并不是水源尽头。)立石后是樱桃沟中的一处绝景——“元宝石”。
石似元宝,高10米,宽4米,上有破石而出的一棵高7米的古柏,树龄有千年以上,人称“石上柏”,也有人误称“石上松”。 居住西山的曹雪芹经常到樱桃沟寻幽赏奇,因此人们认为这一“石上柏”就是他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木石姻缘”的灵感来源。
再往前走到山脚下的沟尽头,有山上流下的一道细细山泉,细泉如练,晶莹透明,泉落萦回为一小谭,潭水清澈,倒映蓝天,那才是真正的水源头!
沟中有山上滚下来的一块巨石,有数十立方米,是不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那块女娲(娲皇氏)补天遗留下的巨石?不得而知,但那肯定是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灵感来源之一。
香山地区有一民谣: “退谷石上松,人称木石缘。巨石嶙峋宝,甘泉溢水甜。山上疯僧洞,山石白鹿岩。曹公生花笔,宝黛永世存。”
这一民谣大致把樱桃沟以及樱桃沟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因缘说清楚了。香山还有很多景点如:双清别墅、香炉峰、香山寺、妙云寺、国家植物园……这些,为节约文字,就不贅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