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历史人物”之武灵王振兴赵国

发布时间:2025-03-30 09:09  浏览量:5

英雄奋起,天马行空。赵武灵王一再勉励自己要继承“简襄功烈”,其实质就是重新贯彻赵简子、赵襄子的“北进战略”而振兴赵国。

恢宏武略,外交先行。赵武灵王广开和平外交之门,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这些使者的出使为赵国平定中山、开疆扩土争取了宝贵的外部环境。这也正是赵武灵王高瞻远瞩、俯视全局的明智所在。

赵武灵王二十年,赵王身穿胡服,亲领骑兵,出了“遗遗之门”,跨过九原要隘,通过五陉险阻,来到榆中,扩地千里。赵国骑兵的规模日益壮大,军事实力也一跃而起。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武灵王统率三军,牛翦率领战车和骑兵,赵希一并率领胡与代的士兵。赵希与诸军通过隘口,到曲阳会师,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武灵王率军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出四城求和,武灵王应允,收兵停战。

赵武灵王二十四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嫡子、戍吏皆胡服。赵国北长城初具规模。

赵武灵王在对中山国进行军事打击之外,还注重对于赵国北疆的经营。赵武灵王废除奴制、迁民北垦,兴建长城,巩固北疆。面对北方民族对于赵国疆域的入侵和对赵国安定的袭扰,赵武灵王决定兴建赵国北长城。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由此观之,绵连一千余公里的赵长城之全貌定然是蜿蜒巍峨、壮观至极。史学家翦伯赞实地考察时赋诗盛赞:“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

赵武灵王对于赵国北长城的兴建,其实并不是守成安逸之拙笔,而是开拓边疆的丰碑。赵武灵王兴建长城的数年间,并未见民怨沸腾,而是显现了“膏壤殖谷”的富庶景象。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武灵王传位,立王子赵何为王,是为赵惠文王。肥义任相国。武灵王自称为赵主父,专心军事。

赵惠文王元年,赵主父到西北巡视胡地,并想从云中、九原直向南方袭击秦国,于是他亲自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秦昭王没有觉察,过后惊怪他的状貌特别魁伟,不像人臣的气度,立即派人追赶,可是主父早已飞马奔出了秦国的关口。仔细询问,才知道是赵主父。秦人非常惊恐。赵武灵王西入咸阳之道正是西出云中、南下袭秦的战略要道。赵武灵王早已将赵国的西进战略成竹于胸,赵国兴盛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秦国,一统天下。

赵武灵王英姿天纵,独步古今,不仅破除旧制而废长立幼,而且还乔装入秦,龙潜虎穴。对于赵武灵王恢宏的武略和惊人的胆识,梁启超不禁击节盛赞:“王以其远大之政策,英鸷之材略,冒万险、犯万难,十年之间,四征八讨,使赵为当时一等国,扬我民俗声威于域外。本族历史名誉之纪念,以此为最。”甚至,梁启超大胆立论,语惊四海:“此等举动岂不壮哉!岂不伟哉!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

由此观之,赵武灵王的千古雄风真可谓惊天动地、震古烁今!

赵惠文王三年,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中山大战真可谓规模浩大,战况激烈。赵武灵王灭中山国,把它的国王迁到肤施县。北方的土地才开始属于赵国,通往代地的道路大为通畅。军队归来之后,赵国论功行赏,实行大赦,设酒宴聚会欢饮五天。

随着赵武灵王平定中山,赵国也终于除去了心腹之患。一时间,赵国南北领土连成一体,赵国政令畅达无阻。千乘之国中山被赵独吞,赵国国力大增,在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赵国一跃而成为山东最强国。《战国策》评论说:“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当时的苏秦也盛赞:“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赵国也在赵武灵王的雄韬伟略之下,走向了全盛时代。一时间,中山平定,北胡归心,长城雄立,国富民强。天下诸侯为之仰慕,四海贤士归附如潮。

可惜可叹,赵武灵王壮志未酬,一代伟人陨落沙丘。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