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鹿鸣》里的鹿吃的什么草

发布时间:2025-03-29 18:24  浏览量:3

《小雅·鹿鸣》据说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一群野鹿安详自在地散布在绿茵茵的原野上,有的静静地低头吃着青草,有的仰头向远处张望着,不时“呦呦”的鸣叫几声;小鹿跟在母鹿的身边,忽前忽后地蹦跳着······一幅温馨、祥和、美丽的画面。

我们不研究诗的意境,只分析那群鹿吃的是什么草。

古人对“食野之苹”之“苹”字的解释,都说与《召南·采苹》里“予以采苹”之“苹”所指不同,有说是藾蒿,或说是頼萧。今之《诗经》译注有的只说藾蒿或頼萧是菊科多年生草本,但具体对应的是什么种名,都没有具体说明。

頼萧。《尔雅》:“苹,頼萧。”郭璞注: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郑玄《毛诗笺》:“苹,頼萧。”

在现代的植物志书里,找不到藾萧和藾蒿对应的种名。文字工具书中的藾蒿和藾萧,都是彼此互训,或解释为“苹”。“藾”,或说一种草,或说藾蒿。只有网络上解释为艾蒿,但不知出处。“萧”,《说文》的解释是“艾蒿也”;陆玑的解释是牛尾蒿:“萧,荻。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粗,斜(棵)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爇之为香。许慎以为艾蒿,非也。《郊特牲》云:既奠,然后爇萧合馨香是也。”而郑玄《毛诗笺》解释为“萧,芗蒿也。”

以上个各说,无所适从。《说文解字注》解释(萧)说,“此物蒿类而似艾,一名艾蒿,许非谓艾为萧也。齐高帝云:萧即艾也。乃为误耳。又按《曹风传》曰:萧,蒿也。此统言之。诸家云芗蒿艾蒿者,析言之。”照此说,藾蒿是个统称。

蒌蒿。郑樵《通志》:“苹,蒌蒿。”蒌蒿古也称白蒿,就是《尔雅》里的蘩,皤蒿和由胡。即今之蒌蒿。多年生草本,嫩茎及叶作菜蔬或腌制酱菜。

艾蒿。《本草纲目》:“《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种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时珍曰:白蒿有水陆二种,《尔雅》通谓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陆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蒌蒿也,辛香而美。”他还说“郑樵《通志》谓苹为蒌蒿,非矣。鹿乃山兽,蒌乃水蒿。陆玑《诗疏》谓苹为牛尾蒿,亦非矣。”

陆玑《毛诗疏》释“食野之苹”:“苹,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陆玑说的这种“苹”,不知所指。

《毛诗疏》对苹、萧、蒌、蘩、蒿都有解释,其中对“言刈其蒌”的解释是“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髙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对“于以采蘩”的解释是“蘩,皤蒿。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传云,蘩,游胡;游胡,旁勃也。”“蒌”和“蘩”都是指蒌蒿无疑。而对“苹”的解释与蒌和蘩类似,或对“食野之苹”的解释是指蒌蒿?

综上,郭璞《尔雅注》和郑玄《毛诗笺》说是頼萧,或叫藾蒿。后人多把陆玑对“苹”的解释理解成藾蒿(皤蒿),常与郭璞所注并引。郑樵《通志》说是蒌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是艾蒿。

上述各说各自为是。陆玑说《说文》将“萧”解释为艾蒿不对;李时珍说陆玑将“萧”解释为牛尾蒿不对;毛晋(《陆氏诗疏广要》)和李时珍说郑樵说苹是蒌蒿不对。

古有鹿食九草之说。“九草”其说不一,但其中都有白蒿。古人说的白蒿和艾蒿是个统称,白蒿包括陆生艾蒿和蒌蒿;故艾蒿和蒌蒿都称白蒿;而艾蒿包括的更多。据《中国植物志》,其陆生种的大部分植物实际上是包括了本种及其近缘种,如宽叶山蒿 、野艾蒿 、南艾蒿 、蒙古蒿 、红足蒿 、五月艾 等多种,是“复合种”的名称。但有时也单指“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浓之艾,即今之艾蒿。“鹿食九草”中的白蒿不知是指哪一种。

如果按照《尔雅·释草》的解释,“苹”就不是白蒿(艾蒿和蒌蒿)。《尔雅·释草》“苹,藾萧;蘩,皤蒿;繁,由胡;蘩,菟奚;蘩之丑,秋为蒿。”可见,苹不是蘩。而以上说苹是皤蒿(艾蒿)或是由胡(蒌蒿),都是建立在苹是蘩之上。那么,“苹”只能是頼萧。 上已有述,頼萧或是个统称。

《小雅·鹿鸣》的第二章“食野之蒿”,第三章“食野之芩”。古今都说“蒿”是指青蒿,“芩”虽无确解,但都认为是一种蒿草。按照《诗经》比兴惯例,“苹”也应该是一种蒿草。

陆玑对“食野之苹”的解释或另有所指?

《全唐诗话》记有这样一段故事:唐文宗听政有暇,博览群书。一日,问宰相李珏,“《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是何草?”宰相李珏、杨嗣复、陈夷行相顾未对。珏曰:“臣按《尔雅》,苹是藾萧。”唐文宗曰:“朕看《毛诗疏》,苹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似非藾萧。”

我没查到《毛诗疏》“苹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之说,有说是在传抄中漏掉了。但唐文宗说的也不是毫无根据。《山海经·西山经卷二》“昆仑之丘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唐文宗说的“苹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应该就是《山海经》里的薲(苹)草(《说文解字注·薲》大蓱也。《释草》曰:苹,蓱,其大者蘋。《毛传》曰:蘋,大蓱也。薲,蘋古今字)。

薲草有两种。《康熙字典》引《酉阳杂俎》“瓜州饲马以薲草。”《汉语大词典》:“薲草,一名赖草。”此种赖草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条形。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又为固沙的先锋植物。”《山海经》里的薲草不是本种。

唐文宗说“苹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山海经》说“薲(蘋)草,其状如葵。”葵有多种,其叶形相似,通常是指今之锦葵科的冬葵。冬葵又名葵菜,一年生草本,叶圆形,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即已栽培供蔬食,现在在南方有些省仍有栽培以供蔬食者。

叶似葵的植物有款冬、蜂斗菜等。款冬别名款冬花、冬花、颗冻等,先花后叶,基生叶阔心形,具长叶柄;花冠黄色。《尔雅》里的“蘩,菟奚”即此。蜂斗菜别称黑南瓜、野饭瓜、南瓜三七、野南瓜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圆形或肾状圆形,较款冬大,花冠白色。根状茎供药用。其叶柄和嫩花莛供食用。《中国植物志》说我国常有栽培。现公园绿地常见。据说日本现在仍广泛栽培作为蔬菜,其口感爽脆,味美可口。网上有很多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和视频。

我想,唐文宗说的“苹,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应该就是蜂斗菜;《吕氏春秋》“菜之美者,昆仑之苹”也应该是此种。

尚或,《小雅·鹿鸣》“食野之芩””之“苹”就是蜂斗菜?如果将对“苹”的这种解释与本诗第三章的“食野之芩”(详见鹿鸣里的鹿吃的什么草 (二)》)联系起来看,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