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故国迷烟月,白首闲情寄水云”李延兴三首诗作,情感深沉

发布时间:2025-03-29 18:00  浏览量:7

李延兴(约14世纪中后期),字继本,为元末明初北方重要文士。其父李士瞻为元末名臣,官至翰林承旨。

本文李延兴的三首诗作:《题金山寺赓陆先生韵》最显眼的是它回环往复的句式,像玩文字游戏一样,描绘了金山寺水天相连、烟雾缭绕的景色。《东波洗砚池》是一首极短的五言绝句,焦点集中在苏东坡用过的洗砚池。《忆安常》则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抒发对朋友安常的深切思念。

天连泗水水连天,烟锁孤村村锁烟。

寺绕薜萝萝绕寺,川通巫峡峡通川。

酒迷醉客客迷酒,船送行人人送船。

此会应难难会此,传今胜古古今传。

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独特的结构。每一句诗都像一个圆环,词语来回往复,形成一种回环叠咏的效果。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回文”。

开篇两句“天连泗水水连天,烟锁孤村村锁烟”,立刻铺展出一幅水天相接、烟雾弥漫的景象。泗水,这条古老的河流,仿佛延伸至天际,而天空又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界限模糊。

远处的村庄被淡淡的烟霭笼罩,若隐若现,而村庄本身也仿佛锁住了这一片朦胧的烟霭。这两句描绘了金山寺周边开阔而又有些迷蒙的自然风光,通过词语的往复,强化了水天交融、烟村一体的视觉感受,读来有种悠远、宁静的韵味。

接下来,“寺绕薜(bì)萝(luó)萝绕寺,川通巫峡峡通川”,将视线收拢,聚焦于寺庙本身及其地理环境。薜萝是藤本植物,它们缠绕着寺庙的墙垣,寺庙也掩映在茂密的藤萝之中,彼此依存。一个“绕”字,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力与古寺的沧桑感相互交织。

长江水路从此地可通往遥远险峻的巫峡,而巫峡的存在也使得这条水道成为重要的通道。一个“通”字,连接了近处的寺庙与远方的天险,展现了空间的广度和纵深。这里的巫峡,不一定实指,也可泛指险要的江流峡谷,用以衬托金山寺地理位置的重要。

诗歌的后半部分转向人事活动。“酒迷醉客客迷酒,船送行人人送船”,写的是诗人在金山寺与朋友相聚宴饮以及送别的情景。酒意酣畅之时,是酒让客人沉醉,还是客人迷恋杯中之物?两者恐怕已难分解。

离别之际,是船载着远行之人离去,还是岸上送别的人目送着船儿远航?这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回文的句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面有欢聚的酣畅,也有离别的惆怅,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描摹得十分生动,饱含着依依不舍的情谊。

最后的“此会应难难会此,传今胜古古今传”,是诗人对这次相聚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人生聚散无常,像今天这样的雅集实在难得,正因为难得,所以弥足珍贵。这次聚会唱和的诗文,将会流传下去,成为一段佳话。

或许今天的创作能够超越古人?无论如何,文化的薪火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唱和、记述,从古至今,代代相传。这结尾两句,点明了聚会的珍贵和意义,也流露出一种文化担当感。

这首诗,形式特别,内容丰富。他巧妙运用回文的技巧,不仅描绘了金山寺的景物、记录了友人的聚散,还融入了对时空、人生的感悟。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对仗工整,读起来音韵和谐,回味悠长。

毫分赤壁雨,墨染蜀山云。

旗照龙蛇影,波涵星斗文。

《东波洗砚池》是一首怀念前贤苏东坡(苏轼)的小诗。诗题点明了写作对象,那一方据说苏东坡曾经洗过笔砚的水池。短短二十个字,诗人却描绘出广阔的意境,饱含对苏东坡才华与影响的崇敬。

首句“毫分赤壁雨”,想象奇特。诗人仿佛看到,当年苏东坡作书时,那小小的笔尖(毫),竟然能分取、蕴含着远在赤壁的烟雨气象。

苏东坡一生行迹遍布大江南北,黄州赤壁更是他人生和创作的重要地点。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名篇,早已和赤壁的山水融为一体,成为文学史上的丰碑。

李延兴这一句,就把苏东坡的笔和他的重要经历、代表作品联系起来,暗示其笔下的风云气象,源自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体验。

次句“墨染蜀山云”,视线转向墨。那研磨出的墨汁,似乎并非寻常黑色,而是染上了苏东坡故乡蜀地(今四川)山间的白云。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蜀中的山水风物是他生命的底色,也是他诗文中常见的美好意象。这一句,又将苏东坡的书写工具与他的乡土本源连接,笔墨之间,仿佛带上了故乡山林的清新与飘逸,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抹灵秀之气。

从壮阔的赤壁风雨到秀美的蜀山云气,诗人用两句诗概括了苏东坡艺术风格中雄放与清逸的两面。

第三句“旗照龙蛇影”,焦点落在水池本身以及苏字的形态上。“龙蛇”常用来形容书法笔画的飞动姿态,如“笔走龙蛇”。

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大家,也是宋代重要的书法家,他的字丰腴跌宕,气势磅礴。诗人想象,也许是当年主人在此挥毫时,笔墨在纸上留下的淋漓痕迹,或许是池水倒映着岸边的某种景象,或是波光摇曳产生的幻影,它们在水中显现,如同旗帜招展,又如龙蛇游动。这生动描绘了苏东坡书法艺术的力量感和动态美,也让这方小小的洗砚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末句“波涵(hán)星斗文”,意境最为开阔。“涵”是包含、容纳的意思。这洗砚池的水波,不仅映照着龙蛇般的笔影,更容纳了如同天上星斗般璀璨、深邃的“文”。

这里的“文”,可以指水面泛起的自然纹路,更可以理解为苏东坡那包罗万象、影响深远的文章学问、人格光彩。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光芒万丈,指引方向,历经岁月而不磨灭。这一句将具体的洗砚池水与抽象的文化成就、宇宙的宏大景象联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境界。

这首诗,没有直接赞叹苏东坡如何伟大,而是通过笔(毫)、墨、池(波)这些与“洗砚池”紧密相关的具体事物,巧妙地融入了赤壁的风雨、蜀山的云气、书法的龙蛇之态以及星斗般浩瀚的文章。

诗人站在洗砚池边,眼前的水池不再是普通的水池,它成了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媒介,一个小小的空间,折射出苏东坡广博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

唐代刘禹锡写《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指居所因主人的品德而芬芳。同样,这方洗砚池也因曾与苏东坡这位文化巨擘相连而变得不同凡响,成为后人凭吊、景仰的文化符号。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生动且富有张力,体现了元代诗人对宋代文豪苏东坡的深刻理解与由衷敬佩。

钟残水国夜初分,雪屋灯前梦见君。

阮籍途穷随处哭,杜陵诗好几回闻。

青山故国迷烟月,白首闲情寄水云。

苦恨东风不相识,吹人愁思转纷纷。

这首《忆安常》,是一首抒发思念友人之情的七言律诗。“安常”应是诗人的朋友。全诗情景交融,用典自然,将梦中相见、醒后思念的复杂情愫娓娓道来。

诗歌开篇便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氛围。“钟残水国夜初分”,更鼓声稀疏,表明夜已深沉,接近拂晓。诗人所在的“水国”,也许是江南水乡,或是靠近江河湖泊的地方,水气氤氲,更添几分寒意。

“夜初分”点明了具体的时间,正是夜与昼交替之际,人的思绪往往也最敏感。就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时刻,“雪屋灯前梦见君”,诗人独坐雪夜灯下,竟然在梦中见到了远方的朋友安常。“雪屋”描绘了外部环境的寒冷,“灯前”点染了内室的一点暖意与孤独。梦境的出现,是诗人思念情深的自然流露。

颔联“阮籍途穷随处哭,杜陵诗好几回闻”,诗人由梦境转入对友人以及自身境遇的感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典故。

阮籍(ruǎn jí)是魏晋时期的名士,据说他驾车出游,走到路的尽头无法前行时,便会放声大哭。这象征着一种走投无路的悲哀与愤懑。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或许是联想到朋友安常的遭遇,或许是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感叹世路的艰难。

杜陵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称,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饱含着对国家、对百姓、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几回闻”表明诗人常常诵读杜甫的诗,从中汲取力量,或者与友人安常有过共同品读、讨论杜甫诗歌的经历。

这两个典故,一则表达人生行路的感慨,一则寄寓文学上的共鸣与慰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颈联“青山故国迷烟月,白首闲情寄水云”,将视线投向远方和自身。“青山故国”是诗人与朋友共同的家园,然而此刻却远在天边,被迷蒙的烟霭和月色笼罩,显得遥不可及,透出浓浓的乡愁和物是人非的怅惘。

“白首”点明诗人已经年老,经历了世事沧桑。“闲情”未必是悠闲,更多的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淡泊心绪,无处寄托,只能交付给渺远的“水云”,随波逐流,随云舒卷。这里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也有将个人情思融入广阔自然的释然。

尾联“苦恨东风不相识,吹人愁思转纷纷”,情感转为直接的抒发。“东风”本是春天的信使,带来生机与暖意。但诗人却“苦恨”它,因为它“不相识”,不懂得人的愁绪。

这无情的东风,反而吹动了诗人原本就已存在的忧愁思绪,让它们变得更加“纷纷”,杂乱不堪,难以排遣。这种将内心情感归咎于外物的写法,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看似埋怨东风,实则极写内心的愁苦之深、之乱。

这首诗,从雪夜梦友写起,层层铺展,融汇了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时光老去的喟叹。诗中用典贴切,情景描绘细致入微,语言虽然朴实,情感却深沉真挚。

尤其是阮籍、杜陵两个典故的使用,不仅没有显得晦涩,反而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及其友人可能共有的那份文人情怀与身世之感。整首诗读来,一股淡淡的忧伤和绵长的思念萦绕其间,感人至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