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东方智慧的缘遇:传统文化德性之知和科技之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03-29 09:10 浏览量:2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前沿科技如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新质新兴领域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毋庸置疑,科技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然而,这种独立只是相对的,科技并不能完全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儒家之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儒家德性之知深蕴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何将科技与儒家德性之知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技之双向奔赴,进而推动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成就,是当前和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科学技术与德性之知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及其局限。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和学科分类,通过实证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揭示自然奥秘,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普遍性等特点。然而,相对独立性也带来了局限性,科学技术在被用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往往需要借助传统德性之知的智慧。如,环境保护领域,需要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这就需要将传统的“天人合一”等德行观念融入科学研究中,使科技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表明科学发展离不开德性之知的引导。
●科技认知的东方智慧转身。科技知识提供关于世界的客观认识,而传统德性之知则关注人类的主观体验与价值追求,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关爱等,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融合两者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如,量子力学揭示的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与儒家“中庸之道”对平衡的追求形成呼应,表明科技理论可被儒学框架重新诠释。
————基于科学哲学视角的科技与传统德性之知
●价值负载理论与科技知识的建构。科学哲学中的价值负载理论认为,科学研究并非价值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价值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的选题、方法的选择、结果的解释等都离不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判断。传统的德性之知所蕴含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关爱等,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引发了关于人类尊严、生命伦理等问题的讨论,这体现了传统德性之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的社会建构与传统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性使其能够与传统精神相结合。传统精神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科技领域的建构,使科技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如,在环境保护领域,美国化学吸附方案虽效率突出,但全周期碳足迹却增加12%,而我国科研团队受“生生之谓易”启发开发的生物矿化技术,成功实现碳的定向固化,其过程本身形成负熵系统,有力说明了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工程领域的转化潜能。
————传统文化智慧摄入科学技术的价值与路径
●传统文化智慧的现代价值。儒家之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强调“仁爱”“礼义”“忠信”等道德准则,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仁爱”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礼义”观念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此外,如《多文明AI伦理宪章》的起草便运用了儒家“己欲立而立人”思想,其中“技术共生原则”融合了“和而不同”的智慧等。
●文化智慧摄入科学技术的路径。经典奥义发明和现代阐释: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奥义发明和现代阐释,挖掘其中与科学知识相关的思想资源。如,儒家的“格物致知”思想可以与现代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为科学研究提供哲学基础。跨学科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加强文化学者与科学家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可以将科技知识引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的研究中,同时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应用到科技研发中。人文精神的社会塑造: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奥义,运用到社会培塑领域,如,将“诚意正心”“知行合一”和“智的直觉”等古今文化创新性发明和阐释成果,通过量子算力和人工智能生成模拟丰富多彩的教学应用场景,多维度实现文化内化浸润。
————德性之知和科技融合的探索与未来展望
●德性之知和科技融合的实践探索。科技与东方智慧的融合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已有一系列创新探索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如,复旦大学的“正心”脑电调制系统,为“致良知”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现代转化开辟新路径;微软亚洲院“儒智1.0”系统,将《大学》八目运用于AI在医疗诊断等场景,不仅保持了高准确率,还显著提升了伦理合规性;清华大学的“易理芯片”融入“时中”原则动态调整避险策略,通过“动态伦理矩阵”提高行车安全性等。
●科技与东方智慧融合的未来展望。科技与东方智慧的融合将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高度。随着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东方智慧将为这些领域提供更深层次的伦理指引和价值导向。通过构建全球首个“文明共识量子网络”,实现不同文明伦理准则交互实时校验,打造“量子丝绸之路”为国际科技合作和文明交流提供新的平台和机遇;在人工智能的伦理设计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确保技术应用不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伤害;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可以引导科技发展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自然生态。“天人合一”思想融入能源科技领域,如生物矿化、太极光塔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技实践,降低碳排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东方智慧方案等等。
————沐阳金石,沇河,乙巳三月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兖州人。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并作讲座(2015)。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中施企协企业文化建设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