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楚庄王的一个举动,后世不知有多少人效仿

发布时间:2025-03-28 16:38  浏览量:3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则小故事——绝缨会,该故事在《说苑》和《韩诗外传》中都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西汉之后,这则小故事逐渐流传开来,楚庄王也不断被人模仿,即便是现在,还有段子手以此为素材,创作新笑话、新故事。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酒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1、大度能容的楚庄王

楚庄王和群臣饮酒,火烛突然熄灭,这时有人在黑暗之中趁机对楚庄王的美人动手动脚,而美人也在黑暗中顺势扯断了此人的冠缨。冠缨就是帽带,在颔下打结,以便把帽子固定在头上。

美人在黑暗中,手持此人的冠缨,向楚庄王告状,要求严查此人。

只要点上火烛,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帽带便可破案,此人也就难逃一死,想来此人正在黑暗中瑟瑟发抖吧。

谁料楚庄王下令:“今日饮酒,在场各位,必须扯断冠缨,这样才能喝得尽兴。”毕竟,有个结子束在颔下,总归是不舒服。

此人逃过一劫,从此对楚庄王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后在战争中保护楚庄王,立下战功。

自己的爱姬被调戏,而且是在“百有余人”的场合,这对楚庄王来讲,简直是奇耻大辱,换做其他君主,早三下五除二,把这个手脚不规矩的人咔嚓了,但楚庄王是何许人也,不但不追究,还给此人台阶下,此等心胸,古今有几人能比?

2、楚庄王的粉丝

刘秀在打败邯郸王郎时,对缴获的自己手下和王郎交通勾结的千封信件付之一炬,此举和庄王绝缨殊途同归。

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后,“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曹操看也不看,悉数焚毁,此举和庄王绝缨异曲同工。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县令陈述古,大概是受庄王绝缨的启发,反其道而行之,摸钟辨贼,最后使贼人落网。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短篇《胭脂》,某官员审案,受陈述古启发而轻松破案,其实他的破案方法和庄王绝缨一脉相承。

即便到了现在,还有段子手在模仿庄王绝缨,不断创作新故事。

……

楚庄王的粉丝,可谓从古至今,绵绵不绝。

3、贤哉,楚王!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楚庄王有冲天的豪情。

诛灭若敖氏,从臣子手中夺回权力,楚庄王有过人的谋略。

灭陈而又复陈,连孔夫子都由衷地赞叹:“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邲之战,击败晋国,一战定霸,臣子建议筑京观(古时战争胜方把败方士兵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其上封土,筑一个高台,一为炫耀武功,二为传示子孙),楚庄王说:“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邲之战是春秋五大战之一,晋楚争霸,规模宏大,这样的一次大战,楚庄王在取得胜利之后,没有庆功,反而认为晋国士卒都是忠义之士,全部忠于他们的国君,无论如何,不能用他们的尸体做京观。楚庄王的境界,高,实在是高!

4、被低估的楚庄王

五霸之说,从《荀子》《墨子》到《史记索隐》,再到后世的各种记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雷打不动的存在,剩下两位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是,后世提到上古,必称尧舜;提到春秋,必称齐桓晋文。楚庄王具备雄主的特质,能容人、有豪情、懂谋略、讲诚信,而且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和齐桓晋文并列五霸的楚庄王哪里去了?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楚庄王的文治武功,和齐桓晋文不分伯仲,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压齐桓晋文一头,可惜他做错了一件事——观兵周疆、问鼎周室。

这也太双标了吧!

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后,狂得没边儿没沿儿,还想到泰山封禅呢!

诸侯勤王,本是诸侯职责所在,晋文公却因此向周襄王提出隧葬的非分要求!

这不明摆着欺负周天子吗!倘在周初,齐桓晋文敢有如此举动,早被剁吧剁吧喂狗了。

春秋礼崩乐坏,诸侯僭越行为层出不穷,齐桓晋文摸得,楚庄王就摸不得!

其实,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狭隘的民族观念所致。

西周分封,齐、晋都是侯爵,楚国子爵,周天子分封楚国,根本就是把楚国当异族看待,把你扔到南边鸟不拉屎的地方,自生自灭吧。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北有戎狄,南有蛮夷,特别是霸主齐国,从来都是把楚国当异族看待,所以才有北抗戎狄,南御强楚,保护中原文明的口号。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齐国称霸,文明的中心就在黄河下游;晋国称霸,文明的中心就转移到黄河中上游,虽然文明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但却一直保持在黄河流域不变。

此后两千多年,无论中原地区发生多少政权更迭,无论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观念从根本上没有改变过。

所以,从汉到唐,从唐到明清,臣子劝谏皇帝,提到春秋,只道齐桓晋文,因为他们是正统;从不说楚庄王,因为他是正统之外的蛮族。楚庄王被严重低估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