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铙歌册》:一位天才的篆书革新与千年古韵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5-03-28 07:12  浏览量:9

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书法家赵之谦(1829-1884)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革新者。他的《篆书铙歌册》创作于1864年,时年35岁,正值艺术风格初成之际。这件作品不仅是赵之谦篆书艺术的代表作,更是一部融合汉篆、隶书与魏碑笔意的书法杰作。本文将带您深入解读这件作品的独特魅力,探寻赵之谦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书法语言。

1864年,即同治甲子年六月,赵之谦为弟子“遂生”书写了这部《篆书铙歌册》。作品纵32.5厘米,横36.8厘米,共计12开74行,每行3字,内容选取了汉乐府《铙歌》中的《上之回》《上陵》《远如期》三章。赵之谦在作品末尾题识中写道:“篆法非以此为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这番话透露出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篆书的规范,而是追求各体书法之间的融会贯通。

赵之谦《铙歌》全卷土

《铙歌》本身是汉代军乐,气势雄浑,赵之谦选择这一内容进行创作,与其书法风格的气质高度契合。作品中“千秋万岁乐无极”“延寿千万岁”等词句,在赵之谦厚重饱满的篆书表现下,更显恢宏大气。

赵之谦的篆书艺术在《铙歌册》中展现出三大鲜明特色:

1. 汉篆为基,隶书为韵

作品以汉篆为基础结构,却巧妙融入了隶书的笔法韵味。仔细观察笔画起笔处,多见方隽之态,这正是隶书笔意的体现。这种融合使得篆书摆脱了纯然圆转的局限,增加了方折变化,形成“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独特美感。

2. 魏碑笔意,雄强骨力

赵之谦早年学习颜真卿,后又深入研究北朝碑刻,这些艺术积累在《铙歌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创造性地将魏碑的雄强骨力注入篆书,使线条在圆润中见刚健,在流畅中显厚重。这种“魏底篆面”的风格,打破了篆书传统的单一审美。

“铙”和“歌” 特写图

3. 结字修长,精气内敛

《铙歌册》中的篆字结体略长,中锋用笔,沉实厚重而不失灵動。赵之谦通过精妙的线条控制,使每个字都如蓄势待发的弓箭,充满内在张力。这种“精气内敛”的艺术效果,正是赵之谦书法成熟的重要标志。

《铙歌册》不仅是艺术作品,更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从题识“为遂生书”可知,这是赵之谦为弟子所作的书法范本。与另一部教学作品《许氏说文叙》册一样,它展示了赵之谦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独特方法。

赵之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特殊——他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大胆的革新者。他初学颜真卿,篆隶师法邓石如,却最终“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正如他自己所言:“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铙歌册》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完美体现。

赵之谦《铙歌》局部图

对于现代书法学习者而言,《铙歌册》提供了极好的学习素材,但临习时需注意几个关键点:

1. 把握线条质感

赵之谦篆书的线条“沉实厚重”,临习时应注重中锋用笔,体会“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意,避免浮滑。

2. 理解结构规律

《铙歌册》结字略长,布白精巧,临习时要分析其空间分割方法,掌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原则。

3. 体会气韵流动

赵之谦书法最难得的是“书写性”——篆书常显板滞,而他的作品却气脉贯通。临习时需注意笔势连贯,体会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

赵之谦的《铙歌册》给予我们重要的艺术启示: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源泉。他在坚守篆书基本法则的同时,大胆吸收其他书体的养分,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中国书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赵之谦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入传统,才能超越传统;只有真正理解古典精髓,才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铙歌册》中那种“融铸古今、各体杂揉、终为己用”的创作态度,对当代书法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之谦《铙歌》局部图

赵之谦《铙歌》局部图

赵之谦的《篆书铙歌册》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千年的书法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既有古意又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今天,当我们欣赏这件150多年前的作品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这或许就是真正经典的永恒价值。

正如一位书法研究者所言:“赵之谦篆书,是极好的!”《铙歌册》不仅好在其技艺精湛,更好在其展现出的那种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书法能够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