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村的解体,消失的是贵族,凝聚的是精英,落寞的是草根!

发布时间:2025-03-26 06:47  浏览量:7

虽然国家一直在重视三农,一直在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可是到底还有多少种地的农民呢?很多地方的农村,虽然地无遗漏,都种上了庄稼,可是不再有农民大军,也没有了耕牛遍地走的水墨画。有的农村已经出现了土地的集中承包,和美国的农场主一样,成了种几十亩上百亩地的“包租公”。不管承不承认,传统农村已经解体了。随之而来的是,是社会的大变化。

传统农村解体的切身体会

什么是传统的农村,从农村出来的人最有感触。传统的农村是清苦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的农村清苦,是因为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便利的生活条件。

传统的农村丰富多彩,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清澈的小河,有袅袅的炊烟,有成群结队的小伙伴。

传统的农村是有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网络,大家总有扯不断理还乱的亲戚关系,打小就是一个熟人化的小社会。

传统的农村人是淳朴的,待人真诚,最讲信用,人家帮过自己记在心里,借钱甚至不打借条,欠债不还良心不安。

传统的农村也是排外的,一个外乡人没有长时间的扎根,没有血缘关系,很难被认可,永远是个外乡人。

传统的农村是悠闲的,有大把的时光供人打发,走亲戚串门子,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过去了,借个宿也是正常现象。

贵族的形成机制没有了

说到贵族,很多人认为,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就没有贵族了,这是不对的。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皇权不下县,不管台上谁在唱戏,农村的老百姓还是种自己的地。

农村最不安定的时候,是砸了老百姓种地的饭碗的时候,否则我国的老百姓最安分守己。传统的农村是一个自治的的小网络,在这样的情况下,贵族的形成机制一直在延续。

不管是宰相刘罗锅的告老还乡,还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叶落归根。不说远的,就是最近的明清朝,在全国各地有多少状元巷,有多少冠以姓氏的某某大院?

一个地方,即使是一个偏僻的穷乡僻壤,只要出了一个贵人,这个地方很可能出现一批人才,家族的腾飞,又带动了贵族的形成。

现在,传统的农村不存在了,农村哪里出人才多,哪里可能更穷,只有抽水机,没有输血机了。

现在有钱有势的人很多,但是却很难称之为贵族了。

精英的凝聚效应在增强

不怕你有本事,就怕你本事不够大。虽然现在的社会非常卷,但是对被上天眷顾的天才来说,仍然是最好的时代。

都说大学生不好就业,但是清北的大学生仍然是卖方市场,因为清北的大学生还是稀缺资源。

往前数三十年,是创业的黄金时代,很多人摆个小摊也发了财。但是,现在这种发展的红利没有了,工作不好找了,钱也不好赚了。

现在的社会,更像一个全员竞争的社会,有背景有资源,或者有能力的人,越来越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的圈子。

在人才凝聚方面,在小城市可能遇不到一个清北的大学生,但是在北上广,一抓一大把。

在家族凝聚方面,没有人还有那么强的家族感,即使有能力的人,能够帮助的也是家族内小范围的人。

现在很多人感到,亲情很淡,家族观念越来越陌生,都是正常现象。

总体上讲,现在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精英,精英的地位越来越高,加入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草根的落寞谁人懂

与精英相对应的是草根,而且草根的群体规模远多于精英群体。传统农村的亲情和淳朴不见了,社会越来越复杂,草根越来越落寞,成为新的社会现象。

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大转盘,草根就处在转盘的边缘,一不小心,就被抛飞了。从传统的农村解体,到现在虽然没有多长的时间,但是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了。

农村的土地承包,让传统的农村人过上了一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优先发展工业,让农业与工业之间产生了差距,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划分,让农民被束缚在了土地上。

城镇化让农民进城成了农民工,但是发展不可能一直突飞猛进。城里没有活,农村也没有地,成为很多农村人回不了农村的理由。

住房、教育、养老新的三座大山,让城里的草根很受伤。过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曾经成为社会问题。现在,草根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贫富差距坚如磐石上的苔藓

一本书里说,官僚主义犹如磐石上的苔藓。贫富差距,何尝不是坚如磐石上的苔藓?

社会要发展,就会产生贫富差距,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为了去除磐石上的苔藓,就丢掉磐石,不是像泼洗脚水把孩子一起泼掉一样吗?

长了苔藓的磐石很危险,因为特别滑,容易跌倒。苔藓最怕的是什么?是阳光,有了足够的阳光,苔藓就干了,就没有危害了。

贫富差距也怕阳光,把贫富差距背后的问题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坚持“无制度不阳光”,才能真正找到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办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