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道德经》第十四章
发布时间:2025-03-27 17:19 浏览量:3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
翻译:看却看不见,称为"夷"(无形)。
解读:老子用"夷"形容道的不可见性,类似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虽无形却支配万物运行。
中国古代"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如汉初文景之治)也体现了对无形规律的遵循。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 道作为规律不以感官形式存在,正如马克思指出"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需通过理性把握。例如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虽不可见,却主导社会运行。
原文:听之不闻,名曰希
翻译:听却听不到,称为"希"(无声)。
解读:《庄子·齐物论》中"天籁"无声而含万物之声,唐代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均指向超越感官的深层感知。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往往以隐蔽形式存在,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揭示的无产阶级苦难,需通过阶级分析穿透表象。
原文:搏之不得,名曰微
翻译:抓却抓不住,称为"微"(无质) 。
解读:古希腊原子论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构成,中国《墨经》提出"端"为物质最小单位,均指向微观不可触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基础虽不可触摸,却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封建主,蒸汽磨产生工业资本家",决定上层建筑形态。
原 文: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翻译:这三者无法追问究竟,故合为一体。
解读:柏拉图《理想国》中"善的理念"统摄万物,宋明理学"理一分殊"说与之呼应,均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但遵循资本积累的普遍规律。
原文: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翻译:其上不显光明,其下不显晦暗。连绵不绝不可名状,复归空无。
解读:佛教《心经》"色即是空"揭示现象与本质关系,文艺复兴时期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论,均指向超越二元对立的整体观。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为螺旋上升过程,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非简单否定,而是扬弃私有制保留生产力成果。
原 文: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翻译:这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形象,称为"恍惚"。
解读: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时空弯曲不可直观,中国水墨画"计白当黑"以空白表现意境,皆体现抽象本质的认知方式。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本质通过现象表现但不等于现象,如商品交换价值掩盖劳动本质,需通过《资本论》的"抽象力"把握。
原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把握自古存在的道,驾驭当今具体事物。能知晓本源,就是道的纲纪。
解读: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观,黑格尔"历史是精神的自我实现"均强调历史规律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揭示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
1. 超越感官的认知论
道作为规律不可被直接感知,需通过理性抽象把握,与马克思主义"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论相通。
2.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不皦不昧"体现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呼应唯物辩证法"矛盾双方既斗争又同一"的基本原理。
3.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执古御今"强调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形成跨时空对话。
4.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无状之状"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差异,类比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穿透现象把握本质。
5. 实践导向的方法论
"御今之有"蕴含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实践观内在契合。
总之,本章通过诗性语言构建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从本体论(道的存在形态)到认识论(如何把握道),最终落脚于方法论(道的实践运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指向对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认知。
全文完毕,感谢阅读,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上一篇:深圳艺术周
- 下一篇:当代散文|写作是不需要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