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爱访古?

发布时间:2025-03-27 15:41  浏览量:8

访古,这个词你听过吗?

在新潮流不断被掀起的当下,年轻人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寻访古迹。

成都武侯祠、汉中武侯墓,有他们留下的手写汉隶信;

霍去病墓前,有他们重走河西走廊,从山丹马场带去的牧草和祁连山的泥土;

山西,晋祠、佛光寺、应县木塔……他们“重走梁林路”,与大师重逢,与古建邂逅。

重走梁林路,与林徽因先生隔空对望。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陈小花花

《2024小红书国庆逛吃报告》显示,“新中式旅游”已成年轻人出行新趋势:“重走丝绸之路”“跟着李白游中国”等笔记、“地上古建看山西”“赏古镇历史建筑”等话题颇具热度,引起广泛讨论。

当代年轻人,为何爱访古?访古,访的是什么?

访古,年轻人有“花活”。

你或许想象不到,年轻人访古有多专业。

他们访古,有专门的小程序。

在小程序“斯飞坐标”上,不仅可以搜索各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可以标记自己去过的“国保”,按图索骥,规划访古线路。

搭建这个小程序的团队,是一群因热爱相聚的年轻人,名为斯飞小组。

斯飞小组的成员里,既有研究考古学、历史类的专业人士,也有开餐馆的、学医的、搞设计的“发烧友”。

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根据自身的访古经历,还梳理出版了圈内颇具影响力的《斯飞日历》《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等书籍,可谓是把爱好玩成了专业。

他们访古,有自己的新方式。

“80后”的古建粉杨杰,2016年从企业辞职后,全身心投入专业讲解,走过9年,他服务的人数“从一开始的零人次到现在一年近5000人次”。

“90后”的文物爱好者吴运杰,用地图标注古迹。10年来,他参观文物点超2000处,拍摄照片30余万张。他制作的“全国文物古迹地图”,记录了近万处历史古迹。如今,是全网拥有500多万粉丝的历史博主。

吴运杰制作的“全国文物古迹地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80后”王凯和来自山西长治的何艳军(斯飞小组成员)等人,于2019年正式成立了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为漏雨古建筑“撑伞”、义务巡查讲解、自聘文保员等方式保护文化遗产。截至去年10月,其累计登记志愿服务时长已达5000多小时。

……

访古,源于热爱,却不止热爱。

这些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唤醒更多人关注文物,热爱文物。

年轻人为何爱访古?

是好奇,更是一种挑战。

如果说访古始于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那么一次次奔赴现场,则是对自我的挑战。

访古,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也有相当的“知识门槛”。

比如,不同朝代的古建,大到壁画、造像,小到梁柱、雕花,都各有特点;古建在一代代修葺中,又有不同时期的遗迹需要辨别。

“访古像是在大地上拼图,看得越多,捡得碎片越多,画面就越完整、清晰。知识链补齐了,对事物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95后的古建迷瑞云说。

对历史的好奇,会让人越走越远。

在北京工作的瑞云,利用大小长假,已经多次访古山西,基本去遍了晋西北和晋东南的县城。

是游览,更是一种享受。

已经打卡上千处“国保”的魏力,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分享他心中的“最美白塔”:“无论是塔形收分,装饰细节,古塔体量都无可挑剔。”

魏力说的这座塔,是辽庆州白塔,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辽庆州城遗址。

魏力到访的那天,天空阴云密布。但就在天气即将好转时,一束金光从乌云缝中洒下,照在塔身上,恰到好处的阴影让塔上的浮雕延伸出奇异的质感,塔上的每一尊武士仿佛都“活了过来”。

图片来源:“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像魏力这样的奇遇,正是访古途中难以预料的惊喜。

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文物古迹所呈现的艺术之美、工艺之美、智慧之美,在光阴变化间、偶遇谈笑中又能带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踏上访古的旅途,看到的是时代之风气与古人之追求,自然是一种极致的精神享受。

是怀念,更是一种对话。

《斯飞日历》的主编征马,曾在一个阴雨天登上岳阳楼。

当他眺望《岳阳楼记》所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水,深感人的主观情绪如天气般变化无常,而客观世界就像这岳阳楼古今不变。

想到这里,他便觉得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小红书博主@柚子山房,是一名“苏轼粉”,在他人生的艰难时刻,是苏轼给予了他振作的力量。

去年9月,他在拜访苏轼长眠之地——河南郏县三苏园时,特意带去了从苏轼故里,四川眉山短松冈摘的两颗松球,以告慰东坡先生之乡愁。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柚子山房

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一脉相承。

虽说岁月变换、时空流转,但对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孤独,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洽,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的感受,却是一致的。

访古,拜访的是古迹,看见的是自我;凭吊的是古人,照见的是内心。

年轻人访古,“花活”之下见真章。

访古热,是文化自信在“这一届”年轻人身上的具象化。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热衷访古的年轻人们,无数次站在古物、古人和古建筑前,为的是读懂文明和历史。

当访古成为流行,也无形中搭建了让世界在文物古迹中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桥梁。

这个清明假期,你定好去哪里访古了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