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遍地开花,各校越发趋同,那么究竟谁受益谁倒霉呢?
发布时间:2025-03-27 12:00 浏览量:5
没有集团化之前,哪怕是最小的村完小,也能够保留一定的自主性,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会有与众不同之处。可以这样说,正是有大量袖珍学校的存在,才给上世纪末我国教育生态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大片沃土。
一
《古今贤文(合作篇)》中有句话讲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意思是说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就算不上繁荣;也常比喻如果只有一个人、一个地区先进,不算是理想的效果。教育同样不可能仅用一种或几种模式通打天下,要求千校一面不仅极不科学,且很不现实。
集团化办学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权力之手将原本各具特色的几所甚至更多学校捆绑在一起,一味求大求全,追求所谓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变强。在各校不断趋同的过程中,原本固有的特色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毕竟一个集团只能有一个主旋律存在,其他格格不入的东西只能黯然收场,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
其实,一开始的集团化办学只是房地产的附庸。
新开楼盘为吸引购房者,有人就想出买房赠学位的鬼点子。只有普通学位吸引力明显不够,不能给房价跟销售上涨带来多少助力。那好办,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想法联合重点学校开办分校,然后推出名校学位作为房产噱头招揽客源。这下真相了吧,那时集团化的出发点就是房产商的生意经,跟教育本身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后来的集团化确实是政府行为,因为社会形势大变样,农村孩子千方百计追逐城市的名校,生源不断向城市聚拢,造成大量农村中小学式微。从财政角度出发,一个生源稀少的学校仍得五脏俱全,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要是就近整合成一所中心校,就能够将有限的财政用在刀刃上。
再后来则是教育均衡之需,因为一贯以来的差异化办学思路导致各大名校强者恒强,面对上级的刚性要求,除了集团化似乎找不到立竿见影的办法。于是,剩下的学校要么撤点合并,要么转型升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实现区域内部的基本均衡。
三
不管出于何种利益调整进行集团化探索,其实出发点都不是为提升教育本身而采取的行动,这才是造成当下教育越发趋同的病根,就像考试科目对非考试科目的挤出效应一样。网传某重点高中因拒绝将学生竹编作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被家长联名投诉,因为我们的教育评价正在将学生丰富多彩的各色人生统一化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多彩的特长早已无处安放——有兴趣还得有余暇才能培养吧,你看看,现在的孩子还有自主时间吗?
别说中学生,就连小学生的生活里也只剩下两件事,要么休息,要么学习。说到底其实只剩一件事,毕竟休息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因为延时,因为内卷,因为越减负担越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就像爆发的山洪一般,裹挟着无数泥沙巨石将一切全都淹没,什么体育音乐美术等等艺术瑰宝早已被边缘化,乃至干脆抛到九霄云外。
四
无论是从学校一头还是从学生一头看,都在不断强化标准化统一化的所谓精细化管理,却生生断了除学文化样样都不差的偏才怪才的路。那么在文化课上单科冒尖就不受影响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一样饱受短板扯后腿之苦,因为中高考看的是总分,就算有一两科非常优秀,可总分却高不到哪里,自然就失去了升入更好学校深造的机会。
我们选拔出的所谓优秀人才,无不是文化学科均衡发展的人,否则早就被淘汰到了不知哪里去了。可均衡意味着中庸,也就少有顶尖人才涌现,或者原本可以很顶尖但最终被迫成为均衡类人才。教育的目标本身很多元,“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才是理想的教育,可我们却在不断追求千人一面,最终指向大一统,也就是电脑模版打印的效果,所有人看起来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结果学生毕业后发现连工作都难找,因为大家过于同质化,都挤在有限的赛道疯卷,社会肯定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毕业生数量。
你说,如此这般教育生态下,谁会得益,谁会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