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心中有海安
发布时间:2025-03-27 08:05 浏览量:4
伟人从来没有来过海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伟人都没有到海安来过。然而,同祖国的山山水水一样,伟人不仅知道海安,而且了解海安,熟悉海安,老人家的心中装着海安。
伟人对海安的了解主要源自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桥战役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战役,这两个战役都是粟裕将军指挥的,也是粟裕将军的封神之战。两个战役都很重要,粟裕将军需要不断地向党中央报告战役准备、战役进展、战役成果,伟人也正是从这些往来电文里不断了解海安这片土地的。
黄桥战役是指1940年,在江苏泰兴县城以东黄桥地区展开的陈毅粟裕统率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对阵中国国民党韩德勤部的一系列战斗。战役结果新四军大获全胜,以7000余新四军指战员,吊打国民党军89军及其他敌伪军共3万余众,歼敌11000余,俘虏3800多,占领海安、东台、阜宁。黄桥战役,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这一战役,也让战役实际指挥人粟裕一战成名。1940年10月5日,黄桥战役胜利发展到追击阶段时,新四军乘胜北上,陈毅、粟裕督促所部,“不顾伤亡,不计俘获,占领海安就是胜利。”10月7日,新四军进驻海安。9日,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抵达海安镇。
陈粟大军进驻海安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在广福教寺(俗称“东寺”,旧址在今海安中学内),陈毅应韩紫公之邀住在韩公馆西花厅。
而黄桥战役的具体指挥人粟裕将军则住在韩紫公私家花园“息园”的一栋号称俱乐部的小洋楼里,粟裕住二楼,担任机要勤务的楚青(当时尚未与粟裕结婚)及警卫、通讯、机要等人员住一楼。也正是在这座小洋楼里,粟裕系统总结了黄桥战役的有关情况,并向中共中央做了较为详细的报告。伟人接到粟裕报告,在电报里对粟裕给予很高评价: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后人将黄桥战役称之为粟裕将军的封神之作。这应该是海安第一次给伟人留下印象。
海安在伟人心中真正刻下印记的还是1946年的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的七次战斗,历时一个半月,一气呵成。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兵力,面对12万持有美式装备的敌军,歼敌5.1万人(也有记载为歼敌53000余人)。七次战斗,有攻、有守,有野战、有攻坚,有长途奔袭、有以逸待劳,我军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在运动中调动并消灭敌人,基本上涵盖了运动战的种种情形。更主要的,苏中战役以应对裕如的实战战例回答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如何战胜强大敌人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生动诠释了伟人的战略思想:即如何在整体劣势下,形成局部优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取得整体优势。苏中战役不仅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也解除了部分将领存在的畏葸不前情绪。解放战争展开后的头2个月,唯苏中战役打得最早,也最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盛赞苏中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序幕。苏中战役和战役指挥者粟裕进入了主席的视线,进一步巩固了粟裕将军的战神地位。
也正是苏中战役,将苏中战略重地海安刻在了伟人的心灵深处。因为这场围绕海安展开、或在海安附近展开的战役早在伟人的预料与规划之中。1946年6月19日,伟人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陈毅、舒同并告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电报中指出:“蒋介石决定大打,除围攻五师(中原新四军郑位三、李先念所部第五师)外,胶东、苏中两区必定进攻,望根据此种情况做好准备。”“华中须准备于蒋军大举进攻 苏中时坚决粉碎之。”
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的粟裕将军坚决执行并实现了党中央和伟人的战略意图,在海安及海安周边巧妙布局,从1946年7月13日到8月27日,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以3万多兵力,对阵蒋军12万装备精良的重兵,辗转腾挪,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整个战役歼敌51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海安只是苏中战役之一役,加上在海安域内的李堡之战,七战七捷也不过在这里打了两仗。但海安在苏中,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不夸张地说整个苏中战役都是以海安为重心进行谋篇布局的。苏中战役总指挥粟裕在他的《回忆苏中战役》一文中是这样阐述苏中重镇海安的战略地位的:“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通榆公路、(南)通扬(州)公路,以及从海安向东延伸到黄海边的公路都连结于此;贯穿南北的串场河,沟通东西的运粮(疑应为“盐”)河也在此交汇。”此地不仅是“富饶的江海一隅”,而且有极好的群众基础,大军在隐蔽待战,消息绝无泄露,情报也有保证,足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役发起后,民工后勤支援也有保障。
6月 25 日 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局并告陈毅、舒同 电:“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可能。你们 宜作事先准备, 以免临事仓卒,受过大损失。”
6月 26 日 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局并告陈毅、舒同电:“(三)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
7月11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张 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电:周恩来七月十日自南京来电,说国民党拟于本月十二日开始大举进攻苏皖区。望充分注意。接此电后,粟裕率部于七月十三 日发起苏中战役。
7月 13 日 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张云逸、黎玉, 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电,提出山东、苏北的作战部署,指出:“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对这场在苏中展开,实则关乎解放战争全局的战役,伟人实时跟进,不断予以指引。大自战役走向,小到某一战斗的战术使用,伟人无不运筹帷幄、关怀备至。正是在苏中战役期间,伟人关注战场态势,对战略战术的展开及时通过电文给予指引。同时也得到华中野战军的实时战报。在1946年6月到9月中央伟人起草的致华野电文中,海安大多是置于苏中战役大局中通盘谋划的。直至1946年9月9日,海安围困战进展不畅,伟人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谭电,指出:“同意放弃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
黄桥战役、苏中战役是我党在苏中地区展开的两次重要战役,也是红色苏中、红色海安对中国革命最为杰出的贡献。事实证明,黄桥战役、苏中战役,尤其是后者,将海安的名字深深烙印在伟人的心坎上。
伟人心中有海安,从老人家与他的一个警卫战士陈长江的交谈里得到印证。
伟人的警卫陈长江是海安章郭东闸沟村人,从1950年到伟人去世,陈长江一直从事伟人的警卫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央警卫团十二分队分队长,一中队中队长,干部大队大队长职务。1952年4月,陈长江第一次有机会跟伟人谈话。
陈长江回忆起伟人第一次跟他谈话,问他哪里人,陈刚答了个“江”字,伟人就说你是如皋,海安一带的。陈说:“对呀,我就是海安的。”后来陈再次有机会跟伟人交谈,伟人主动谈起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陈毅、粟裕的部队在苏中的七战七捷,消灭敌人五万多。还告诉陈长江,七战七捷,在海安就打了两仗。有些情况,陈长江因为年龄原因不熟悉,伟人道来却如数家珍。用陈长江的话说,“伟人知识渊博,统揽古今,对海安、如皋,对苏北,比我这个海安人都了解得清楚。”(以上资料援引自新浪网《我眼中的毛泽东——原中央警卫团中队长陈长江访谈录》)
是的,伟人从来没有来过海安,但海安在伟人心中是有位置的。
在伟人的心中,海安是富裕的江海一隅,是重要的水陆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为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转移给予了有力支持,也为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战役贡献了两场精彩的战斗,助力我党开启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幕。更重要的是海安人民始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支持党领导下的各项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海安力量,展现出海安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