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揭秘《红楼梦》(二)
发布时间:2025-03-27 07:47 浏览量:6
五:甄贾宝玉之谜
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是大致相同的,区别是悟性的高低与有无。有的人一点就透,有的人执迷不悟。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你静心看《红楼梦》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红楼梦》中各种性格各异之人物的那种思想活动与状态似曾相识。也许就是你及身边同事、亲人、恋人等之曾经与现在的状态。
本人上面“二:情为何物”一篇中已经说明了“三界”的一些情况,那不是虚构的,而是亿万年不变的真实存在。
情是万古不变的,包括人情的表现。改变的是社会形式、状态与文化背景的变迁造成的道德水准的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看《红楼梦》会发觉:怎么《红楼梦》中人物的涉及父母、夫妻、父子与亲朋好友的情感之感受是那么的真实,身同感受的原因。
这就揭示了《红楼梦》另一个谜:
《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真实再现了情具体体现在人这一层面,不同年龄阶段与社会阶层的实质,还原了情魔与色欲是怎么控制人的。
因此,才有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开悟。通过《红楼梦》,你可以看透情与色欲的实质与具体表现,启悟你的本真与本性从色情中摆脱出来。
甄宝玉是谁?其实,甄宝玉就是那个石头如果不离开贾宝玉,他和宝钗结婚的结果。就是沦落为逐步被物欲与功名掩埋的甄宝玉,永远回不了来世之前的境界了。
《红楼梦》最后一回甄士隐与贾雨村说的很明白: “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
石头离开贾宝玉的一个原因就是“避祸”!为什么?这个和石头下世时的心性境界造成的本愿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有关。也是为什么《红楼梦》多次提到这个宝玉有“下流的痴病”的原因,这个下流痴病也就是人们说的花痴。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睡在秦可卿的床上,梦中在“太虚仙境”遇到唱“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之曲的警幻仙姑。
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今忽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
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
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这个时候的贾宝玉已经自心生魔,招‘古今之情’、‘风月之债’之邪魔严重的“病入膏肓”,他从此就得花痴病了。
书中接着写道:
又听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
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为什么书中这一段那些仙子看不起贾宝玉?她们欢欢喜喜的以为是绛珠仙子,要知道神瑛侍者可比绛珠仙子的地位要高地多。
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的生魂在管理,那块石头的境界低下,仙界的人都看不起。包括这个警幻仙姑也一样,所以老是对着得花痴病的贾宝玉冷笑。
这之后,警幻仙姑讲明一番道理,说明贾宝玉之珍贵在于其“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等语。
这个时候的贾宝玉和猪八戒这个呆子差不多,警幻仙子授贾宝玉男女云雨之术,贾宝玉醒来马上就和袭人丫环演示了一番。
从此以后,贾宝玉只要是金童玉女不分哪家哪府的都要亲近,痴病就越发严重了,这样的货色结婚以后的情况就如我们通常看到的差不多。
现代一些少男少女们,年少的时候也是山盟海誓的纯情,看着也很可爱与感人。但随着入世深浅以后就变了,山盟海誓成笑话,取而代之的就是名利与贪婪了。
古往今来,年轻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迷惑是一样的。情魔对年轻人的迷惑毒害,就象贾宝玉的密友秦钟誓死留给宝玉的遗言显示的那样。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写到:
“(秦钟)哼了一声,微开双目,见宝玉在侧,乃勉强叹道:“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为什么秦钟变现实了?因为秦钟爱恋的在水月庵当尼姑的智能被他花言巧语的骗到手。没想到小尼姑动真情,最终竟然害得痴情的小尼姑到家中寻他被秦钟父亲撞见赶走。小尼姑身败名裂、下落不明,秦钟老父亲也气死、死不瞑目。
秦钟到死才有所感悟,留下“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的遗言就匆匆走了。可见情魔致害能深入骨髓,病入膏肓以后不撞南墙是不会回头的。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
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
如警幻仙姑所言,贾宝玉痴情但不邪,这个“痴”才为真情,不至入邪而为达目地而不择手段的花言巧语骗人以足欲。
毕竟石头入世不是犯错误掉下来的,而是想体验一下人生富贵与温柔闺房之乐趣。那个秦钟则差多了,竟然和出家人小尼姑胡来,这简直就是邪到家了!直到临死的时候才有觉悟后悔晚矣。
其对贾宝玉之劝善遗言也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给宝玉留下了一个警示,这是秦钟这个配角的戏份,演完了也就是卸妆下台,归位了。
由此可见,一个神瑛侍者修炼,上天做了多么仔细的安排,真可谓无微不至、尽善尽美。当神瑛侍者主宰贾宝玉身体的时候,这个宝玉的表现怎么?
《红楼梦》一 一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中,这个贾宝玉梦中到了“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的太虚幻境之“真如福地”,也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正负册,其表现如何呢?同是太虚仙境,那石头宝玉看到的太虚仙境之“孽海情天”门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神瑛侍者贾宝玉看到的太虚仙境之“真如福地”门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相映成趣。
道分阴阳,演化为正邪,前者误入歧途,而后者归于正道,其差异与结果都在这两副对联之中了。
《红楼梦》第一 一六回中的几幅对联意义非凡,本人在“系列之七:《红楼梦》揭示的人生意义”中再仔细解释。
石头离开贾宝玉的第一个原因是“避祸”,第二个原因是“撮合”,也就是“撮合”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了仙缘。
贾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表面看对林黛玉不公平,实际是为了情魔绛珠仙子而了愿。否则,林黛玉哪有理由流泪呢?
受苦也是好事,那就是“苦其心志”的一部分!绛珠仙子下凡了愿归位以后身份就变成了“潇湘妃子”,这就是一个独立的神仙了。
那块顽石,回到原来的境界也是悟透人情之实质而智觉圆通。
它记载的《石头记》为警示尘世之人唤醒一些人的本性与本真,也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结局皆大欢喜。
六:贾宝玉出家之谜
《红楼梦》第一 一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中,神瑛侍者贾宝玉见到了“潇湘妃子”和《金陵十二钗》正负两本册子。
书中写道:
宝玉拉着和尚说道:“我记得是你领我到这里,你一时又不见了。看见了好些亲人,只是都不理我,忽又变作鬼怪,到底是梦是真,望老师明白指示。
那和尚道:“你到这里曾偷看什么东西没有?”宝玉一想道:“他既能带我到天仙福地,自然也是神仙了,如何瞒得他。况且正要问个明白。”便道:“我倒见了好些册子来着。”那和尚道:“可又来,你见了册子还不解么!世上的情缘都是那些魔障,只要把历过的事情细细记着,将来我与你说明。”说着把宝玉狠命的一推说:“回去罢。”
宝玉站不住脚一交跌倒,口里嚷道:“阿哟!”王夫人等正在哭泣,听见宝玉苏醒过来,连忙叫唤。宝玉睁眼看时仍躺在炕上,见王夫人宝钗等哭的眼泡红肿。定神一想心里说道:“是了,我是死去过来的。”遂把神魂所历的事呆呆的细想,幸喜多还记得便哈哈的笑道:“是了,是了。”
这时候的贾宝玉已“明心见性”。同时,那块丢失的宝玉被和尚送回来了,这一段“明心见性”以后,贾宝玉与和尚的对话最有意思。
《红楼梦》第一 一七回“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开篇:
话说王夫人打发人来叫宝钗过去商量,宝玉听见说是和尚在外头赶忙的独自一人走到前头,嘴里乱嚷道:“我的师父在那里?”叫了半天,并不见有和尚只得走到外面……。
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过是来处来去处去罢了!我是送还你的玉来的。我且问你,那玉是从那里来的?”宝玉一时对答不来。
那僧笑道:“你自己的来路还不知,便来问我!”宝玉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象当头一棒,便说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
那僧笑道:“也该还我了。”宝玉也不答言,往里就跑,走到自己院内,见宝钗袭人等都到王夫人那里去了。忙向自己床边取了那玉便走出来,迎面碰见了袭人,撞了一个满怀,把袭人唬了一跳说道:“太太说你陪着和尚坐着很好,太太在那里打算送他些银两。你又回来做什么?”
宝玉道:“你快去回太太,说不用张罗银两了,我把这玉还了他就是了。”袭人听说,即忙拉住宝玉道:“这断使不得的!那玉就是你的命,若是他拿去了你又要病着了。”
宝玉道:“如今不再病的了,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
这段话看完,什么意思?贾宝玉这之前就知道自己是神瑛侍者下凡,也知道那《金陵十二钗》正负两本册子上面人是怎么回事。
找到自己,就等于找到自己的本心了。玉石已经没有用了,贾宝玉心生出家之念,见到和尚就喊师父,激动得不行。
然后和尚给他讲了石头的来历,但是却拒绝带宝玉走,其实也带不走的。否则,和尚自己走不了的同时,看宝钗和袭人的那股劲头,弄不好非出人命不可。
宝玉出家这个信念在和尚走后,经配角惜春不出家就死的大闹一场的影响下,就心志坚定的一心一意等机缘成熟就出家了。
这里有一段疑惑,为什么贾宝玉要和尚带他走,和尚不干而出家不成?
尘缘未了!什么尘缘未了?《红楼梦》第一 一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宝钗因又劝道:“你既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宝玉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一第呢,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却还不离其宗。”宝钗未及答言,袭人过来说道:“刚才二奶奶说的古圣先贤我们也不懂。我只想着我们这些人从小儿辛辛苦苦跟着二爷,不知陪了多少小心,论起理来原该当的,但只二爷也该体谅体谅。况二奶奶替二爷在老爷太太跟前行了多少孝道,就是二爷不以夫妻为事,也不可太辜负了人心!至于神仙那一层更是谎话,谁见过有走到凡间来的神仙呢!那里来的这么个和尚说了些混话,二爷就信了真。二爷是读书的人,难道他的话比老爷太太还重么。”
宝玉听了,低头不语。这个时候贾兰来了和贾宝玉谈一会书,贾宝玉就悟出来道理,把修道的书《庄子》收了,把几部向来最得意的,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之类都收起来。说道:“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丹”。
这是什么意思?所谓尘缘,也就是神瑛侍者接腹转世而来,欠了贾府养育之恩与宝钗的夫妻之恩。就像绛珠仙子一样,神仙受人之恩要是要还的,何况神瑛侍者欠下的世俗之恩?欠债不还是走不了的。
这个时候贾宝玉彻底的“明心见性”了:佛性是修出来的,不是从“内典语中”读出来的,炼“金丹”是修道次要道术,要成仙是要踏踏实实的修心性修成的,不是炼丹炼成的。
修道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人,做更好的人,做超越一切好人之上更神圣的之永无止境的升华之道,而做好人的基础是不悖常理之孝道与夫妻之道的。
这以后,贾宝玉就是一心一意的读书准备赶考,入静清心。
贾宝玉进考场之前与家人辞别,说了一些别人不理解的话,入考试入场之前就知道自己中第几名,而且宝钗也怀孕了。
这也是还了贾府的养育之恩及与宝钗之夫妻之恩了,辞别以后考完就失踪当和尚走了。贾宝玉和贾兰辞别家人入考场走后,曹雪芹留下了两句话:
走求名利无双地,
打出樊笼第一关。
贾宝玉没有坐等机缘,而是从不求名利到主动的顺应人心而以名、利报恩,主动的了却尘缘而从“自我”中走了出来。
这是从放下了自我到无私无我,冲破人心观念之樊笼而走出返本归真之路的第一步了!宝玉如果不还尽欠贾府的情债,是断不了世缘的,强行出家被人埋怨也是一种造业途径。
生子还债给贾府与宝钗一个交代,人结婚的目地就是传宗接代为第一性。然后,再了自己得道的夙愿,贾宝玉这一步叫:
“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
也就是贾宝玉本人不求名利,其努力科考是为贾府争光和添颜面,传宗接代也是为解决贾府养育之恩而不辜负人心的一个出路。
佛祖当年出家也一样,为别人活着娶妻生子,行的都是慈悲世人的一种方便。
贾政送贾母、凤姐及秦氏凤姐鸳鸯的棺木,到了金陵,先安了葬料理完坟基的事,得知宝玉贾兰得中与赦罪复职,归途中船靠岸停泊写信。
看到宝玉的时候看到风雪中遇一僧一道带贾宝玉来辞行,宝玉行礼之后,那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那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见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七:《红楼梦》揭示的生命真相
《红楼梦》第一 一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那和尚拉着宝玉过了那牌楼,只见牌上写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一幅对联乃是:“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门上横书四个大字道“福善祸淫”。又有一副对子大书云:
过去未来 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 须知亲近不相逢
宝玉看了心下想道:“原来如此!我倒要问问因果来去的事了。”这么一想,只见鸳鸯站在那里招手儿叫他。宝玉想道:“我走了半日,原不曾出园子,怎么改了样子了呢?”赶着要和鸳鸯说话,岂知一转眼便不见了,心里不免疑惑起来。走到鸳鸯站的地方儿,乃是一溜配殿,各处都有匾额。宝玉无心去看,只向鸳鸯站立的所在奔去。见那一间配殿的门半掩半开,宝玉也不敢造次进去,心里正要问那和尚一声,回过头来和尚早已不见了。
宝玉恍惚,见那殿宇巍峨绝非大观园景象,便立住脚抬头看那匾额上写道:"引觉情痴"两边写的对联道:
喜笑悲哀都是假
贪求思慕总因痴
宝玉看了,心下想道:“原来如此!我倒要问问因果来去的事了。”这么一想,只见鸳鸯站在那里招手儿叫他。宝玉想道:“我走了半日原不曾出园子,怎么改了样子了呢?”
这就叫“相由心生”!石头宝玉入太虚仙境而见情入魔,这是心术不正所致。神瑛侍者是要问因果,这才是修道人的动机~生命为何入世?也即是人“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的大问题。
人生真相,隐藏在几幅对联之中:
过去未来 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 须知亲近不相逢
解:过去未来的历史规律,不是圣贤和智者能改变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逢与相识都是恩怨了债的冤家,真正亲近没有债务的人是不会认识的。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相见不相识”这句话的本意。就凭这副对联,那就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一般人,根本就不会有这种思维。
喜笑悲哀都是假
贪求思慕总因痴
解:情绪的喜怒哀乐,都是人情本身的与入世者没有关系。
贪求思慕都是情魔的痴心妄想。这些构成低层次空间的一切因素和情,对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生命本质而言都是多余的。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入世以后所受的苦难,都是情中产生的。去掉不是自己的痴假以后才是返本归真的真人,因而佛家把度人叫“觉有情”。
假去真来真胜假
无原有是有非无
这句话前面半句好理解,情派生出来的假的人心去了,人本性的觉悟以后才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后面半句的意思:人们说的“无”本身就是有。比如:人们没发现原子之前认为分子是物质的基础,原子就是不存在的,发现原子以后才发现原先认为的无,原来是有。
层层更微观物质对于它的外层而言都是没有,没有之“有”才是真正高级的生命存在的空间。
修道也一样的道理,不同境界越高越微观,下一层的生命就认为是空的、无的。
其实都是有的,那才是天国世界、觉者的“真如福地”。将这几幅对联内涵明悟以后,再说另外一个大问题:
林黛玉是怎么回归的?这个没有师父教修炼得道的姑娘,是怎么得到潇湘仙子这个果位的?
这个问题《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标题已经点明了。林黛玉看似剜心透骨的悲伤、绝望的焚烧诗稿的剧情蛊惑了多少同情与悲愤?
人们想不到的是上天设局安排了贾宝玉的婚变这一场戏,才使得林黛玉断绝了痴情的妄念!修炼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明心见性的修心断欲中升华精神。
人们只有断绝低层次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后,才有升华得道进入更高空间的突破。这个过程必定是洗心革面,剜心透骨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千百年观念的带动下,人们都发自内心的追求美好的爱情,向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人们千方百计求得钱财及权势带来的安逸、高人一等的虚假感受的本质是什么呢?
自我埋葬而已!
人生的真相是很残酷的。因为做人的道理与天理相反,真到假时真亦假,假到真时假亦真。为什么空空道人看佛经道藏不能开悟,看一遍“石头记”就开悟?
这就是事与理的结合,以事证道的奥秘之所在。人们只有彻底看透情魔迷惑人的种种表现,才有根绝人心的机会,佛在心中、魔也在心中。
《红楼梦》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三教文化整体上是贯通的,其整体宗旨与李白这首诗意境相通:
拟古十二首之九
唐·李白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安足珍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人生于世,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黎民百姓,都是人道旅途中不同环境的匆匆过客。死,不过是在外旅者的回归罢了。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人来自天上入世道上的旅行者,修回去才是做人的真正目地。天道和人道相反,顺则为人逆则仙。不明此道者,万古世人终化为灰尘。
月兔捣鼓的长生不老药有什么用呢?月亮上的扶桑树转眼就成别人烧火做饭的干柴。看人世间留下累累白骨寂寞无言,青松又怎么知道真正的春天呢?李白“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的结果是什么呢?
回到来时的地方去,才是正途。
八:薛宝钗的心思
人为名、利、情而活,但是君子爱财与恋权要取之有道。那石头宝玉也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只是不喜权势与名利的一片情痴,那些不理解的世人就笑话,唯独贾雨村还是极有见识之人。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书中,当冷子兴说贾宝玉的是非的时候:
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贾宝玉这类人)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想那贾宝玉何等人也?贾宝玉现实中也如贾雨村说的一样。
比如:与丫环情同手足,身上的东西总是被随从抢走而不怨恨也不恼怒,对刘姥姥的态度也是没有阶层与富贵之分的一视同仁。
贾宝玉十二三岁能作诗,还有点小名气。“大观园”的地名与题字、对联多数也是出自贾宝玉之手。这样的善良、高智商、有贵族气质的仁德高贵的富家弟子,现在全中国十几亿人中、恐怕亚洲黄种人中也是找不到一个的。
再说那神瑛侍者宝玉更离谱,石头宝玉最起码还是一个痴情的种子,他却名、利、情色都不沾,所思所想与常人不一样。
宝钗她们都当是玉石丢了而神智失常了,这样自圆其说也是不错的,否则就太惊世骇俗了。想那佛家的释迦摩尼与达摩、道家的真武大帝出家前都是王室太子,权势与富贵更比贾宝玉高出多少倍。
这些人能抛弃名利富贵而出家,当时的人会怎么看?最有意思的是,当贾宝玉的玉石被和尚送回而正悟,开窍读书变正常的时候,那宝钗又开始操心了。
《红楼梦》第一 一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书中道:
说到这里,见房里无人,便悄说道:“这一番悔悟回来固然很好,但只一件怕又犯了前头的旧病,和女孩儿们打起交道来,也是不好。”袭人道:"奶奶说的也是。二爷自从信了和尚,才把这些姐妹冷淡了。如今不信和尚,真怕又要犯了前头的旧病呢。我想奶奶和我二爷原不大理会,紫鹃去了如今只他们四个。这里头就是五儿有些个狐媚子,听见说他妈求了大奶奶和奶奶说要讨出去给人家儿呢,但是这两天到底在这里呢。麝月、秋纹虽没别的,只是二爷那几年也都有些顽顽皮皮的。
如今算来只有莺儿二爷倒不大理会,况且莺儿也稳重。我想倒茶弄水只叫莺儿带着小丫头们伏侍就够了,不知奶奶心里怎么样。”
宝钗道:“我也虑的是这些,你说的倒也罢了。”从此便派莺儿带着小丫头伏侍。
想那《红楼梦》最有人缘的就是宝钗了,端庄贤惠、宽容得体在书中最有人缘。在现实之梦幻红尘中也是最得人爱戴,想那女人家的争风吃醋的心态千百年来何曾两样过?
端庄贤惠、仁德如宝钗者尚且如此情迷心窍没有道心,其她的就不论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系列文章到此结束。最后揭示《红楼梦》普世以后的关键句“为他人作嫁衣裳”。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到凡尘,过去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封存就象死了一样,被情魔所替代、作贱和糟蹋。
“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的涵义,道出了高级生命入世为人的本质及为人皮活着悲惨的处境!明白这句话的涵义,再看甄士隐对《好了歌》释义最后一句就真相大白了: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人间是入世为人高级生命的异乡!生命,是这个临时旅途中的过客。很多过客却迷失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为人的七情六欲和各种观念所束缚及支配,“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由此,才有曹雪芹难以抑制的莫名感慨:
说到辛酸处 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 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