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尾艄公鱼,半部巴山史 ,川陕红城

发布时间:2025-03-27 00:36  浏览量:7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它就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通江人心中那扇装满乡愁的大门,这道美食就是诺水艄公鱼。在每个通江人的记忆深处,都萦绕着一缕独特的香气,那便是诺水艄公鱼的味道。这道起源于小通江河畔的美味,承载着千年水运的沧桑,也凝聚着浓浓的乡情。

诺水艄公鱼的制作十分讲究。首先,要选用诺水河中鲜活的鲤鱼或者草鱼,将鱼斩成块状。接着,把花椒与干辣椒放入热油中爆香,那瞬间迸发的香气,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随后,加入腊肉丁,进一步提升香味。最后,在锅底铺上盐菜,把鱼块放在上面,用小火慢慢炖煮。在炖煮的过程中,盐菜的酸香与腊肉的烟熏味相互交融,渗透进鲜嫩的鱼肉中。等鱼肉吸饱了浓郁的汤汁,一道辣中回甘、鲜嫩不腥的诺水艄公鱼就大功告成了,这独特的滋味堪称川北一绝。

如今,诺水艄公鱼早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见证了通江人的坚韧与智慧。每当游子回到家乡,喝上一口鲜美的鱼汤,仿佛就能听见当年艄公们响亮的号子,看见诺水河上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涌起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通江县,它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处在成都、重庆、西安三地的几何中心位置。东与万源相接,南和平昌相邻,西靠巴州与南江,北连陕西南郑、镇巴,是川陕交界当之无愧的咽喉要道。

“通江” 这个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始于唐天宝元年(742 年),当时诺水县治地处通江河畔,取 “四通八达之江” 的美好寓意而更名。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江一直是古巴人繁衍生息的家园,更是川陕苏区的革命心脏,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通江县幅员面积达 4119.83 平方公里,全县辖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30个、乡2个,324个行政村 。这片土地以 “红、绿、古、特” 四色闻名遐迩,红色的革命历史、绿色的生态环境、古老的蜀地文明以及特色的地方资源,共同构成了通江独特的风貌。

1932 年,红四方面军来到这里,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首府。在这片热血的土地上,全县 23 万人中,竟有 5 万余人毅然参加红军,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如今,通江留下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以及石刻标语群,它们就像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被誉为 “露天革命博物馆”。那 “赤化全川” 的呐喊,仿佛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壁山诺水间回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年革命的磅礴力量。

通江的历史底蕴,远不止红色革命。早在古代,古巴人就在此凿壁为居,留下了独特的文明印记。米仓古道、荔枝道穿越重重险峰,承载着昔日的繁华。这里还有 16 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如同散落的明珠。就像梨园坝的青石板路,至今仍默默诉说着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传奇,让我们得以窥探历史的一角。

走进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这里喀斯特地貌与原始森林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其中的溶洞群规模宏大,令人惊叹不已。中峰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如星河垂落,美轮美奂;狮子洞中,暗河奔腾不息,乘船穿行其间,仿佛进入了地心秘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这里还隐藏着擂鼓寨新石器遗址,见证了 5000 年前人类文明的火种,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源远流长。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唯一由红军自建的烈士陵园。2.5 万座墓碑整齐地肃立在山间,庄严肃穆。陵园内的巨幅石刻《劳动法令》与 “平分土地” 标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赤色岁月,凝固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气魄,让人对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充满敬意。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

在川陕苏区,由于战事激烈,成百上千的伤病员被送往总医院救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因缺医少药严重,不少伤病员医治无效光荣牺牲。最开始牺牲的战士还能一人一棺,树立墓碑,后来棺木不够用,老百姓就主动捐出自己家的楼板做成木匣子安葬烈士,后来木匣子不够用了就用竹席裹埋,最后连竹席都不够用了就只能挖大坑集中掩埋,红军烈士集墓中安葬有7800多名红军英烈。

空山天盆,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坐落在海拔 1400 米的地方,是一处喀斯特盆地。春天,这里万亩杜鹃盛开,漫山遍野似火般绚烂;秋天,红叶如诗如画,层林尽染。当云雾缭绕山间时,整个景象如仙境一般,仿佛置身于 “东方阿尔卑斯”,美不胜收。

唱歌石林则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千奇百怪的石灰岩柱群,在微风拂过时,会发出奇妙的声响,仿佛在唱歌。民间流传着 “石林一唱,五谷丰登” 的美好传说,虽然从科学角度解释是岩缝气流共振所致,但这无疑为这片秘境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银耳可谓是大自然的馈赠。它生长在通江特有的青杠木上,朵大肉厚,品质上乘。早在明清时期,通江银耳就已经成为贡品,深受皇室喜爱。如今,一碗清润的银耳羹,就像诺水的晨露般清甜,是每一位游子行李箱中必备的 “乡愁解药”,承载着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巴山土猪腊肉,也是通江的一大特色。当地的黑毛土猪以玉米、红薯喂养,肉质鲜美。经过柏树枝熏制三个月后,腊肉切片晶莹透亮,散发着浓郁的烟熏香味。当它与艄公鱼同炖时,那独特的烟熏香会渗入鱼骨,让整道菜的味道更加浓郁醇厚,成为年夜饭桌上最具年味的一道菜,勾起人们对家的温暖回忆。

从诺水艄公鱼的热辣,到通江银耳的清甜;从红军石刻的铿锵有力,到溶洞流水的婉转悠扬,通江就像一位岁月的酿酒师,用山川与时光酿成了一坛充满乡愁的老酒。无论你走得多远,只要想起诺水河畔的渔火,想起空山盆地的晨雾,游子的心便找到了归处。这座秦巴山城,如今正以 “天府旅游名县” 的崭新姿态,邀请全世界来品味它的红绿交响、古今交融。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