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让世界看见中华之美

发布时间:2024-08-12 21:24  浏览量:29

巴黎奥运会前,《封神一》法语版开始在法国和非洲等地区热映。从2023年7月20日公映至今,这部片子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并将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上映。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当代中国电影人不断用优秀作品展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在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也斩获两项大奖。导演乌尔善透露,《封神三部曲》的后两部正在加快进度制作中。

“道中华”微信公众平台《光影道中华》专栏,邀请了乌尔善,向观众讲述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封神三部曲》改编自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封神演义》,将殷商时代的故事为现代观众徐徐展开,起到了一个古今交汇的媒介作用。《封神一》讲述了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的故事。

其中既蕴含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也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让观众透过电影感悟千年传承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感染力深入人心,引发不同文化的共鸣。

大银幕电影有一种天然的、独有的凝聚人心的力量,可以吸引个人的注意力,凝聚群体的共情心。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影媒介的作用日益重要。

乌尔善认为,传统文化的审美从来都没有过时,它们本身就是美的,而且是每个时代的人看着都觉得美,才会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息。《封神一》中蕴含了诸多青铜器纹样、非遗工艺的元素。比如妲己服饰红色“大袖衫”的创作灵感,来自晚唐时期周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

电影上映后,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到博物馆打卡,在文物古迹里寻找“封神”同款。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乌尔善在采访中提到,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变成当代的文化娱乐产品,让年轻人从中汲取力量,是每一个电影人的使命。用电影语言讲中国故事,重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让年轻观众以国潮为美,让世界看见中华之美,是《封神三部曲》想要努力做的。

乌尔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前没有被充分发掘和展示出来,不是因为它们不符合现代审美,只是因为传统之美暂时没有找到恰当的渠道被充分展现。近些年全国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热,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现在的观众都是“识货”的,那些美好的传统只要准确地、艺术地呈现,就会受到欢迎。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文化符号承载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视觉文化符号是最显性、最直接的呈现形态。如何在电影的艺术塑造中体现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乌尔善表示,其实就是两个关键字——“融”和“铸”。融汇多元,铸牢一体,《封神三部曲》就是完成了这样一个将多元的视觉文化符号融铸成一体的工作。

从采风工作开始,《封神一》就注重对多元文化符号的收集,走访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电影的概念和美术设计则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继续把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多种样态的文化符号进一步深化、美化,融合到一起,铸造成一部美学上完整统一的电影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封神三部曲》剧组成员来自我国10个民族,国内外合作团队来自21个国家。乌尔善表示,这个团队的人员组成,是出于各自工作岗位的需要,自然而然形成的。他们能汇聚在一起,源自于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饰演妲己的新人演员娜然是俄罗斯籍,《封神一》获得百花奖后,娜然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对中华文化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了解、喜爱的过程。能让外籍人士逐步认识、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是电影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之一。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乌尔善提到对历史文化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一些争议,并表示,电影上映之后自己也在持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还专门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自去年8月1日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长期陈列,从“大一统”到“大交融”再到“大团结”,1500余件文物古籍展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乌尔善表示,这些文物古籍为自己未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灵感。如果有机会,希望把更多的中华民族英雄的故事搬上大荧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