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通过一件事断定:他日后必是栋梁之材

发布时间:2025-03-26 13:49  浏览量: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星火

编辑| 照雪下玉关

毛主席学富五车,贯通古今,学识才华不说无人能及,也是鲜有敌手,这样的一位几乎全能的伟人,在少时就展现了远超同龄人的智慧与天赋。

小的时候毛主席究竟有多聪明?他的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就断定他未来不可限量。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但生活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靠着父亲勤劳努力,他们早已脱离了贫苦生活,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可以说,毛泽东小时候虽然时常帮着干农活,却也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的愁苦日子。

2岁时,毛泽东就被带到外祖家生活,那时候外祖家事情很多,没有太多的时间成天照看小毛泽东,便让他表哥带他到舅父开的私塾去玩。

毛泽东的舅父文正莹是个儒雅学子,学识还算出众,为了发挥自己的才能报效宗族,在家中办了一个小小的私塾,负责族中子弟的开蒙教学。

课程内容很简单,基本上都是三字经、千字文以及一些简单的诗词背诵与讲解。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课程,也多是6岁以上的孩子才会来学,对于年纪太小的孩子完全是“天书”。

外祖的本意是让毛泽东去与大孩子们玩,却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端正的坐在了课堂里面听课。

而且令文正莹惊讶的是,毛泽东并不是单纯的听着好玩,而是真的能明白。

发现这一点后,文正莹专门教导他读书识字,让他较早的完成了“学前教育”。

1902年,9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接回了韶山,在那里的私塾入学读书。

私塾的先生古板却负责,当意识到毛泽东的学识已经超过了同龄孩子后,他提议毛父将其送到更好的先生那里。

1906年,毛泽东来到井湾里私塾读书,这里的私塾先生名叫毛宇居,是他同族的堂兄,也是族内学识最渊博的先生之一,在十里八乡素有才名。

毛宇居对自己的这个堂弟兼学生十分的头疼,毛泽东聪明好学,却也贪玩,好奇心强,时常逃课。

这天,毛宇居有事需要外出一趟,嘱咐学生们在屋里背书,自己上“自习”,为了避免孩子们贪玩闹事,他还特意透露自己会在回来后逐个检查。

因为布置的课程之前没学过,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老实背书,避免先生回来后检查,唯有毛泽东毫不畏惧,先生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背着书包去后山上摘栗子去了。

当然,他也不是单纯去玩的,而是一边摘栗子,一边背书,一心二用,却效率惊人。

等到先生回来的时候,他不仅书背的滚瓜烂熟,更是带回了一书包栗子。

先生气的不行,让他背书,没想到他字字详熟,句句通透,更是有火没处发。

这时,毛宇居看到了院中央的天井,突然心生一计,给毛泽东临时出了一道考题。

“只要你做出一首赞美井的诗,我就不追究你今天的过错了。” 毛宇居指着院中的天井说。

面对如此难题,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并没有退缩,他绕着天井转了几圈,心里面就有了主意。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听到毛泽东的诗,先生毛宇居眼前一亮,他没想到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能作出这样一首工整,且富含心境的诗词。

被困住的小鱼亦如被私塾规矩困住的自己,里面饱含着少年人的憧憬与天真。

从这简单的一首诗中,毛宇居仿佛窥见了毛泽东不可限量的未来与璀璨绚烂的人生,这个孩子生来不凡。

意识到这一点,毛宇居不再把毛泽东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在课堂之外因材施教,引导他变得更好。

如果说,毛宇居是毛泽东在知识才学方面的奠基人,那么毛岱钟就是他政治觉醒的引导者。

当时毛泽东正在跟他学习“王法”,即当时的法律,这也是当时学生要学习的课程之一。

毛岱钟与大多数循规蹈矩的先生不同,比起刻板的书本知识,他更愿意引经据典,以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却也从中引出了另一种深意,那就是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那时湖南地区正闹天灾,商人们为了赚取高价,将粮食全部囤积起来,高价卖出。

佃农们辛苦一年却仍然吃不起饭,对商人的行为愤恨不已,一众灾民前去与商人交涉,要求开仓平粜。

商人仗着人多势众,直接将带头闹事的灾民抓了起来,私刑折磨,当地官府视而不见。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不管是对是错,底层人永远是受害者,永远是承担痛苦的那一方。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毛泽东的心中对“王法”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王法”是为了公平与正义诞生,但当这种正义只会出现在少数统治阶级身上的时候,还有公平可言吗?

这样的真相让他发自内心的排斥起了继续学习“王法”,开始在课堂上看其他的文学书籍。

毛岱钟很快的发现了毛泽东的走神,他一开始很愤怒,直到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对“王法”的迷茫与抵触,才沉默了下来。

毛岱钟又何尝不同情那些可怜的穷苦受害者,但“王法”就是无情的,现实就是残酷的,这是他没办法改变的。

“润之,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不能就此放弃律法,从古至今,律法始终在变更与完善,只有了解才能做出改变。”

“当你真正读懂律法的本质,又拥有能够制定律法的能力时,或许就能创造出符合理想的公平与正义的世界。”

毛岱钟为毛泽东指明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或许在当时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忽悠他继续学习“王法”的手段。

但对于处于迷茫的毛泽东来说,这番话照亮了他的内心,也为他未来走上那条艰难的救国之路,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这一生,良师益友,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毛岱钟两位塾师改变毛泽东的觉悟轨迹 金台资讯 2023-12-26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求学之路(上)“邮政杯”湖南日报朗读者之朗读湖南 湖南日报 2023-06-21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