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的学术贡献和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5-03-26 09:41  浏览量:5

王桧林是著名历史学家,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今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行“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暨纪念王桧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共同缅怀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王桧林的史学思想和人格品质,具有大先生的风范,值得珍视。

1952年,王桧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他一辈子深耕中国现代史教研工作的生涯。在白寿彝、王真的关怀培养和无私帮助下,他先是从事为期一年的全校中国通史的教学工作,后又担任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其余时间都在为历史系既定的中国现代史的教研做准备。1956年历史系成立了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他又全程参与了李新主持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的编写工作,重点承担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收集抄录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同时还承担着抗日战争专门组课的教学。“文革”时期,他开始编写《中国现代史》教材,从而为以后确立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上述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一是确立了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高校都还没有开设中国现代史这门课,虽然北京师范大学起步较早,但在收集考证、分析研究资料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需要有巨大的决心和毅力,王桧林一直坚守在这一领域,克服“左”的思想干扰,就如何建立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不断地研究、思考、探索,发表的《关于建立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等论文,凝聚了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思考。1983年《中国现代史》(上下册)终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国家教委文科优秀教材二等奖,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教材,王桧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二是为抗日战争研究搭建广阔平台。王桧林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抗日战争史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与教学功底,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走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十余篇重头论文,所述所议引发人们的思考,填补了学界研究中的诸多空白,产生了重大影响。1985年至1995年,抗日战争研究是史学界的热门,王先生与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仁共同策划,编辑出版了一套大型《抗日战争史丛书》共达50余种,是抗日战争时期各项研究的总汇,为众多专家学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对于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是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绽放光彩。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中,长期注重从政治思想和理论文化方面分析思考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历史的面貌,揭示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因而从1980年起便牵头撰写并于1984年正式出版了第一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86年主编了第一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丛书》,1990年主编出版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这些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学界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也为后继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方法论参考。1998年他主编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传记丛书》,发表《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演变》等关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系列论文,提出了许多卓有见识的看法与观点,直接影响了一代学人对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思考。

阅读王桧林的《三余丛稿——我与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事与势》《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通史》(第12卷)等著作,深深感到其文章每每有独到新颖的视角和观点,视野开阔,逻辑严谨,道理深刻,富有很深的治学造诣和丰富的史学思想,概括起来看,其史学思想的精髓要义体现在如下几点:

史学工作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王桧林指出:史学工作者的任务是非常光荣、崇高而严肃的。因为古今中外历史上,不管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不管是什么样的圣贤豪杰,都要由史学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而要做到这一点,史学工作者就要立足于超越,即以更高明的思维认识和史学修养,站在英雄豪杰之上,超越他们,否则,没有办法做到科学合理分析、评价和批判。史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认识这一点,一丝不苟地对待史学工作这一光荣、崇高而庄严的任务。做到大公无私,秉持正直、正义之心,并培养起深厚的学识和活跃的思维,这样的精神境界才能胜任史学工作的任务。

史学研究要“化腐朽为神奇”。王桧林认为,史学家的研究就是在做“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就是说,史学家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和故纸堆打交道,从过去大量的故纸堆中发现新问题。史学家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和眼光,即从陈旧的零碎的材料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得出新观点,形成一种有体系、有逻辑关系的理论,使陈旧的材料产生出鲜活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驾驭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加以综合分析,概括总结,这就有一个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即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高这个能力就需要学习以往的哲学。通过学习哲学,能够启发你思考反思过去从未想到的问题,诱导你以一种宏阔的眼光看待事物,思考认识问题更加深入。

解放思想是史学研究走出新路的关键。王桧林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解放思想无论是对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还是对于深化已研究过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特别需要的是打开视野,拓宽思路,深入历史的底蕴,加强宏观研究。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才能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来。

如何解放思想?第一,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历史研究中,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指导思想。第二,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去审视历史。事物自身的发展,时间越往后,其内在本质的暴露就越明显;人类社会越发展越复杂,人类的智慧越发展越高超。因此,史学工作者必须随着社会的演进,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去评价历史,才能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第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以往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的继承。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开阔视野、用丰富的精神遗产装备自己大有好处。

1995年秋,我有幸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见到了王桧林。在与王桧林的交流中,他从不谈及自己的穷通利达、前途命运,更不谈自己的专业成就;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除了关心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建设,所谈所议都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从他的言谈中,可体会到他思想学识的渊博,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而这些都源于他淡泊宁静的生活。(杨跃进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