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不仅能解百草毒,更能解人身之毒,“国老”甘草果然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3-25 20:46 浏览量:8
甘草不仅能解百草毒,更能解人身之毒,“国老”甘草果然不简单!
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有“十方九草”之说,而且常常写在处方的末尾,称为“殿军”。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 《本草正》云:“甘草,味至甘,缓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国老是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崇,是以能调和草石,而解诸毒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此段为闲在居士补加)
熟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仲景方中八九不离甘草一药,以致后人邯郸学步也在方中不离甘草,但大多数都是照猫画虎象征性的用上几克,还美其名曰是国老药,其实这种作法,离仲景用甘草的作用相去甚远。
甘草在临床上不是一味可有可无的药,也不是胡椒面什么方子里都可以撒。
《神农本草经》中论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
上述古文献的论述说明甘草是有大用处的;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养血止血等等,其它方面我不谈了,专谈一下清热解毒,在这方面,它是一味难得的好药,有时胜过大家熟悉的金银花连翘之类,这不是夸大之词。
《金匮要略》中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四两折合今60g,治狐惑病即白塞氏综合证;桔梗汤中二两甘草折合今30g治肺痈;一味甘草二两折合今30g治咽痛即今咽炎等等,仲景方中比比皆是。当今名医在这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已故盐山名医张锡纯认为,古方治肺痈初起,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
对此,张氏又有发挥,他的经验是: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3次,屡屡获效。
蒲辅周先生用“甘草油”,可谓一绝,其法是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经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油亦可,花生油及其他杂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
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蒲老说:“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天热疖疮,其效显著。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
借助甘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痱毒和脓肿,中医研究院阎孝诚先生也颇有心得。
阎氏曾于1965年夏,在山西巡回医疗,治疗不少疖肿和痱毒患儿,初用一般清热毒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虽获效于一时,但多反复。后改用生甘草30克,马齿苋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黄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重者水煎服,按上药剂量,每日1剂,一般5-7日获愈,很少复发。
从此以后,阎氏应用上方治各种皮肤感染病,每每获效。对荨麻疹、湿疹、紫癜等过敏性疾病,重用甘草治之,效果也很好,一般3-5岁儿童用量可达30克。
在先圣后贤们的启发和实践引导下,我在临床中也大胆重用甘草治疗诸多感染性疾病,类似于中医的火盛热毒;
如痤疮,疔疮,口腔溃疡,泌尿系感染,咽喉肿痛,老年性阴道炎,等等。收效颇著。现举一例示之:
刘某,女,21岁,经熟人介绍,专程从外地来西安找我看痤疮;
刻诊:人白胖,满脸长出红色小疖子,小黑头,里有脓栓,巳三四年了,青年美女爱漂亮,长了一脸痘痘,四处就治不效,甚是苦恼。观舌尖边红,苔薄,脉寸关浮滑,月经基本正常,饮食二便亦无异常。
辨证:肺胃火盛,热毒蕴结。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生甘草50g 黄芩30g 黄连10g 公英30g 连翘30g 野菊花30g 地丁30g 白花蛇舌草30g 干姜10g 丹参30g 山查15g 白芷10g 花粉25g
七付,水煎服。一日三次。忌辛辣冰冷。
一周后复诊,痘疹减少一半,未有新发。效不更方,上方加桔梗10g皂刺10g,再七付。
三诊痘疹巳退,留有色素斑印记,上方去白芷减五味消毒饮量,加大丹参至50g,又十付彻底治愈,未再复发。
古道瘦马按:
我在治疗痤疮一病时,无不重用生甘草,轻则30g重则50g,清热解毒,收效迅速。此乃吾之经验也。甘草一物不仅能解百草毒,更能解人身之毒,诸位切不可小视,仅视为一调合药,无足轻重。有时用好甘草胜似金丹。
附:群贤见智录
1、贺方礼医生治疗急性乳腺炎常以重剂甘草、赤芍为主药,疗效显著,其中甘草用量为50g。[湖南中医杂志,1990,6 (5):17]
2、孟秀英医生重用玄参、天冬、麦冬、金银花、桔梗、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服,治疗肺痈效良,方中甘草用量为60g。(《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医药集锦》)
按:甘草具有抗茵、抗病毒、抗炎、解毒之作用,凡急、慢性炎症,均可配伍应用,且剂量宜大。
3、吴瑭先生以甘草汤或桔梗汤治疗温病少阴咽痛,方中重用甘草60g。(《温病条辨》)
4、张景岳先生用人参建中汤(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人参、饴糖)治疗虚劳自汗,方中重用炙甘草3两。(《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5、孙建华医生用活络效灵丹合四妙勇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药用丹参、当归、金银花、乳香、没药、川牛膝、甘草,方中甘草用量为30—60g。[山东中医杂志,10 (5): 24]
6、万友生教授是江西名医,擅用四逆散加味煎服治疗胸胁痛,方中甘草常重用60g。(《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7、高仲山教授是黑龙江名医,擅用复脉饮(炙甘草、红参、柏子仁、桂枝、麦冬、生地、阿胶、大枣)加减治疗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心悸证,方中重用炙甘草60g。(《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8、周霭祥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时,在辨证方中常加用大剂量甘草,从20g开始,最多可用至lOOg。[中医杂志,1985,26 (9):9]
按:过敏性紫癜多因于风热瘀毒虚,本案大剂量甘草之作用是:①清热解毒;②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大剂量应用时作用明显;③患此病者多有脾虚气弱,甘草为补中益气之效药。
9、代云波教授是四川名医,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乌头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化裁,选取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七味药组合,命名为乌附麻辛桂姜草汤,以此为治疗风寒湿痹之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方中重用甘草30—60g。(《方药传真》)
按:方中重用甘草,盖取其功者五:①解乌、附、辛之毒;②通血脉,利血气,以助开痹之功;③缓和诸烈药之性;④解拘缓急止痛;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大剂量应用,具抗炎止痛之效。
10、沈源先生是清代医家,在其《奇症汇》中载一病案:一人发生水珠,如汗滴不止,用甘草1斤煎汤三四碗,作三四服,其水即止。
11、唐步祺先生擅用经方治疗肺痿。对于寒湿肺痿,常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化裁治疗。方中甘草可用至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12、王文彦教授是辽宁名医,擅用甘草治疗外感热病、脾胃虚弱证、肝胆疾病、胃肠或横纹肌痉挛、中毒等病证,用量为5~80g。尤其是甘草乃解毒圣药,用于解毒时须大剂量使用。(《方方药传真》)
13、晏友君医生治疗胆道感染方:醋炒白芍、炙甘草、藕节、白矾,随证加减,水煎服。方中炙甘草用量为60—120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14、黄和医师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证属郁热、痰火者,以及急、慢性乳腺炎等,每于辨证方中重用甘草、桔梗各30-100g,取效迅捷。《中药重剂证治录》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有“十方九草”之说,而且常常写在处方的末尾,称为“殿军”。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 《本草正》云:“甘草,味至甘,缓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国老是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崇,是以能调和草石,而解诸毒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此段为闲在居士补加)
熟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人都知道,仲景方中八九不离甘草一药,以致后人邯郸学步也在方中不离甘草,但大多数都是照猫画虎象征性的用上几克,还美其名曰是国老药,其实这种作法,离仲景用甘草的作用相去甚远。
甘草在临床上不是一味可有可无的药,也不是胡椒面什么方子里都可以撒。
《神农本草经》中论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
上述古文献的论述说明甘草是有大用处的;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养血止血等等,其它方面我不谈了,专谈一下清热解毒,在这方面,它是一味难得的好药,有时胜过大家熟悉的金银花连翘之类,这不是夸大之词。
《金匮要略》中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四两折合今60g,治狐惑病即白塞氏综合证;桔梗汤中二两甘草折合今30g治肺痈;一味甘草二两折合今30g治咽痛即今咽炎等等,仲景方中比比皆是。当今名医在这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已故盐山名医张锡纯认为,古方治肺痈初起,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
对此,张氏又有发挥,他的经验是: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3次,屡屡获效。
蒲辅周先生用“甘草油”,可谓一绝,其法是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经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油亦可,花生油及其他杂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
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蒲老说:“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天热疖疮,其效显著。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
借助甘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痱毒和脓肿,中医研究院阎孝诚先生也颇有心得。
阎氏曾于1965年夏,在山西巡回医疗,治疗不少疖肿和痱毒患儿,初用一般清热毒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虽获效于一时,但多反复。后改用生甘草30克,马齿苋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黄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重者水煎服,按上药剂量,每日1剂,一般5-7日获愈,很少复发。
从此以后,阎氏应用上方治各种皮肤感染病,每每获效。对荨麻疹、湿疹、紫癜等过敏性疾病,重用甘草治之,效果也很好,一般3-5岁儿童用量可达30克。
在先圣后贤们的启发和实践引导下,我在临床中也大胆重用甘草治疗诸多感染性疾病,类似于中医的火盛热毒;
如痤疮,疔疮,口腔溃疡,泌尿系感染,咽喉肿痛,老年性阴道炎,等等。收效颇著。现举一例示之:
刘某,女,21岁,经熟人介绍,专程从外地来西安找我看痤疮;
刻诊:人白胖,满脸长出红色小疖子,小黑头,里有脓栓,巳三四年了,青年美女爱漂亮,长了一脸痘痘,四处就治不效,甚是苦恼。观舌尖边红,苔薄,脉寸关浮滑,月经基本正常,饮食二便亦无异常。
辨证:肺胃火盛,热毒蕴结。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生甘草50g 黄芩30g 黄连10g 公英30g 连翘30g 野菊花30g 地丁30g 白花蛇舌草30g 干姜10g 丹参30g 山查15g 白芷10g 花粉25g
七付,水煎服。一日三次。忌辛辣冰冷。
一周后复诊,痘疹减少一半,未有新发。效不更方,上方加桔梗10g皂刺10g,再七付。
三诊痘疹巳退,留有色素斑印记,上方去白芷减五味消毒饮量,加大丹参至50g,又十付彻底治愈,未再复发。
古道瘦马按:
我在治疗痤疮一病时,无不重用生甘草,轻则30g重则50g,清热解毒,收效迅速。此乃吾之经验也。甘草一物不仅能解百草毒,更能解人身之毒,诸位切不可小视,仅视为一调合药,无足轻重。有时用好甘草胜似金丹。
附:群贤见智录
1、贺方礼医生治疗急性乳腺炎常以重剂甘草、赤芍为主药,疗效显著,其中甘草用量为50g。[湖南中医杂志,1990,6 (5):17]
2、孟秀英医生重用玄参、天冬、麦冬、金银花、桔梗、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服,治疗肺痈效良,方中甘草用量为60g。(《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医药集锦》)
按:甘草具有抗茵、抗病毒、抗炎、解毒之作用,凡急、慢性炎症,均可配伍应用,且剂量宜大。
3、吴瑭先生以甘草汤或桔梗汤治疗温病少阴咽痛,方中重用甘草60g。(《温病条辨》)
4、张景岳先生用人参建中汤(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人参、饴糖)治疗虚劳自汗,方中重用炙甘草3两。(《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5、孙建华医生用活络效灵丹合四妙勇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药用丹参、当归、金银花、乳香、没药、川牛膝、甘草,方中甘草用量为30—60g。[山东中医杂志,10 (5): 24]
6、万友生教授是江西名医,擅用四逆散加味煎服治疗胸胁痛,方中甘草常重用60g。(《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7、高仲山教授是黑龙江名医,擅用复脉饮(炙甘草、红参、柏子仁、桂枝、麦冬、生地、阿胶、大枣)加减治疗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心悸证,方中重用炙甘草60g。(《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8、周霭祥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时,在辨证方中常加用大剂量甘草,从20g开始,最多可用至lOOg。[中医杂志,1985,26 (9):9]
按:过敏性紫癜多因于风热瘀毒虚,本案大剂量甘草之作用是:①清热解毒;②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大剂量应用时作用明显;③患此病者多有脾虚气弱,甘草为补中益气之效药。
9、代云波教授是四川名医,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乌头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化裁,选取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七味药组合,命名为乌附麻辛桂姜草汤,以此为治疗风寒湿痹之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方中重用甘草30—60g。(《方药传真》)
按:方中重用甘草,盖取其功者五:①解乌、附、辛之毒;②通血脉,利血气,以助开痹之功;③缓和诸烈药之性;④解拘缓急止痛;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大剂量应用,具抗炎止痛之效。
10、沈源先生是清代医家,在其《奇症汇》中载一病案:一人发生水珠,如汗滴不止,用甘草1斤煎汤三四碗,作三四服,其水即止。
11、唐步祺先生擅用经方治疗肺痿。对于寒湿肺痿,常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化裁治疗。方中甘草可用至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12、王文彦教授是辽宁名医,擅用甘草治疗外感热病、脾胃虚弱证、肝胆疾病、胃肠或横纹肌痉挛、中毒等病证,用量为5~80g。尤其是甘草乃解毒圣药,用于解毒时须大剂量使用。(《方方药传真》)
13、晏友君医生治疗胆道感染方:醋炒白芍、炙甘草、藕节、白矾,随证加减,水煎服。方中炙甘草用量为60—120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14、黄和医师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证属郁热、痰火者,以及急、慢性乳腺炎等,每于辨证方中重用甘草、桔梗各30-100g,取效迅捷。《中药重剂证治录》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