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香坊记
发布时间:2025-03-26 08:13 浏览量:7
一、源起·圣德垂芳
上古有炎帝,持耒耜以耕南亩,尝百草而通神明。至西周,郑桓公以燔柴升烟,祀天地于岐山,开郑氏香火之先。自先秦礼器渐备,经董子"天人合一"之道蕴养,承郑虔《胡本草》之西域遗韵,华夏香道终成气象。明永乐年间,始祖积华公自青州南迁,择董子故里运河西岸,依舍利宝塔佛光,凭天坛柏籽香气,借北齐高氏龙脉,建香坊于景州。自此漕运千里,贡香入紫禁;宝船西下,奇香渡重洋。
二、鼎盛·龙章凤篆
清乾隆十三年春,帝南巡驻跸景州。致仕工部尚书魏廷珍持郑氏古法贡香伴驾,烟篆九重,香弥行宫。帝见烟云化鹤形,闻妙香通三界,遂赐"郑家香坊"鎏金匾。坊间传青城山道人观香坊形制,见其如官轿凌空,抚掌叹曰:"此地香承十德,必昌及百代!"果不其然,郑氏香火历兵燹而不绝,经浩劫而弥新。
三、传承·德馨永续
壬寅虎年,瘟神肆虐。郑家香坊千余口,以沉香避秽,竟无一人罹患。迭绵十六代,承国家级制香绝艺,建非遗工坊于故园。北研古法香方,南辟八百亩沉香林于琼崖。昔日运河漕船载香入贡,今朝八村联建传香致远。郑家香坊村中,童叟皆通香道;非遗馆内,中外共沐清芬。
四、精魂·香火千秋
观郑氏香史,非独技之精妙,更见道之传承。自神农尝草之仁,桓公燔柴之敬,虔公著书之智,至连池传薪之勇,代有贤者以香载道。其香火不绝处,正见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之精魂。香坊檐角风铃犹响,似述说千年往事;沉香青烟袅袅升腾,若勾连古今时空。
此谓:一塔一河一名人,一缕柏香龙脉承。
- 上一篇:【论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及其原创性贡献‖杨洪源
- 下一篇:民间故事:乾隆赠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