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清丽间的山河史诗——评张忠贤的青绿山水画
发布时间:2025-03-25 15:46 浏览量:7
张忠贤的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当代审美意趣交融的典范。作为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羲之书画院院长,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水墨与青绿山水领域,以“为祖国山河立传”为艺术使命,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双重维度中,构建出古朴与清丽共存、雅俗共赏的艺术格局。
一、师承与积淀: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张忠贤的艺术之路始于早年师范美术专业的学习,师从王抚东先生奠定绘画根基,后拜唐玉润、李悦民研习书画,并得魏紫熙、齐良迟等大家亲授。这些名家在笔墨技法与文人画精神上的深厚积淀,为其艺术语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养分。他深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理,不仅临摹宋元明清经典山水画作,更数十次深入大别山、太行山写生,将自然山川的雄浑与细腻转化为笔下气象。其青绿山水作品中,宋元山水的严谨构架与明清文人画的诗意意境交织,展现出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转化。
二、青绿之韵:色彩与诗意的交响
青绿山水作为中国画的瑰宝,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追求“丹青”之华美与自然之灵秀。张忠贤的青绿山水继承唐宋传统,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恢弘气象,同时融入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大青绿的富丽堂皇,又兼具小青绿的淡雅清新。例如,其笔下“林壑清晖”“渔歌唱晚”等场景,以矿物颜料层层渲染,山石肌理分明,云雾氤氲流转,既呈现青绿山水的装饰性美感,又以水墨的虚实变化赋予画面流动的诗意。
北宋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王维,而张忠贤的山水画同样追求笔墨的诗化。其作品常以古典诗词为灵感,如《醉翁亭记》中“林壑尤美”的意境,通过青绿设色与水墨皴擦的结合,将文学意象转化为视觉语言,形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三、造化与心源:写生中的自然观照
张忠贤的艺术实践强调“师造化”的重要性。他常年深入大别山与太行山写生,观察四时山色之变,捕捉晨昏光影之妙。其笔下的大别茶林、太行岩嶂,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苍劲,又透出南方山水的温润秀逸。例如,他在表现太行山云海时,以青绿设色烘托云气的流动感,又以枯笔皴擦山石肌理,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张力。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提炼与升华,使其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形似,升华为对山河精神的礼赞。
四、古朴与清丽的融合:雅俗共赏的审美探索
在艺术风格上,张忠贤力求突破传统青绿山水的程式化局限。他借鉴元代赵孟頫“以书入画”的理念,将书法线条的节奏感融入青绿设色中。其书法功底赋予山石轮廓以遒劲笔力,而青绿与水墨的交融则平衡了色彩的浓艳与笔墨的含蓄,形成“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拙”的独特气质。例如,其作品《林壑清晖》以小青绿技法表现山间晨雾,淡雅的青绿与水墨皴染相得益彰,既保留文人画的清逸,又兼具民间审美的亲和力。
五、当代启示:传统文脉的延续与创新
张忠贤的青绿山水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回应。在文人画与院体画的融合中,他探索出一条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接受度的路径。其作品既可作为美术馆中的艺术经典,亦能融入现代生活空间,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桥梁。正如明代仇英将青绿山水推向世俗化高峰,张忠贤亦以“雅俗共赏”为旨归,赋予古老技法以新的生命力。
结语:山河立传,笔墨寄情
张忠贤的青绿山水画,是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与山河精神的共振。他以笔墨为舟楫,穿梭于古今之间,既为传统青绿山水注入时代气息,又以“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使命感,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壮丽史诗。其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曲对自然与人文的深情赞歌,印证了青绿山水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的永恒魅力。
(张成 2025年3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