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琴韵里的屈子情长与千古知音
发布时间:2025-03-25 20:19 浏览量:4
古琴名家说岳阳
杨 青
岳阳古琴之韵,是文脉与琴心的千年交响。其根脉深植于洞庭烟波与潇湘之畔,既承屈子“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思,亦融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襟怀。
自黄帝制乐于洞庭、伏羲文明肇启天岳幕阜,至屈原行吟泽畔以琴寄志,岳阳古琴始终与文人风骨相生相契。南宋郭楚望泛舟南湖,望九嶷云蔽而怆然抚弦,一曲《潇湘水云》遂成“惓惓故国之思”的绝唱;明代《洞庭秋思》以“悲秋”入韵,暗合江南文人“怨而不怒”的美学境界。历代琴谱所载《离骚》《屈原问渡》等曲目,更以音声重构楚辞风骨,令屈子精神于宫商间永生。
“传统是一条河流。”岳阳古琴之当代意义,正在于以琴为媒,贯通古今。回想2013年,我曾在岳阳讲学传授《平沙落雁》与《欸乃》等与岳阳相关的古琴名曲;在君山岛湘妃竹旁演奏《二妃思舜》;在岳阳楼前举行雅集;在南湖小学举行“太古遗音”的古琴文化讲座;在会展中心举办了“巴陵胜状”古琴音乐会等。
如今,岳阳正打造“琴曲之都”,演绎“洞庭琴韵”,令琴与楼胜景辉映,恰如《鹤鸣九皋》之清音,在潇湘这片土地上流传。
——作者系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楚风琴韵里的屈子情长与千古知音
胡 胜
岳阳,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之地。岳阳楼,这座矗立于洞庭湖畔的千古名楼,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也承载了无数文人骚客的情感寄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岳阳的壮丽景色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成为千古绝唱。在这片湖光山色之中,古琴之音仿佛更加悠扬,它穿越时空的旋律,与岳阳的自然美景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文化画卷。
屈原问渡汨罗江
屈子祠,位于汨罗市汨罗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又称屈子庙、汨罗庙、三闾祠等。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是从楚国郢都放逐江南水国,客居汨罗江畔,神游沅湘洞庭。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屈原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忠诚、理想、忧国、爱民等核心价值观。其中,《离骚》是其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是《诗经》之后另一座文学高峰。
与屈原有关的古琴曲有多首:《离骚》《远游》《渔父辞》《泽畔吟》《屈原问渡》《搔首问天》《屈子天问》《屈原》《吊屈原》《宋玉悲秋》。
晚唐时期,琴人陈康士为了纪念屈原,以《离骚》原诗为主题,创作了一首同名古琴曲《离骚》。这曲《离骚》共九段(也有十一段版本),古琴曲《离骚》格局宏大,结构复杂严谨,技法繁复,层次清晰,感染力强。不仅延续了屈原《离骚》的文学主题,还通过古琴的演奏,将屈原的悲壮与沉郁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琴曲《离骚》的流传,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更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理想传承了下来。每到端午节,琴人会为了纪念屈原而弹奏此曲,将诗中的悲壮与沉郁情感转化为音符,于指尖传递,让人们能跨越时空,感受千年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屈原问渡》是一首以屈原为题材的古琴曲,讲述了屈原被放逐后,为楚怀王不识其忠心而独自伤悲,向渔父问渡,后投汨罗江而死的悲壮故事。此曲不仅是对屈原忠诚与悲剧人生的深刻反映,更是后人对其无尽哀思与敬仰的体现。《屈原问渡》收录于多部古代琴谱之中,如《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等,成为古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搔首问天》与《屈子天问》两首琴曲均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它们以音乐的形式再现了屈原对天地万物、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质疑,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抗争。
《泽畔吟》与《渔父辞》两首琴曲则是根据屈原与渔父的故事创作而成。在《泽畔吟》中,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向渔父倾诉自己“郁结蒙尘”之情;而《渔父辞》则描绘了屈原与渔父的经典对话,展现了屈原宁肯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远游》收录于《西麓堂琴统》,后记“楚三闾被谗见放,伸志远游之篇,肆情傲物,游绅八表,避世之士,而作此以宣其湮郁不平者也,王明受福,付之三叹。”
《沧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歌者名渔夫,一位没名字考证的隐者。在《楚辞·渔父》里可以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鱼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渔父对屈原的劝导蕴含着一位哲人和一位诗人的深层的理解及同情,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渔人的莞尔而笑意味情长,击桨远去那沧浪之歌依然余音袅袅……后人将其谱成古琴曲,名为《沧浪歌》,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内容。
古琴曲与屈原的情缘,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这些琴曲不仅传承了屈原的忠诚与悲壮人生,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着后世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屈原,这位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高洁的品格、非凡的才华和不朽的诗篇,成为了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伯牙子期调弦口
华容河,又名调弦河,位于岳阳华容县,起于华容县调弦口(现属于湖北石首市调关镇)。
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俞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相传是伯牙为钟子期调琴弦的地方。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琴艺高超,但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他的琴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断弦绝琴,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自先秦流传至今,有许多版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吕氏春秋·本味》《列子·汤问》和《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本味》是真实准确记载知音故事的最佳版本。
伯牙抚琴,以高山流水之音,抒胸中丘壑。巍巍高山,象征着志向的高远;洋洋流水,隐喻着心绪的绵长。钟子期闻弦歌而知雅意,一语道破琴音中的意境,成就了千古知音的佳话。琴音本无形,却因知音的存在而有了灵魂。遇知音,惜知音,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刻画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水星上有座山以“伯牙”命名,古琴曲《流水》遨游太空,寻觅地球以外广袤宇宙的知音。
历来文人对于高山流水也是向往不已。
《伯牙》
宋·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放言十首 首二》
宋·黄庭坚
匣中绿绮琴,欲抚已绝弦。
问弦何时绝,钟期谢世年。
正声不可闻,千载寂寞间。
未有颜叔子,安知柳下贤。
《伯牙绝弦图》
宋·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高山流水,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心灵之境的写照。伯牙的琴音,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感悟。钟子期的理解,则是对这种感悟的共鸣。这种心灵相通,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成为千古佳话。
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只是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而毁于民国。华容调弦口,作为伯牙与钟子期故事的发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琴音袅袅,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穿越千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这个地方,见证了伯牙子期的心灵相通,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华容调弦口,它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也在这琴音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作者简介
胡胜,1988年出生于岳阳。青年古琴演奏家、青年斫琴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古琴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巴陵琴社社长、岳阳琴会副会长、岳阳古琴协会副会长、种得琴院创始人、种得堂品牌创始人。编著有《琴学入门》《琴学初阶》《琴学正声》《巴陵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