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山海经》开始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03-25 16:32 浏览量:7
字耕农《山海经》踏勘第1站:广西北海——《山海经》开始的地方
(说明: 本文节选自张钦恒《上古舆地图:山海经证真》书稿)
卷一 南经之山(之前多写为 南山经 ,易与第一节“南山经”混淆,故采用原书本章末尾的统称“南经之山”,西、北、东、中各方山系同此。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
《南山》从广西、广东北部往东直至福建沿海,就是南岭;
《南次三》更在《南山》以南,指广东中部到闽南九龙江流域;
《南次二》则最靠北,从湘西到舟山岛。
地学家王成组的看法则是南山三列从北往南依次排列,
《南山》在长江南岸,《南次二》从湘西往东,《南次三》大概是南岭。
动物学家郭郛《山海经注证》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罗列了古今主要研究者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意见是,《南次二》还是最靠北,从湘西张家界往东到舟山群岛,这显然来自谭说。与谭其骧不同的是,他认为《南次三》是从广东西北的广宁到惠州,要更靠北和东。
然而以上这些假说都经不起推敲,《南次二》是《南经之山》三列中里程最长的,达到7210里,以上推断结果显然过短。若将《南山》定为从广西钦州经广东到福建沿海,则位置在最南边。而按照原书,《南山》是三列中里程最短的,这样安排则显得过长。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则认为《南山》起点是广西内陆猫儿山,这样就无法解释“西海”,也无法解释结尾倒数第二山“青丘山”的具体所指,根据里程更是到不了“东海”,只能在内陆地区终结。
因为《南山》长度为2950里,却从广西到粤东甚至福建沿海的“东海”;
而《南次三》长度为6530里,却从更靠东的广东向东到海。
谭其骧教授的“山经地域概貌示意图”里,《南山》在《南次三》以北而且更长,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郭郛和谭其骧一样,也同样没有考虑里程的问题,然而郭郛认为“西海”可能指广西北部湾,这个观点是相当有价值的。
总之,以上这些观点反映的实际距离与原书的里程长短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如此种种,这些结论显然是于理不通的。所以,谭其骧发出了“此经(南次三)最难征实”之叹。
谭其骧教授认为《南次三》两处“渤海”皆指今珠江口,以及后段的“黑水”可能指韩江,“佐水”可能指九龙江或晋江。这些论断基本上都是合乎逻辑而且难能可贵的,笔者完全赞同。
郭郛《山海经注证》69页引谭说:南山经共有39山,可指实的只有三座,仅占十三分之一。南山三经,方向都是自西而东。南次三经在南岭以南。总括上文所考,南山经地域范围,应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现今的浙闽赣粤湘五省地。”
综上,笔者对《南经之山》三列的总体看法如下,
《南山经》——如依谭说,则“西海”落空,里程与《南次二》《南次三》亦不符,从广西经广东到福建沿海,原书中《南山》里程与《南次二》《南次三》相比还不到一半,如此安排则《南山》里程被明显夸大,长度与另外两列不相上下,而方位上《南山》又与真正在岭南的《南次三》重叠。
《南次二经》——谭其骧借鉴清代汪绂的意见认为是从湘西到舟山群岛,完全没有考虑里程,也并未指出其中关于火山喷发的描述。笔者认为“望丘山”即台湾省大屯火山5000年前的喷发,谭氏等学者都误认为舟山群岛之日出。
《南次三经》——谭其骧对大致方位的判断基本正确,因为前文《南山》位置推断产生差错,占用了《南次三》前段的位置,所以他只能将错就错,将本在贵州、广西、湖南境内的开头几座山都安排到了广东境内,到了“渤海”即古珠江口今“大湾区”一带,就归于正确了,后半段山水方位推断大致无误。
字耕农 《山海经》山系分布总图(豫西八列另图)
说明:考虑到《山海经》对“流域”概念的关照,因而颇疑《南山》指“珠江流域以南独流入海诸河”这个现代地理概念,其位置大体上也与西汉合浦郡的北界相当。本列山系提及的四条河流大致为今广西南流江、广东鉴江、漠阳江、潭江。如此则本列山系是所有26山系之中位置最靠南的一列。具体山峰确定难度较大,尤其是没有提及河流发源的,目前只能在地图上大概推断,实地考察才是最终确认的唯一途径。本列山系是珠江流域南界分水岭的一段,南岭是珠江流域北界分水岭的一段,后文《南次三》主要内容即为南岭。郭郛也主张《南山》在两广,但有很多推论明显不合理,详见文内。
1.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按,这一带西流入海的河流,广西的钦江和南流江都是符合的,然而这里只提到了一条河流,再下一条是往东1050里之外东流的河流。因而只能在钦江和南流江二者取一,显然要选取更靠东而且更长的南流江而不取郭郛钦江之说。更不用说还有“育沛”即合浦珍珠等旁证。
䧿山,即广西大容山-六万大山-北海冠头岭一线山系的统称。䧿,即鹊。即喜鹊或褐翅鸦鹃、小鸦鹃这些形似喜鹊的南方鸟类。大容山、六万大山一带多有分布。
根据下文各山方位距离反推,则䧿山为大容山山脉,主峰梅花顶,海拔1275米。
招摇之山,招摇,可能得名自春秋战国以来天文学上的星宿名“招摇”,如《楚辞·九叹•离世》:“指日月使延照兮,抚招摇以质正。”王逸注:“招摇,北斗杓星也。”
招摇之山,就是喻指这个山就像个勺柄一样伸向大海,当今北海市官网称像个犀牛角一样伸向北部湾(西海),招摇之山即今北海市冠头岭。西海即北部湾,下文东海即雷州半岛以东的南海。可见这里以雷州半岛为界,将南海分别称为西海、东海。
招摇之山:北海冠头岭,临于西海(北部湾)之上,是可以确认的
“多桂”以下直至结尾,都是指䧿山即大容山-六万大山山脉的矿产、植物及动物分布情况,不仅仅是招摇之山一座山峰。关于这座山峰的独特描述,仅仅为“临于西海之上”一句,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桂,《山经》全篇仅此一见。《西山》臯涂之山有“桂木”,应为木犀科桂花。此处之桂与后世广西一带称“桂林”、“桂”符合。此桂非木犀科桂花,而是樟科乔木肉桂,主要分布在岭南的广西广东交界处一带,《山经》独言此山多桂,可见此山必然是当时盛产野生肉桂之首选地,甚至被认为是肉桂的原产地。
樟科植物肉桂,调味品桂皮,药材桂枝,生于岭南
木樨科植物 桂花 ,花可泡茶,全国广泛分布
《大荒西经》有两处“桂山”、《海内经》也有一处,其中或许有同指此招摇之山、鹊山者。《吕氏春秋·本味》提及中国美食即有“招摇之桂”。可见,至少到战国末期,这一带的肉桂已经名满天下。中原人把肉桂当作调料甚至中药的历史十分悠久,《逸周书·王会解》言各地特产贡献为“自深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将“深(自深)”标注在今湖南永州与广西桂林交界处一带。《穆天子传》反映了一些西周时期的习俗,“桂薑”并称,作为赠赐给西北内陆部族的国礼。李学勤《字源》一书认为“桂”字目前发现最早的字形出自战国时期的《包山楚简》。
祝余,郭郛认为是山韭菜。然而《山经》野生植物多次出现“韭”,故而存疑。
迷榖,郭郛认为是雌性榖树,俗称构树。雌雄异株,雌花序球形,花蕊红色,较为艳丽,故而言“四照”。然而榖树(皮白者)、楮树(皮斑者)分布范围极广,为何此处独言迷榖而他处不言?榖、楮在全书出现十数处,主要集中在《中经之山》,显然与此不同。
笔者认为迷榖不是构(榖)树、楮树,因为《山海经》全书榖、楮多次出现,并且符合构树全国广泛分布这个事实,而迷榖全书仅此一处而且特别介绍,显然并非普通常见的构树、榖树、楮树。既然叫“迷榖”,或许是因为与榖树、构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花绿果红。
构桃,榖树、楮树的果实
“四照”于全书独此一处,笔者认为是四瓣的意思,并非向四方照耀,花又不是火光、蜡烛,也不可能照耀四方。四照是四向的意思,就是说花瓣分为四片,而且呈十字形,好像指着四个方向。因为有一种树木开四瓣的花,就叫“四照花”,显然是这种特征的反映。
四照花
资料显示广西有“黑毛四照花”的分布,该树种也具有榖树一样的花绿果红特征,与榖树相似,又因花果皆有提神醒脑之功效即“佩之不迷”,故被称为“迷榖”。
其花四照的四照花
四照花(迷榖)的果实,与构桃(榖树)有些相似
狌狌,又作猩猩,动物学家郭郛认为即今所谓猩猩,然而国内早已在数万年前灭绝,不可能被《山海经》反映出来。《山经》仅此一见,《海内南经》4见,其中2处为“狌狌知人名”,笔者根据其上下文推断即指历史上著名的“三峡猿啼”,而狌狌指灵长目长臂猿科动物长臂猿,并非当今的灵长目人科动物猩猩。此处狌狌分布的地理位置与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甚至湛江红树林即“其氾林三百里,在狌狌东”可以互证。《逸周书·王会解》有“都郭生生欺羽。生生,若黄狗人面能言”。或曰都郭即都庞,即南岭中的都庞岭。而《山经》中唯一有狌狌之山即此䧿山,故应与《王会解》的都郭所指为相同的情形,也可能随着历史上气候、植被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迁徙,两地都在岭南广西境内,相距也不算太远。
白耳的狌狌,即北白颊长臂猿,至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仍有分布
考古发现粤西有数万年前的猩猩化石,至于《山海经》反映的五千年前(详见《南次二经》望丘山一节)这个时期是否仍有猩猩存活则未知。当今国外最近的种群是婆罗洲猩猩,在印尼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沙捞月一带。《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指三峡猿啼,可知此狌狌很可能也是指北白颊长臂猿。
猩猩是人科动物,并非《山海经》里的狌狌
丽麂之水,即南流江-廉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古代亦称合浦水、廉江。发源于广西玉林北流大容山南侧,向西南流经广西北海入北部湾。该水是古代南北水路交通一条大动脉的最南段。这条大动脉大致为北部湾-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漓江-湘江-长江-汉江。
南流江东岸有一条支流至今仍叫“丽江”,注意不是云南的城市丽江。只是水量较小,多年总径流量仅为4亿立方米,占南流江总径流量56亿方的8%左右,流程较短只有51公里,似乎不可能被视为南流江的上源,然而流向符合。其源头为陆川县凤凰岭,一路向西北流汇入南流江再西南流入北部湾。
南流江流域
育沛,郭郛引民国学者章鸿钊《石雅》的看法认为是琥珀。然而琥珀并非该书所言一定要产于海滨河流中,而且上古时期也并非最早在中国发现,早期都是舶来品,后来才在国内发现了琥珀矿。笔者认为育沛当即海水珍珠蚌所产之珍珠,合浦珍珠即“南珠”,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就出产在当今北海市滨海地区,古代长期属于合浦郡。珍珠有解毒生肌的药效,佩戴珍珠可以预防一些疾病尤其皮肤病的发生。
琥珀,功效为安神定性;况且广西出产琥珀的地方是梧州岑溪,并不是北海
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南珠即北海合浦珍珠,可美容养颜,对皮肤有益
《禹贡·荆州》有“厥篚玄纁玑组”,玄纁是染为深色近乎黑色的丝绸,疑似后代广东顺德香云纱的前身,玑组即为丝绸编织的合浦珍珠串。《逸周书·王会解》言南海一带的特产贡献有珠玑,其实产地就在包括北海合浦的南海北部湾(西海)一带。这些文献记载无疑都是上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连接线,在古代长期存在。北海市(古合浦)作为上古海上丝绸之路首港,其实是最早的中国南大门。秦始皇征南越之后,尤其是南越王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往广州(古番禺)转移。
当然《山经》里多次出现了“珠”,有珠玉、珠蟞鱼等,这些珠都是指淡水珍珠,也未言其有类似“育沛”的保健功效;《海内西经》开明一节有“珠树”,指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一种缀满珍珠造型的青铜神树。
瘕疾,一般解释为腹中结块,或认为通“蛊”,指感染寄生虫,旧注多持此说。佩戴珍珠就能治腹内结块甚至寄生虫,恐于理不通。笔者以为当与“瑕”通,古语称“瘕疵”即瑕疵,指牛皮癣等皮肤病。珍珠外用可治疗刀伤、擦伤、烫伤、烧伤、湿疹、水痘等多种皮肤损伤,古人发现海珠有益皮肤病也在情理之中,故称“佩之无瘕疾”。】
珠江流域图上可见《南山经》主要山峰为珠江流域南界分水岭南麓,河流属于珠江流域以南独流入海诸水
2.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按,本列山系里程无法直接推算,根据下文《南次二》推算结果,可知南山系列里程换算标准约为每百里合今15-20公里,则此“三百里”约合今45-60公里,本列山系均依此标准换算,不再重复交待。
根据方位及里程,堂庭之山约在广西玉林北流市古鬼门关一带。据北流市政府官网介绍,北流素有“粤桂通衢”之称,古鬼门关为中原通往廉州、琼州的必经门户。
自东汉以来,北流陆路交通主要靠城南外码头至勾漏甘村鬼门关之驿道。
中国十大名关——鬼门关位于今广西北流市城西,介于北流、玉林两市间,地处于六万大山与大容山交接之处。有两峰对峙,其间阔30步,俗号鬼门关。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经此勒石,残碑尚存。因其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据南宋《舆地纪胜》则本名“桂门关”。马援、李德裕、苏轼、徐霞客等历史名人曾经到此。
玉林北流鬼门关,上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要冲,水陆连接点
其实,本列山系经过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交通要冲、水陆连接点玉林北流的鬼门关,先秦直到三国时期,中原到钦、廉、雷、琼甚至交趾的道路经过于此。秦汉魏晋时期中国大陆出海的南大门,在北部湾的广东徐闻、广西北海及日南(今越南北部)一带。
郭郛认为是六万大山,是因为没有认真解读上文,上文鹊山其实已经包含了六万大山乃至冠头岭,否则怎么能“临于西海之上”?
棪木,《尔雅·释木》棪,郭璞注“其子似柰而赤,可食”。郭郛认为即柰、林檎、花红、野海棠。其实郭璞注已经说明不是柰,只是似柰。笔者认为是红果对叶榕。
白猿,郭郛认为是白眉长臂猿,雌猿基本上为白色;笔者认为白眉长臂猿只有眉毛是白的,通体为黑色,还不足以称为白猿;如今中老越三国交界处分布的北白颊长臂猿,雌猿基本上为白色,似乎更有可能。白猿全书仅二见,另一为《南次三》第4山发爽之山,皆在岭南两广境内,理论上符合这种动物的区系分布。
水玉,郭璞注即水精,郭郛注水精即水晶。
如果认为前文为陆川凤凰岭,则此山应为北流京斗岭一带。除了要符合原书方位、里程,还要处在珠江流域南界分水岭一线。况且与“堂庭”之名义近,可见古今对山峰特征的描述是一致的。】
字耕农绘制的《南山经》山水分布示意图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本号制作的表格、绘制的地图、拍摄的照片同样属于作品范畴。来自网络的配图,仅为优化自媒体读者视觉体验,不属于本作品范畴,特此声明。)
- 上一篇:鞋匠作文900字(精选10篇)
- 下一篇:方韬丨知识嬗变与汉晋《左传》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