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高庆春:篆书世界里的楚地行者

发布时间:2025-03-25 11:25  浏览量:4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高庆春 西泠印社理事 湖上印社学术顾问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兼书法培训中心主任等。

听于无声(白文)

山川异域(朱文)

复归于婴儿(白文)

心足身长闲(白文)

著手成春(朱文)

拂尘(朱文)

尊道贵德(朱文)

身穷心甚泰(白文)

少卖弄(白文)

不知老之将至(朱文)

梦到梅花(白文)

春蚓秋蛇(朱文)

若将书法比作江湖,高庆春必是那位身怀绝技却独行于楚地密林的侠客。他的刀笔之下,篆书不再是青铜器上斑驳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呼吸与心跳的鲜活生命。

高庆春对战国简帛书的情有独钟,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临习楚简帛书,并非机械复刻,而是捕捉其“天真烂漫”的神韵。那些竹简上跳脱的笔画,在他笔下化作苍茫的墨线——圆转中藏方劲,流畅里见涩拙,仿佛将楚地巫风的诡谲与江汉平原的旷达揉进宣纸。曾有评论家形容他的篆书“似冶出金,随意流走”,既有古文字的厚重,又透出草书的恣意,恰如他在诗中所言:“做人唯忠厚,为艺敢争先”。

2025年初,他闭关三日完成六条屏巨作《庐山谣》,以篆书写尽李白的豪情。单条两米余高的尺幅,常人望而生畏,他却如驯兽师般驾驭笔墨:字势或稳如磐石,或摇曳生姿;用笔时中锋沉厚,时侧锋飞白,甚至大胆引入颤笔、逆锋,让楚篆的“小字基因”在巨幅作品中迸发出交响乐般的磅礴。末行故意留白,章草落款如溪流蜿蜒,这份“留白哲学”恰是他对传统的叛逆与致敬。

面对楚篆文字不足的难题,他像个狡黠的炼金术士——金文、小篆甚至隶书结构都被他熔铸重组,以“楚篆化”的笔意统一全局。旁人纠结于文字学的纯粹,他却笑谈:“遗貌取神,方得楚韵。”这种“不守成规”的创作观,让他的作品既有古文字的深邃,又带着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就连篆刻,他也将战国玺印的奇崛与吴昌硕的浑朴嫁接,刻刀下既有封泥的斑驳沧桑,又有现代构成的张力。

褪去专家“理事”“评委”的光环,高庆春更像一位痴迷笔墨的手艺人。他曾在采访中调侃:“写篆书像打太极,得松中有紧。”这份举重若轻的智慧,或许源于他对生活的体悟——正如他笔下那些“稳中带险”的字形,人生亦需在规矩与自由间寻得平衡。当年轻书法家们将他的作品奉为圭臬时,他却自嘲仍在“探索失败的边缘”,这种谦卑与野心交织的姿态,恰是艺术长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高庆春的篆书江湖里,没有故作高深的玄谈,只有刀笔与宣纸碰撞出的生命律动。他像一位穿梭于古今的驿使,用笔墨将楚地的巫风汉韵,译成当代人能读懂的诗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