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年轻过?18岁毛泽东闯长沙!“两个热血第一次”勇击现实

发布时间:2025-03-25 10:27  浏览量:3

1

长沙,古称“长沙“,是湖南的省府。

是的,这个城市有个很奇特的地方在于,它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叫长沙了。

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秦朝设置的“长沙郡”。

现在的长沙是一个网红城市,消费城市,娱乐城市。

生活有时候要从夜里十二点才开始。

似乎,长沙人民已经在享乐主义的风气下,变得萎靡不振、不思进取。

这只是表象,只要去深入接触到长沙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秉性,才会发现,骨子里,他们还是民风剽悍,脾气大,不服输的湖南崽。

毕竟,这里自古就是一个不消停的地方(与之相似的,还有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州),人民也最具有反抗精神,换句话说:最具有革命性。

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对湖南、湖北同样适用。

1911年的春天,毛泽东来到了长沙。

作为湖南人,到长沙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毛泽东一直要到18岁,才第一次到长沙,这也说明,过去的很多年里,他其实都过得非常闭塞。

此时的国际国内,风云际会,激荡古今,新旧势力在不断碰撞、摩擦,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一碰即燃的临界点。

几个月后,载入史册的“辛亥革命”就将爆发。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革命的火星虽然最后是在湖北被点燃,但其导火索却在几千里外的四川,而这场轰轰烈烈革命的真正继承者,则还在湖南。

孙中山和他所带领的革命党人,锲而不舍,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击得粉碎。

但这场伟大的革命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其胜利果实,被各路心怀鬼胎、动机不纯的人马所窃取。

中国近代以来的命运改变了,又没有真正改变。

旧时代中国底层人民悲苦的人生,则更加的水深火热。

它最终,要依靠一个此时名不见经传的湖南年轻人,来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候的他还没有走上历史的大舞台,但大幕拉开,腐朽的封建王朝摇摇欲坠,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在奋力一击,而他就远远地站在幕布一角,热血、冷静而又充满智慧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他很快就要走上舞台,并将日渐走向舞台中央,成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最明亮、耀眼的主角,并最终,摧枯拉朽地将一切消极、落后、腐败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2021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场上,挂着孙中山的肖像。

会议讲话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此言不虚也。

特别是对比一下对岸在辛亥革命110周年那天,不能说毫无动静,只能说聊胜于无。

更会深刻明白,如果没有我党,估计国民党早把作为先驱的孙中山抛之脑后了。

革命?

值几毛钱哪!

2

现在回头去看。

辛亥革命,神奇地将湖北、四川、湖南,这三个我刚才讲过史上最不消停、最具有革命性的地方联系在了一起。

偶然之间,一定是有着历史的必然。

那就是,有了革命的群众,才能有革命的行动。

东山小学堂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他的学习能力了。

正好这时候,一个很欣赏毛泽东的东山小学老师要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去任教了。

在毛泽东的请求下,他推荐毛泽东到湘乡驻省中学去读书,和他的老师、同学一起踏上了前往长沙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长沙之前,毛泽东曾经先去了湘潭地区的一所高等小学,想要入学,结果被以年龄大、个子高为理由给拒了。

也幸好被拒了,否则毛泽东崭露头角的时间,可能还要再晚上几年。

3

长沙是个大城市。

三教九流、勾栏瓦肆,无所不有。

人很多、学校很多,而且还有管理整个湖南地区的政府衙门。

人多,事情就多,事情多,信息就多。从山沟里出来的毛泽东,第一次体会到了“信息爆炸”的感觉。

据萧三回忆,毛泽东对此感到“很兴奋”。

过去的他,能看到一些数月甚至数年前的旧报纸,看一些旧书就已经感觉很幸福了,而在长沙,他可以看到报纸上最新发生的事情,听到各种各样传言,见到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一角。

毛泽东到长沙来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读书,他原本有点担心不能考进湘乡驻省中学,没想到,其实很轻松就入读了。

这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意识到,从学习能力、思维层次、知识积累以及文笔写作等很多方面,他相对于同龄人已经是“吊打”的水平了。

所以,不管是之前在东山小学就读的半年,还是现在考中学,包括后来就读一师期间,毛泽东在学业上都是佼佼者,深受老师同学的敬佩和喜爱。

毕竟,谁会拒绝一个低调务实的学霸呢?

毛泽东进入湘乡中学读书,但心思却并没有完全用在学习上,他开始真正意义上对现实的政治感兴趣了。

如果说,之前的他看《水浒传》,看《世界英杰列传》,包括看一些维新派的书籍,对于政治的感受还是浮光掠影般的,隔了一层纸。

那么,从他到长沙起,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现实的政治,开始大量向18岁的他涌来。

他开始大量阅读《民立报》,这是一份由国民党前身同盟会主编的报纸,上面介绍的,都是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和纲领。

毛泽东也直到这时候才知道了孙中山和黄兴的名字,知道了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

知道了维新派的改良主义其实已经过时,现在更流行的是更激进的暴力革命。

但维新派毕竟是他最早崇拜的政治派别,康有为、梁启超则是他最早产生敬仰之情的政治家。

所以,很快,毛泽东炮制出来一篇代表他当时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文章,在文章里,他很好地调和了对于维新派旧信仰和对于革命派新信仰之间的矛盾。

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中国古代最为伟大的智慧——和稀泥。

这是毛泽东人生第一次公开发表政治主张,很热血,很天真。

也很正常。因为人人都有过这样的年轻时候。

更何况现在的他,还没有真正经历革命的洗礼,没有见到过残酷的斗争,更没有接触到人类社会历史的正确解释——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这篇文章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毕竟那时候的湖南还是在清政府的管辖之下,在校园里公开贴出要推翻清朝的文章,放在早些年,那是要满门抄斩的。

不过,那时候社会上的各种报纸、舆论已经在天天讨论清朝的各种死法了,也不在乎这一篇了。

所以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官府的特别注意,只是学校领导大为光火,把他狠狠地训了一顿。

4

毛泽东并没有就此消停,他很快又搞出了另一个事情。

为了表示与腐朽反动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所以,请注意,一直到18岁之前的毛泽东,其实都是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形象。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第一次剪去辫子,成为了时代新人。

据说,当时还有十多个学生,也签署了自愿剪辫子的倡议书,但到了真要剪的时候,有些人临阵退却了,毛泽东他们则强行给那些同学剪了辫子。

这件事再次在学校里引起轰动,一些被剪了辫子的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要说法。

校领导很生气,原本是要开除毛泽东了事的。

但无奈有很多欣赏喜欢毛泽东的老师力保,最后只给了毛泽东一个处分,告诫他再也不要惹是生非。

这也再次说明,毛泽东从来也不怕惹事,更不怕什么处分。

甚至于,就算真的被开除学籍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很快,毛泽东就要“自我开除”了。

是的,毛泽东要准备辍学了。

因为这时候的中国大地,早已是满地烽火,天生是个革命者的毛泽东,明显受到了某种感召,他已经越来越无法安心地待在学校里读书学习了。

他急切地想要参与到这场革命中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但很明显,现在还不是毛泽东的时代,他虽然能有幸见证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但却主要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即使他后来想尽办法跑去参演了一把,也不过是整场大戏里某个不知名的路人甲。

甚至于,连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都不是这场大戏的主角,高潮爆发的时候,他还在香港。

这场戏真正的主角,是一组群演。

他们的名字叫革命党人。

这场戏的名字叫:辛亥革命。

我们下次继续,敬请期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