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肪诞吾乡 (杨水河)
发布时间:2025-03-25 05:09 浏览量:10
云肪诞吾乡
——泛舟钩沉于史海之十一
杨水河
儿时念小学时,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故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还真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中华骄傲和自豪过。后来不止一次地走出国门,不管是到并不发达的东南亚、还是东瀛日本,亦或西洋欧洲等。入异域,观洋景,逛街浏览书店:琳琅满目,花里胡哨。对外国字咱是“老外”,基本目不识丁,天书一般。可想想他们著文再多,刊书再丰,林林总总,牛屁哄哄,这“纸”这“字”印刷成卷帙浩繁的之“技”之“术”,最早还不是从东方古国、东方大国泊来的?
“字”比”纸”更远古,就不说了,只说说“纸”吧。说“纸”离不开一个人,一个大神般的能人,即纸圣蔡伦;说“纸”也离不开一个村,一个滨着洛河的小村:造纸之庄纸庄。说到蔡伦,尽管他的本事还不仅仅与“纸”有关(他还官作尚方令,监造利刃飞箭之兵器)。但古今千世,一提起蔡侯(他曾被封为龙亭侯),首先就把他同那张轻薄柔韧又似“云肪”的“纸公”联系了起来。大概造纸术居中国四大发明之首,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其在中国名人排行榜中仅次于孔子。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亦名列其中。
纸庄,中国千千万万乡村之再普通不过的弹丸一隅。如若不是与造纸之鼻祖蔡伦及蔡伦造出的“蔡侯纸”“有染”的话,它就再“蹦砸”,再炒作自己,怕也不会有人理会。一搭上名人的车辇,一绑上大腕们,想不火都不行。纸庄虽然属名不见经传的“小不点”,可这爿庄户人家一姓“纸”,叫纸庄,故事来了。谁让它姓“纸”名“庄”?何谓纸庄?和“纸”的联系缘真有千丝万缕?
先说蔡伦,蔡君生在61年或63年,卒于121年,字敬仲,桂阳郡(今隶属湖南郴州的桂阳县)人。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入宫供职,至汉章帝建初年间升任小黄门。汉和帝继位后,蔡伦升任中常侍,得到和帝信任,后又兼任尚方令,监造刀剑器械。蔡伦因多年宿卫(警卫值宿宫禁)之功,获封龙亭侯。不久又任长乐太仆。永元十四年(102年),皇后邓绥下令郡国进献纸墨。当时蔡伦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纸张,蔡伦深感“帛(丝绸)贵而简(简牍)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心造出比前人所制更好的纸。正是这位富有才学、爱思善琢、不畏苦、勤动手“专家型、院士级”的京官乃至高官,敢想敢干,无惧失败,才超越前人,创造出了卓异盖世、名扬四海的千秋功业。
这一时期的蔡伦,以中常伺兼尚方令(监造兵器)的身份“越权”了。他闭门谢客,一有空就经常到距京城(东汉京都位于今偃师西部到汉魏故城遗址)不远的偃师缑氏马涧河、洛河北岸的纸庄村一带实地考察(现今还留有他当年的造纸河与造纸作坊遗址,考证为当年蔡伦试验造纸之处)。他在不避寒暑的寻访和夜不成寐的冥想中,终于在改进造纸的选材上,两眼放光地盯住了遍地满是的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等。
他指导工匠们把这些废物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用树皮(尤其是楮树,也叫构树)作造纸原料,是比麻纸工艺改进更重大的创造发明,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在造纸史上贡献卓著。
元兴元年(105年),蔡伦献纸于汉和帝,由于质量提高,得到和帝重视与赞誉,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纸张的应用得以推广,逐渐代替了简帛。
其实,最早的纸并非由蔡伦发明,而是在蔡伦之前就已经存在。据考古发现表明,在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的制作。但这些纸的质量较差,主要用于包装和其它用途,而不是用于书写。蔡伦之功在于革命性地改进了造纸工艺,即摒弃了过去“造纸”往往以动物纤维(如昂贵的茧丝等)为原料,而是大胆使用了可谓废物利用的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制造出了更适合书写的纸张,故而由蔡伦突破性改进成功(由动物纤维一步跨越到植物纤维,实现了纸真正为纸的目标)的这种纸,被人们誉为“蔡侯纸”。
蔡伦造纸的说法,出自南朝宋人范晔词条所著的《后汉书》词条:“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纸谓知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用现代语释意:中国古代是靠龟甲、兽骨、竹简、木牍、金石、缣帛来记录事物的。以前写书绝大多数是使用竹简,少量使用“缣帛”(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用于写书的丝绸称为纸。竹简沉重,丝绸价高,都不利于人们使用。蔡伦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及破衣服、烂渔网来造纸。这就是后来乃至今天,给四海之广带来不尽方便、全天下人日日无不使用的各种纸张及纸品。
再说纸庄。一个淹没于千村万屯的纸庄,何方神圣,与宏宏造纸竟结下前缘?纸庄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东南角的洛河之滨,洛阳中州大道南侧,面水背山(伯夷叔齐不食嗟来之食的首阳山),风光秀丽,名人荟萃(东有杜甫陵园,西坐吕不韦墓冢),文脉之乡(与历史传承的原偃一中即今偃师一高相邻)。这里西距东汉之京都不过十里之近,也与曾被白居易题写庄名、笔者的出生地香峪村,地连地,村挨村。笔者曾与纸庄的后生们共在俺村上同一所高小(纸庄村微,仅能开办初小)。纸庄又紧靠洛水(北岸),经年打鱼扔下的烂渔网、破麻头等不缺。
大堤内外、村尾村头,树木成林,阴翳蔽日。树皮也是旧去新来,家家堆垛,取自不尽,用之不竭。故而这纸庄又比伊河南岸老远的缑氏马涧河近得多,来这里考察、收集原料、研制造纸,自然是蔡伦的之首先之地。蔡侯风风火火往来与京城与纸庄,指挥众工匠与村民们加紧研制、试制蔡侯纸的忙碌身影与热闹场面,不难想见。加之这里一边是东来西往之京都官道,另一侧是丝绸之路的漕运通衢,更是个热闹非凡贸易码头。故而生意的日益兴盛,人口的持续聚集,一个纸庄竟分成了前纸庄与后纸庄,造纸的作坊繁如蜂巢,密密麻麻,庄里庄外,大大小小,惹目撞眼。
这村子以前有没有,无记载;此庄户过去啥名字,说不出。自从蔡伦于此造纸开始,蔡侯纸自此诞生,这里或许才名为纸庄。没有造纸何来纸庄?没有蔡侯纸的于此问世,何有自此名声鹊起至今的造“纸”之“庄”?或许这蔡侯纸来得太不容易了,也太珍贵了,人们舍不得名之为纸,而雅称为楮先生、素笺、玉版、瑶笺、青衿契友等。“蔡侯纸”轻如无、白如云、柔似肪,也被美誉为“云肪”。北宋书画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曾吟道:“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鳞棐几铺云肪”。此诗句中的“云肪”,即文人骚客挥毫泼墨之纸了。从那时起,这前、后纸庄村里姓侯姓詹人家居多。莫不是纸庄人崇尚文化、敬“侯”(蔡侯)如祖,“瞻”贤情深,感动了帝王,被赐“侯”“瞻”为姓(詹为瞻转意而来),膜拜蔡侯到永远。
时光如梭,岁月不居。如同她耳旁滔滔不息之滚滚洛水,包括纸庄在内的家乡故土,日日夜夜顾念着纸神、纸圣蔡伦的不朽功业,相伴着辉光不褪的蔡侯纸,走过了两千载的日升月落。两千载的造纸过往,双千年的造纸作坊,都已走进历史的烟尘而渐行渐远。但在这过往与作坊的遗址上,背河(洛水)而立、赫然醒目的蔡伦广场,于明媚妖娆的早春之时,如凌波之洛神翩翩飞来:这里有犹如书卷般造型的巨型青石影壁;有环伺而立的“四大发明”方形石柱;有手捧经卷、高冠博带、长衫飘逸、目视远方的蔡伦塑像;有造纸工匠挥汗忙碌的组组群雕;有潺潺流淌的碧水清波;有倒影横卧的汉白玉“纸圣桥”;有飞檐筒瓦的八角凉亭;有晴空暖阳之下的绿树芳草;有含苞待放的姹紫嫣红……
这里记载着华夏文明行进的足迹履痕;
这里再现着中国文化传承的倩姿留影;
这里彰显着“纸神”“纸圣”的横空出世;
这里坐落着诞生云肪素笺问世的故土吾乡;
这里璀璨喷薄着蔡侯纸的辉光熠熠;
这里续写着盛世今朝与阔步未来的复兴梦想。
作者简介:杨水河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四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 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 三部文(随笔)集,并被洛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