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深圳新展明日开展:60多件作品,回顾40年创作生涯

发布时间:2025-03-24 16:33  浏览量:5

提起薛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焚烧、拼贴图像的方式来创作——一场大火毁了他的所有作品,却给了他新的启发。他在作品里融合来自不同文化、时代的图像灰烬,调侃着现实。中国山水变成了筋骨,内里是来自中国画和西方经典油画的图像碎片。

3月,他在深圳的新展开幕,展览聚焦在他的新作,图像的现实含义被消解,薛松开始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用抽象的书法笔法转化传统,连结当下。燃烧、拼贴,他这样创作了30多年,还将继续,“方式只是语言,重要的是讲不同的故事,新的故事。”过去,他解构传统,解构中西,在未来的新作中他还将解构他自己。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5

我们在展览开幕前拜访了薛松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薛松近年的新系列“法自然”,山、水、火、竹叶、藤条、秋实、繁花、四象等等自然元素成为作品中的主角,像是从现实走进了一片“桃花源”。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5

薛松从90年代开始收集旧书、旧报纸、照片中关于传统、中西文化、城市的图像,燃烧它们,解构它们,再拼贴成新的图像。最早他解构山水,并置八大山人和马蒂斯的画作,让可口可乐里“装”着中国山水的图像,无数张西方女明星的照片拼凑成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形象,作为消费文化的符号。具象的波普拼贴成为他创作的特征。

他多次聊起自己的创作是源于文化、生存环境等带来的压力。一开始是90年代,经过“85美术新潮”的洗礼,年轻的他对传统、写实主义生出反叛,“传统太强大了,历代的大师都是高山,就想去打破。”

90年代末的城市主题创作,是因为面临来自城市化、消费文化的压力,“想去把压力解构掉,释放自己”。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5

《法自然系列—山》,250cm × 250cm

布面综合材料,2022

《法自然系列—秋实》,180cm × 160cm

布面综合材料,2023

但是2019年进入新系列后,这些压力好像不再成为主要的推动了。薛松在户外散步时看到的树的年轮、钢化玻璃的裂纹、洗车的泡沫等自然或人工的痕迹成为他灵感的来源。他的创作从生发于现有的图像、感受,变成表现抽象的自然万物。

主题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绘画语言的变化。薛松放大自然物像,再结合书法的笔触,转化成抽象的画面,比如《法自然系列-山》中深色的线条都脱胎于书法笔法。他上色用的是毛笔,而不是油画笔、排刷,就因为它的变化特别自由。

薛松从前更关注图像的意义,更加观念,怎么画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他好像反了过来,“能让人更多去关心的可能还是一幅画的韵味,更绘画性的部分。”他笑称,“可能是年纪的原因,现在更想关注一些比较永恒的东西。”好比自然万物,流传至今的传统。“但也许未来又会回去,也不一定。”

《四君子》(方案二),200cm × 150cm × 4

布面综合材料,2020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展出现场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5

《四象》 ,120cm × 150cm × 4,布面综合材料,2024

这两年的创作,他除了继承传统,更进一步将其转化成当代语言。《四君子》中出现的明清版画图案,在《四象》中被转化成白描的花,更有书写性,带有更多表现主义、抽象的元素,背景是一个个色块,增添了更多当代性。

《四象》(局部)

但图像依然是作品的重点。每个色块里是不同的拼贴元素,书法残片旁是窗花剪纸,仕女图、宣传画里的人物、西方经典油画里的肖像交错,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媒介的图像碎片聚集在薛松的画中,共享一个宇宙时空。

左:《法自然系列—破坏的森林》 ,180cm × 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

右:《法自然系列—月色》,150cm × 120cm

布面综合材料,2023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5

薛松的焚烧、拼贴诞生于30多年前,图像时代、消费文化刚来临,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图像在作品里猛烈交锋。他曾形容自己的解构是“温柔的调侃”。

如今,薛松的创作主题走向了自然。“桃花源”里仍然有现实的影子,背景中的图像更加庞杂,图像具体的含义被稀释,它们更像一个文化符号,隐喻着这个碎片化的时代。

薛松在焚烧材料

薛松的工作室里有个制作间,他笑称是脏乱差的地方,里面书架上、台面上堆满搜罗来的旧书、画册、字帖等等。最里面是他燃烧这些“故纸堆”的地方。一个火钳,夹着图像就直接烧,就算烟很大,他也不带面具,“习惯了”。

火扑灭后,剩下还可以看到图像的碎片,它们成为拼贴的材料。灰烬则可能成为作品最表层的书法笔触,形成山川河流、火焰等意像。

上:1990年代薛松的创作

下:1990年,薛松的工作室遭遇火灾

追溯这一燃烧、拼贴方式的起源,那是一次传奇经历:一场大火把年轻的艺术家所有的作品都烧毁了,只剩下碎片和灰烬,这些反而启发了他,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代表作就此诞生。

这样看来似乎又过于偶然了,发现一种创作方式是偶然,但将其锻造成艺术语言却绝非偶然。

薛松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置景、道具制作,这些让他对综合材料十分熟悉,他自然而然地开始用到现成品。上戏开放宽松的氛围,让薛松没有太多观念的束缚。他受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影响,酷爱那种破坏性的涂鸦,富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粗糙的笔触。1985年劳申伯格在北京的大展,又让薛松了解到波普艺术,用全新的方式来诠释传统,使用图像。

左:拼贴的素材

右:用胶水粘贴图像碎片,作为画面的背景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5

如今,薛松使用这一方式已30多年,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标志。当被问到“燃烧”现在对于他的意义是什么,他说道,“破坏,还有它作为画的背景、画外音,帮我说了很多的东西。”那些解构、推倒传统和经典的冲动,凝聚在这个动作中。观念上的意义已大于形式上的。

他作品的另一标志性元素——拼贴,采用的素材有的是和主题相关的,“就像论文里的论据”。有时薛松会有意地选择与主题相反的,让图像间产生冲突,以形成张力。

焚烧收集的素材后,他将碎片上胶,贴在画布上作为背景。“选择好主题后,怎么贴就是随机的了,疏密、大小,全是即兴的。”

当被问及是否想过以其他的方式来创作时,薛松说道,“这只是我的一个语言,但是这个语言可以讲不同的故事。”

薛松在创作新作

薛松正在进行的新系列叫“重构”,“不针对别的东西,就针对我自己,过去的作品重看觉得不满意的,去破坏、重新解构,变成一个新的作品。”

一旁的小稿上画着碎片的形状,是他设想的拼贴组合的方式,有些作品局部满意的要保留,有些要打乱重新来。

回看这些变化,薛松说,“最开始是读万卷书,探索古今中外,现在更多的是在自然里找灵感,是行万里路的过程。最后取法自己,让我内心达到一个自由境界,这是我的终极想法,也是最难的。”

薛松早期在M50的工作室

丁乙(左)、浦杰(右)在薛松(中)展出的作品前,1996

薛松的工作室位于M50艺术园区,是上海最早的艺术区之一。薛松是第一个搬进M50艺术区的艺术家。

之前艺术家们大多在家里创作,90年代末展览越来越多,艺术家要创作更多、更大尺幅的作品,于是有了工作室的需求。

那时工厂改革,苏州河畔很多工厂都在大拆迁。住在附近的薛松找到正在拆的“上海春明粗纺厂”,也就是现在的M50,于2001年5月正式搬进来。

建筑是1970、1980年代的老厂房,“现场还有一个机器没拆完,我们就隔出一个空间来创作。”

慢慢的,丁乙、曲丰国、王兴伟等10多位艺术家朋友,集体搬了进来。再后来,香格纳画廊也搬了过来,M50里还有许多的小画店和小印刷厂。

差不多在2003年左右,M50的艺术氛围已成气候,薛松形容里面像是乐园一样的,艺术家们一起办展,一起创作。

薛松的工作室,2024

之后,开始有艺术家们搬到了北京,西岸艺术区、苏州河、外滩的艺术聚落逐渐兴起,M50成为了“老网红”,依然屹立。

薛松的工作室一直在这里,“我算很幸运的,20多年来一直有稳定的工作室环境”。5年前,因为作品尺幅越来越大,需要更高的层高来创作,他搬进了现在的空间里。

工作室的天花板是斑驳的灰色,我们惊讶于有些地方保留着黑色的痕迹,薛松说道,“装修的时候,把原本的白墙都铲了好几层,准备再刷的时候,我看到这个痕迹,像烧过的一样,我想我怎么跟火这么有缘分,就赶紧保留了下来。”

空间只有一面有窗,做了隔墙后,绘画区域就没有了采光,薛松就用70多根灯管做了个“天光”,工作室里仿佛有了个天井一般。

工作室里最多的要属颜料,小山一样堆满桌台。薛松常用的是有一定透明度的丙烯,上色的同时还能保留背景图像的内容。

空间里散落着家具,有淘来的,有朋友送的,都是几十年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其中还有一组沙发是丁乙收藏的,Art Deco风格的,“他有收一整个系列,我从他那抠过来的。”薛松笑道,坐在那玩手机特别舒服。

上:收集的素材

下:用巧克力的包装做的作品

此外,工作室里最多的应该是薛松收集的图像素材。他发动家人朋友一起收集,只要有意思的都先放到素材库里,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薛松聊起最有趣的一次收集,当时在创作“全球波普”的主题,需要大量的美元图案,怎么也找不到,偶然在一次逛商店时看到一个卖巧克力的店铺,巧克力的包装上正好有美元的符号,于是他把巧克力送给朋友吃,回收了巧克力包装用在作品里。

薛松在创作中

从中也可以发现薛松对图像的偏好。拍摄当天,薛松收藏的柯勒惠支的铜版画刚好送到,他指着版画的细节赞叹。他还收藏传统木刻版画,像浮世绘、杨柳青年画,偏爱其中的金石味,“它不强调文人的笔法,更加锋利。”薛松似乎一直对经典、权威、精英,保持着距离,画面中大量广告、农民画般的鲜艳颜色和图像,像剪纸、壁画等民俗元素,是他的偏爱。

深圳大展前,为了让“法自然”系列更加完整,薛松将主题延伸至宇宙苍穹,背景是他收集的很多关于太空、星辰的图像,再加上星星的图案。他还尝试新的材料和方法,为了有耀眼的效果,在颜料中加了一些矿物质的闪光材料,并用滴撒的方式来表现星空,用更当代的方式来诠释传统中对宇宙的想象。

薛松的创作好像一直没变,但又一直在变化。

展览资讯

薛松个展“自然·非然”

展览日期

2025年3月25日至6月29日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

地点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A3 展厅

艺术家简介

薛松,1965 年出生于中国安徽,1988 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在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他将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观点连接起来,被誉为中国波普艺术(Pop Art)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1991年在画室的一场火灾意外成为了他创作生涯转变的契机。从此,“燃烧”和“拼贴”成为薛松独一无二的艺术手法。薛松的作品,是以火焰和灰烬为媒介,通过拼贴手段,把形形色色的印刷品残片组合成全新的形象世界,制造出微观与宏观的矛盾,造型与内容的冲突。

2019年后,薛松走过繁嚣,受道家哲学启发创作“法自然”系列,作品主题摒弃了所有可辨识的文化符号或历史叙事,取而代之以万物和自然的意象,走向纯粹的自由境界。

薛松曾于上海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西安美术馆、新加坡MOCA当代美术馆、日本上野森美术馆等举行个展。作品获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龙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南比尔现代大学亚太博物馆、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尤伦斯艺术基金会、比尔盖兹艺术基金会、法国卡地亚艺术基金会等国际重要机构收藏。

外部推荐